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文化的趣味問題(23)
 
 
 
 
中國文化的趣味問題(23)
——寒冰收集
 
 
 
 

“豆蔻”為何在古代詩文中常用來比喻少女?


“豆蔻”也被稱為“含胎花”,為何在古代詩文中常用來比喻少女?

豆蔻花人們習慣稱十三四歲是女孩子的豆蔻年華,這個典故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是杜牧離開揚州的時候,寫給一位只有十三歲左右名叫張好好的風塵女子的詩。詩中形容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注解:“牧之詩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

春天的花卉很多,為什么獨獨選中豆蔻花來比喻少女呢?原來豆蔻含苞之時,顯得非常豐滿,因此民間俗稱其為“含胎花”,在詩文中也常用它來比喻處女。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紅豆蔻花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兩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征,清人詩云:“結就同心蕊,因標連理枝。”指的就是它。后世吟詠豆蔻的詩,大多含有這種寓意。

古代女子的年齡有什么特殊叫法?

古人對人生中各個年齡段分別有特殊叫法,女子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叫法。

女孩子幼年時被稱為髫年,因為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也稱作垂髫。

十三歲左右為豆蔻年華,取唐代詩人杜牧詩中之意。

十五歲為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歲就把頭發梳攏起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

十六歲是破瓜年華、碧玉年華。因為“瓜”字可以拆分為兩個“八”字,二八十六,所以指十六歲的女子。女子到十六歲的時候,身體已經完全發育成熟,可以結婚為人婦。

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稱為摽梅之年,取自《詩經?摽有梅》,摽梅的原意是指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世比喻女子到了結婚的年齡。

二十歲被稱做桃李年華,意思是說這個時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開的時候一樣艷麗動人。

二十四歲被稱為花信之年,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春天多風,刮過二十四番花信風后才會進入到夏天。

 

  

古人為什么稱日本為“扶桑”?


扶桑是古書里記載的一種樹名,在《山海經》里最早提到這種樹。傳說中,太陽出于扶桑之下,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因此有時也用“扶桑”指太陽。據說扶桑樹最高可長達四十多米,葉子略像桑葉,春季花朵與葉同放。喜歡陽光,多生于山麓河谷,秋葉鮮紅。漢唐時人所認為的“扶桑樹”,多指這種巨樹。

扶桑還是古書中記載的一個國名,《梁書?扶桑國傳》中記載:“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史書上還說扶桑國人以扶桑果實為食,以樹皮績布為衣,以扶桑皮為紙。扶桑國按照方位來說,約相當于日本,因此后世就用扶桑作為日本的代稱。

從“日本”的字面意思來看,“本”字,具有草木本根的涵義;以“日本”為名,就寓有太陽、太陽樹本根之所在的意思。在日本島上的古代列國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稱的國名或族名,這正是以太陽所在的神樹之地而自命。日本人的這種觀念,反映出上古時代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所共有的一種宇宙結構觀念。

日本的古稱——倭國

《抗倭圖》(部分)韓劇《大長今》中稱呼日本人為倭寇,熟識歷史的人都知道明代亦有此稱。這種叫法和日本的古稱有關。古人稱日本為倭國,亦稱倭奴國,而“寇”則是對于盜匪或侵擾國境者的泛稱。

稱呼日本人為“倭”、“倭人”,是古代中國對日本的泛稱。這個說法首見于《山海經》,其后的《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這可能就指以日本北九州為中心的許多小部落國家。倭國和中國建交很早,早在漢代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國就派使臣到漢朝進貢,光武帝還賜了一枚印璽。這枚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的福岡市志賀島出土,上刻有“漢委奴國王”的文字,證實了史書的記載。但是一般認為,“委(倭)奴國”只是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儺縣。后來為了稱代方便,將日本簡稱為“倭”,到了646年大化革新后稱“大倭國”。

 

 

 

“青樓”一直都是指妓院嗎?

 

現在青樓的意思是指妓院,與窯子和紅燈區的意思一樣。可是,“青樓”的原意可不是指妓院,而且和妓院壓根沒有關系。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青樓最早是泛指豪華精致的樓房,所以漢末三國時的曹植有詩云:“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古代帝王的住所,往往用青漆粉飾樓閣,所以青樓也指帝王住所。如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齊武帝于興光樓上施青漆,謂之青樓。”并指出:“今以妓院為青樓,實是誤矣。”可見“青樓”原先亦指帝王之居。要是那時有人敢用青樓指妓院,可是要冒大不韙的。

后來,妓院和娼家有了關系。最早稱妓院為青樓的記載可能要算南北朝時梁代劉邈的《萬山采桑人》一詩,內有“娼女不勝愁,結束下青樓”之句。句中的“青樓”恐怕就是因襲前人而誤傳。此后的文人墨客們便以訛傳訛,皆稱妓院為“青樓”了。杜牧有詩就說:“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這里的青樓就有妓院之意。

既然青樓是以顏色命名的,那么紅樓又是怎么來的呢?紅樓跟青樓相似,也是以顏色來命名的,而且也跟女子有關。

紅樓最早指華美的樓房,后來常指富家女子居住的地方。在這一點上,紅樓與青樓有所相似,都是指女子居住的地方,但居住者的身份可是天壤之別了。紅樓是大家閨秀住的地方,青樓卻是娼家妓女之所在。紅樓一詞頻頻出現于古典詩詞之中,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詩曰;“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可見二詞雖然都是說樓,但是顏色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含義了。

大家都知道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紅樓就有這種特殊的含義。《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后人改作此名,就是涵蓋發生于紅樓的故事。后來不斷有人續作,有《后紅樓夢》、《紅樓后夢》、《續紅樓夢》、《紅樓復夢》等續書。現在我們所說的紅樓常常是《紅樓夢》的簡稱。

 

 

 

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清明作為節氣,在漢代完備的二十四節氣中就已經出現,它的具體日期是冬至之后的一百零五日。按照古人的說法,清明就是“清凈明潔”的意思。由于清明最早是節氣,所以清明習俗中有農時方面的活動,如“暖蠶種”“祀蠶姑”等,古人認為清明是預祝蠶事的吉時。由于清明的時間一般在寒食節后二天,所以,清明作為再點火的日子的重要意義就凸現了出來,清明逐漸從節氣轉變為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

掃墓本來是寒食節的習俗。其實,墓祭自古是不合禮制的,但在民間一直很流行。成書于戰國時代的《孟子》中就曾經提到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間乞食祭品的故事,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已十分盛行。直到唐代玄宗開元年間,寒食掃墓才成為法律承認的“五禮”之一,《唐六典》中也有寒食給官員放假以便掃墓的規定。宋元時期,寒食和清明仍是兩個分開的節日,各有各的習俗,寒食的主要內容是掃墓和蕩秋千,清明的主要習俗是折柳插門。但到了明清,寒食和清明逐漸合而為一,掃墓也就成了清明節的主要內容了。

清明節日的習俗還有拔河、蹴鞠、斗雞等等。清明節的春游也是與寒食掃墓分不開的。寒食春游從唐代開始轉盛,人們掃墓之后順便去游玩成了慣例。宋代的清明春游更加流行,甚至有不掃墓而專程出來春游的。到了明清時代,踏青、春游就成了清明節的重要內容了。

 清明節前的寒食節是怎么來的?

寒食與清明本來是毫不相干的。寒食是有著遠古生活遺跡的冷食與改火的節日,而清明本是節氣的名稱,直到唐宋時才正式成為一個以敬祖為中心的節日。說到寒食的起源,就一定要說介子推被燒死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追隨亡命的公子重耳十九年,在流亡之時,介子推曾在斷糧時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湯給重耳充饑,幫助重耳度過了難關。重耳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回國當上了國君,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但他在封賞大臣時,卻忘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便隱居在山西介休山中。后悔的晉文公到處尋找介子推。在喊不出介子推的情況下,他下令放火燒山,希望逼迫介子推背母出山。結果介子推寧可抱木燒死,也不愿出而為仕。晉文公十分感傷,令全國上下不得舉火炊煙,并把這天稱為“寒食節(禁煙節)”。

不過歷代學者并不認可這個傳說,因為這個傳說并沒有見諸于《左傳》和《史記》,而是直到漢代才有記錄的。現在普遍認為,寒食的來源與乞雨和改火的習俗有關。元代以后,隨著寒食與日期接近的清明合成一個節日,寒食禁火的習俗也逐步絕跡了。

 

 

 

故宮被稱為“紫禁城”與“紫色”有關嗎

 

紫禁城的“紫”其實和顏色無關,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古人觀測天象和認識星辰的時候,常常把若干顆恒星組成一組,稱為一個星官。紫微垣由十五顆恒星組成,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狀,古人認為紫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們辦理朝政與日常起居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帝王的皇宮對應著天上的紫微宮。又因為皇宮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級別的“禁區”,于是便用“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

紫禁城太和門與內金水橋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實的“禁區”。明清兩代的皇帝,出于維護皇權尊嚴和自身的安全的考慮,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壁壘森嚴。在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之外,還圍以十米多高的城墻和五十二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崗哨林立,戒備森嚴。明清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和警衛人員之外,只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臺殿閣,就是看一看門額殿角,也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稱也得以廣泛流傳。

紫微星是紫色的星星嗎?為何紫微星和皇帝有關?

清:廣東佛山年畫《紫微正照》紫微星是天上重要的星宿之一,但并非是紫色的。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官。“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是以北極星為中樞的星群。古代天文學家,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

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自然應該是天下的中心,以感應上天。由于天子率領朝臣、治理天下,暗合著紫微星位居中央,為群星拱位的天象,因此古人用紫微星代稱天子。甚至皇宮和皇城的建筑方位分布也是按照天上的星宿來設計的,比如太微垣南有三顆星,為了與此呼應,就在紫禁城前面設立端門,東西兩側設立左、右掖門。午門與太和門之間,有金水河蜿蜒穿過,象征著天宮中的銀河。宮室的這種安排,符合古人對于天文的認識,充分體現了紫微星的重要地位。

 

 

 

隨便開口說話叫信口雌黃,“雌黃”是什么?


人們常把隨便開口說話叫信口雌黃,“雌黃”是什么東西?

“信口雌黃”這句成語是指有些人不顧事實地隨意批評或者亂說。“信口”二字容易理解,就是是隨口的意思,但是“雌黃”又是什么呢?

雌黃是一種橙黃色的礦物,多為細粒狀、片狀或柱塊狀,也有為腎狀者,多有珍珠光澤,可用作顏料。古時寫字用的紙多是用黃檗染成的,據說用黃檗染紙可以防蟲蛀,因此古時的紙往往略帶黃色,所謂“青燈黃卷,面壁苦讀”就是指此。現代人寫錯字了可以用涂改液修改,與此相似,古人寫錯字時就用雌黃把錯字涂掉后再寫。宋人所作的《遁齋閑覽》上記載“……有誤字,以雌黃滅之,為其與紙色相類”。

“信口雌黃”這個成語源于《晉書?王衍傳》。王衍是東晉人,是當時有名的清談家。他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而是經常約人在一起沒完沒了地閑聊。他最喜歡老子和莊子的玄理,和人清談時手里還拿著麈尾拂塵。他侃侃而談時經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但即便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或提出質疑,他也滿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地隨口更改。于是當時的人們都說他是“口中雌黃”。李善注引晉孫盛的《晉陽秋》說:“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后人就因此將不顧事實的隨意批評或亂說稱為“信口雌黃”了。

雄黃是什么?

《白蛇傳》可以說是流行最廣的傳說之一。其中有一段講到,端午時節,白娘子喝了許仙的雄黃酒,結果現出了蛇的本相,把許仙嚇壞了。這么厲害的雄黃究竟是什么呢?它跟雌黃又有什么關系呢?

雄黃和雌黃都可以被稱作雞冠石,古人之所以將兩種礦石起名為“雄黃”和“雌黃”,就是因為它們常常共生在一起,是名副其實的一對“礦石鴛鴦”。雄黃因為“生山之陽,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黃也”;雌黃則因為“生山之陰,故曰雌黃”。雄黃的化學成分是AsS(硫化砷),為桔紅色,有光澤,透明到半透明。雌黃的化學成分為As2S3(二硫化三砷),常呈檸檬黃色,有光澤,透明。二者都是提煉砷和硫的重要礦物,是古代煉丹、制火藥的重要原材料。

雄黃,除了可以制作煙火、染料、農藥、提煉硫與砷外,中醫還將其入藥,用于解毒殺蟲。雄黃味辛、苦,性溫,但有毒。古代民間用它做成雄黃酒在端午節殺蟲,就是利用了它的毒性。現代研究表明,服用雄黃酒并不科學,如果經常少量服用雄黃酒,會引起慢性中毒,對人體極其有害。

 

 

 

為什么是“不到黃河心不死”?

 

為什么是“不到黃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長江心不死”呢?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孕育著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化。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便興起于黃河流域,之后的許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續,而中華文化也賴此得以承載傳遞,所以黃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漢語中有大量與黃河有關的俗語,如“不到黃河心不死”“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九曲黃河心較險”“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甚至黃河水的清濁都關系著天下的興衰,所以古人說“黃河清,圣人出”。

“不到黃河心不死”常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比喻不到絕路不肯死心。這個俗語的來歷據梁啟超先生考證,應與古詩《公無渡河》有關。傳說古時有個白發狂夫執意渡河,不顧妻子的勸止,最終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嘆此事,作詩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古代常把黃河簡稱為河,古人便認為這里的河亦指黃河,于是便隱括這首古詩的意旨提煉出“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俗語。后來還有人依此創作了相關的民間傳說,借以解釋這句話的來歷。自此之后,“不到黃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動,廣泛流傳。

與黃河相關的詞語還有“黃河清,圣人出”,為什么水清圣人就出現了?

南宋?馬遠《黃河逆流》古人說“黃河清,圣人出”,還用“河清海晏”來形容天下太平。難道天下太平、圣人出現,真的與黃河水的清濁有關嗎?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當然是不科學的。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上游穿行內蒙古時流經高原峽谷,水質較清。而黃河中游流至陜西、河南時,穿行黃土高原,泥沙含量驟然增大,于是水色變得渾黃混濁。此時的輸沙量和含沙量在世界各大河流中居于首位。俗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也就是基于黃河水流渾濁,難以洗滌塵垢這一現象才得以流傳。

正因為黃河水渾濁,很少清澈,古人才說“河清難俟”、“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認為黃河水清,時久難待。但是在某些特殊的自然因素的影響下,黃河水質有時也會變得相對清澈。這在熱衷“天人感應”的古人眼中,自然而然地被視作祥瑞的征兆,預示著天下升平。故此有“黃河清,圣人出”的說法,將黃河水清看作是天下太平、圣人降世的預示。

黃河水清是千年難遇的事情,因此“黃河清”也被用來比喻難得一見的事情。《宋史》記載,包公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且不茍言笑,使得當時權貴忌憚不已,所以時人戲稱:包公笑比黃河清,以此比喻難得一見。

 

 

 

古書為什么是從左往右豎排的?


我們現在的書寫習慣與古代漢字豎排向左行的順序是有極大差別的。其實,從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種文字的書寫順序是各有不同的,總體上分為左行、右行、下行三種,一直保留至今。左行如英文等;右行如阿拉伯文、希伯萊文等;下行如傳統的蒙古文、中國古籍印刷、有時的日語等。

這三種書寫方式,起源于不同的世界觀和書寫習慣。例如,從右向左寫,據說是為了對應神的方位,以北極星為中心定點,太陽起于東方(右),沒于西方(左)。這一書寫方式起源極早,并一直在閃族各語系中保留至今。希臘字母傳承自閃族字母(腓尼基),本來也是從右向左寫的,但后來卻反了過來,大概是因為用右手寫字,從右向左寫會擋眼。這一變化有一個過渡期。在這一階段,希臘文字曾實行過一段“牛耕體”,即一行向右,一行向左,甚至行序還有過自下而上的。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基本固定為現在通行的右行向下的順序。漢字的古代書寫,一向是直行向下的,極少例外。這一順序的起源與書寫材料有密切的關系。古時流行的書寫材料是竹簡和木牘,其紋理多為縱向,通常是單行書寫。人們習慣縱向持狹長的物體,一路向下書寫。又因為左手拿簡,右手執筆,寫完便按順序放在右手側,左手再去拿新簡開始寫,就形成了先上后下,從左到右的書寫習慣。

竹簡與木牘

西漢:簡冊竹簡與木牘是古代用于書寫、記事的竹片和木片。簡牘流行于東周至魏晉時期,可能在殷商時期就已出現。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簡是在湖北隨州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最晚則可延續到魏晉時期,而用少數民族文字如吐蕃文、西夏文等書寫的簡牘,在西北地區的唐宋墓葬中還有發現。古代用竹簡制成的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官方的各種文書檔案、私人信件、各種書籍抄件、歷譜,以及專為隨葬用的遣冊等等,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是很珍貴的書法墨跡。對它們的發現和研究,是近代學術界的重要成果之一。這些簡都是每片簡抄寫一行字,所寫的字數因簡的長短而不等。另外還有一種簡,寬約二厘米左右,每簡上抄寫兩行字,這種簡稱為“兩行”。竹簡一般都是用絲綸或麻繩將零散的簡編成冊,是先編聯,后書寫,綸繩所過之處空而不寫。

因為竹簡與木牘制作繁復,而且書寫字數有限、攜帶不便,所以縑帛成了秦漢時代的重要書寫材料。用縑帛寫成的書籍,稱為帛書。后來,隨著造紙術的不斷改進,簡牘、帛書逐漸被廢棄,紙最終成為書寫的主流材質。
 
 
 
 
 
 
 
 
更多精彩點擊:http://hbs.360doc.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介子推與寒食節
假如古人有朋友圈,清明他們發什么?!
弄懂這27則古代典故,從此閱讀古詩暢通無阻
歷史典故集錦
古詩詞中常見的27個文化典故,幫你讀懂詩意中華!
詩詞中經常用到的30個典故,讀懂了受益匪淺 值得收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洋县| 商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康保县| 萝北县| 苗栗县| 赣榆县| 深泽县| 馆陶县| 卓尼县| 崇仁县| 山西省| 扬中市| 买车| 托克逊县| 甘洛县| 蓬莱市| 澎湖县| 宜兰市| 章丘市| 禄丰县| 汾西县| 蓬莱市| 琼海市| 博客| 新乐市| 抚州市| 甘孜县| 西藏| 彰武县| 礼泉县| 泽普县| 鄂伦春自治旗| 西贡区| 昌图县| 永和县| 嵊泗县| 湘潭县| 龙胜| 即墨市|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