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難治的“老胃病”,不過是濕熱所致。用藿香+蒼術“打頭陣”,濕熱一去,胃炎即消!
經常有患者會問我:您退休這么多年,為什么還要受這份累,每天通過網絡分享文章,提供幫助?
說實話,誰不想悠閑,但這與我一直以來的行醫原則不符,即便退休之后,找我尋求幫助的人也沒斷過,世上尚有患病之人對我心存信任,我怎能輕言“休息”?
另外,經驗是關鍵。如果我沒有這數十年的經驗,腦中無醫術,心中少醫德,有怎會有“中醫越老越值錢”的說法呢。
今天我要講的,就是針對“濕熱型胃炎”的經驗。
什么是“濕熱型胃炎”?看完這個醫案你就明白了:
張先生,38歲,2004年10月初診,胃炎近5年。
據了解,張先生早年由于工作忙碌,飲食不規律,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那時就患上了胃炎,一犯病就會疼,不過用藥控制之后,還算穩定。
但從一年前開始,他的上腹部隱痛感越來越強烈,感覺腸胃里面又悶又脹,吃不下飯。
更令他緊張的,就是吃藥也不好使了,還是疼。
后來疼到什么程度呢,一口飯都吃不下去,不斷的從肚子里往上反氣。
刻診:舌苔黃厚而膩,舌尖和舌邊發紅。
詳細問診了解,張先生伴有如下癥狀:
1.胃痛胃脹,一吃飯就會加重;
2.記憶力減退,頭腦昏昏沉沉,多夢;
3.口干口黏,但又不愛喝水;
4.肢體沉重,走幾步就累;
5.大便不成形,小便發黃。
據了解,張先生也曾嘗試過很多調養方法,包括土方偏方之類的,但都沒有改善。
綜合上述情況分析,我給他施方:藿香、蒼術、茯苓、滑石、金銀花、金錢草、枳實、干姜、元胡、生龍骨。
調理同時我叮囑張先生:飲食要清淡,以前吃多了生冷肥膩的東西,對你的腸胃也是不好的。
結果不到7劑之后,張先生很高興地向我反饋:我感覺胃里舒服多了,沒那么脹,吃完飯也不怎么反氣打嗝了。
于是繼續用原方隨癥加減,二診后黃膩苔開始退去,而且食欲幾乎正常,半年后,胃痛不再發作。
以上就是當初的醫案記錄,這里我在一些專業術語上作了細化。
你看,像這個所謂的慢性淺表性胃炎,常見又難治的老胃病。
在中醫眼里,它不過是濕熱罷了。
濕熱從哪里來?多從生冷肥膩的飲食中來。到哪里去?首先到脾胃里去。
濕熱,蘊于胃脘,彌漫三焦。
無論從舌象還是舌苔顏色上看,都是非常典型的濕熱之征。
那么濕熱為什么會引起胃痛?
很簡單,濕邪處在脾胃中焦,導致胃里的氣機受阻,不通則痛。
而濕熱不光停在胃里,它還會影響別的地方,比如頭部,頭暈腦脹,記憶力減退,都是濕熱所致。
時間長了,濕熱還會順勢往下走,走到下焦,所以出現尿黃、大便不成形的癥狀。
脾主肌肉。濕熱困脾,肌肉不得滋養,所以全身乏力、一動就累。
所以你看,患者的所有問題基本都與濕熱有關,對癥調理,就得清化濕熱。
這里用方的關鍵,首先要說前兩味藥:
藿香和蒼術,這兩者起到什么作用?
芳香化濕,燥濕健脾。用這兩味藥打頭陣,先將脾胃根源之處的濕熱化開,解除淤堵的狀態。
再用茯苓和滑石,利水祛濕;金錢草,利尿利濕;
金銀花清熱,枳實幫助行氣,消除胃脹;
元胡配合著用,可以理氣止痛,加上龍骨鎮靜安神,改善患者的睡眠。
另外適量加干姜,不僅不會燥熱,還有助于輔助蒼術、藿香來化濕邪。
總而言之,通過這么一番調治,脾胃濕熱得到化散,疏通則不再痛,種種不適自然就能消除了。
#健康明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