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墓》曾言:“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
秦朝年間,大將蒙恬屢立戰功,威名赫赫,卻終含冤而亡,其臨終遺言,亦令后人抱憾不已。
眾所周知,許多優秀的君主之所以能夠開創盛世統治,除自身出眾才能外,亦需要優秀臣子或英勇將領的輔佐。秦朝年見,大將蒙恬忠心耿耿,為秦始皇開疆拓土,致使秦朝軍事發展水平得以穩定提升。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優秀將領,卻在秦二世上位后被迫自盡而亡。在其臨終前,曾說出一句千古名言,而曹操亦對其推崇備至。史書記載,曹操每次讀到蒙恬臨終遺言,都會為其痛哭不已。為何大將蒙恬會含冤而終?曹操又為何會對蒙恬遺言有如此大的感觸呢?
通過了解蒙恬的成長經歷可知,他自幼成長于秦國內,雖其祖籍并非秦國,可他卻對秦國極為忠心。因蒙恬的祖父為英勇將軍,所以,蒙恬在小的時候便立志像祖父一般帶兵作戰,在其長大成人后,自然成為秦始皇手下最為信賴的將領。
因蒙恬軍事能力出眾,秦始皇甚至將最強的一支軍隊全權交予蒙恬管理,不僅如此,秦始皇還將自己最出色的兒子扶蘇托付給蒙恬,希望蒙恬能夠對扶蘇好生教導,以便幫助扶蘇成為一位英明君主。
縱觀秦朝的諸多大臣便會發現,幾乎沒有人的地位能夠趕得上蒙恬,然而,蒙恬的人生卻并未一直順利發展下去。
基于自身耿直的性格特點,在為官過程中,蒙恬經常會得罪其他官員,隨著時間的推移,蒙恬在朝中的樹下的敵人也越來越多。
曾經,蒙恬認為趙高并非良善之輩,若秦始皇長期將趙高留在身邊,也會導致自身統治受到威脅。可在蒙恬上書要求秦始皇處死趙高時,秦始皇卻并未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這也使得趙高將蒙恬視作眼中釘。
在秦始皇駕崩后,趙高與丞相李斯聯手篡改遺詔,并將胡亥扶上皇位,此外,為確保胡亥地位穩定,趙高等人假傳秦始皇圣旨,在假圣旨中,要求扶蘇及蒙恬自殺謝罪。
此事發生后,扶蘇并未質疑圣旨,反而直接自盡而亡,當蒙恬得知這一消息后,更是痛哭不已,并決定追隨扶蘇而去。
在其臨終時,曾說出這樣一番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從這段話中,人們能夠感受到蒙恬對秦朝的忠心。
通過對曹操的經歷進行了解也會發現,與蒙恬相同,曹操家中亦是三代為官,
在最初進入官場的時候,曹操有著一腔熱血,可由于其為人耿直,曾做出許多得罪其他官員的事情,這也使得曹操屢屢遭到其他官員的打壓。
此后,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其余諸侯打算趁亂奪得皇位,進而對漢獻帝不管不顧。但在這一階段內,曹操卻拼死救回漢獻帝,以此證明自己對于漢室統治的忠心。
在此后的日子里,曹操成功迎回天子,卻并未第一時間將權力還給天子,畢竟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漢獻帝能力有限,無法成功穩定天下局勢。
當時,曹操本想等他成功統一中原后,再將權力交還給漢獻帝,可曹操卻遭到許多人的誤會,這也使得漢獻帝亦想將曹操賜死。
基于這段經歷,曹操便認為自己和蒙恬一樣,都是遭到猜忌的忠心之臣,每每讀到蒙恬的臨終遺言,再結合自己的生平經歷,曹操也會痛哭流涕,以此發泄心中情緒。
【結語】
對于蒙恬來說,若無他的辛勤付出,或許秦朝軍事發展水平也斷然不會達到如此高度,可正是這樣一位良將,卻最終遭人陷害,并自縊而亡。
對于曹操而言,其梟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他對大漢統治的忠心卻并未得到世人認可。
可見,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許多歷史人物的命運,都會因外界的誤解,發生相應的變化。
對歷史進行深入研究時,也應做到對歷史人物進行更加透徹地解讀,避免因忽視其部分人生經歷,導致我們無法對他們有著正確的評判。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憑借著歷史經驗的幫助,我國人民的發展之路亦將變得更加順遂,國家發展水平也將得到穩定提升。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