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
比起孩子的愛,我們的愛總是充滿了附加條件,值得反省!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為人父母者都深知,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現實生活中,這種愛往往是附加了或多或少的條件,令其變得功利和自私。
01.每個孩子,都曾是天空中尋找媽媽的天使
曾經在某本書上看到,每一個孩子在出生前,都是天上一個可愛的小天使,他們每天趴在云朵上找媽媽。他們不停地找,不停地看,直到看到一個最喜歡的媽媽時,才會放棄所有,投入到媽媽的懷抱。只不過,上帝不允許他們那么輕易地離開,在每個小天使的尾巴上都栓了一根繩子,有繩子拴著,他們總是沒辦法輕松掙脫。
于是,有一些小天使沒有足夠的力氣失敗了,而所有成功的天使們,都是用盡了全部力量,拔掉了自己的尾巴,忍著強烈的痛苦來到人間的。
所以,每一個剛孩子屁股蛋上都有一些淤青,他們號啕大哭,卻又無比依戀自己媽媽的懷抱。
02.他們傾其所有,我們卻總是愛得有條件
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我們似乎已經記不清他們剛出生時的樣子,真的好想再抱一抱那么小小的身體,親一親那么胖胖的臉蛋。孩子們在天上做小天使的時候,有朋友,有寵物,有自己的喜好和快樂。但是,當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就要舍棄掉這所有的一切,甚至忍受著被拔掉尾巴的痛苦,來到人間。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在出生后到3歲之間,是最缺乏安全感的階段,這個時候是他們對媽媽的情感依戀期,在他們心里,媽媽就是他們的全部。
筆者在推進家校合育項目的過程中,多次問過培訓現場的家長,如果給你的孩子打分你能打多少分?找來一些孩子和自己的媽媽,讓他們分別給對方打分。
首先是父母們給孩子們打分,分數通常在60分~90分不等,甚至有更低。媽媽們的理由是:他太挑食了什么青菜都不吃!她一天要哭5、6次!他總是聽不見我說話!在媽媽們的眼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再改正一下就更好了,還有很多進步空間,還有很多缺點和不足!
輪到孩子們給父母打分,他們的答案卻出奇的一致:100分!100分!100分!孩子們說:我最喜歡媽媽,她經常陪我玩!我喜歡每天跟媽媽抱抱!媽媽燒飯給我吃很辛苦!我不希望媽媽變老,我想要照顧她!
很多媽媽看到看到孩子打的分數,情不自禁的眼角濕潤起來。這時我會發出靈魂一問,似乎打在了每一個媽媽的心里:如果再來一次,你給孩子打幾分?國外也有太多這樣的案例,讓孩子們蒙上眼睛,在一群媽媽中尋找自己的媽媽。結果沒有一個孩子找錯,他們通過摸媽媽的手,擁抱媽媽,感受媽媽的味道等各種方式,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我們總是說母親是偉大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對幼小的孩子最深沉的愛。
但實際上,比起孩子們的愛,我們的愛總是充滿了附加條件。你這么不乖,我怎么會喜歡你?你總是不認真學習,我如何能更愛你?你再這樣胡鬧,我就不要你了!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經說: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我們要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智慧的家長懂得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鼓勵,他們正在學著像孩子們愛我們一樣,無條件地給予孩子最赤誠的愛。我們不會因為他們長得漂亮才喜愛他們,更不該因為他們考取好成績就更愛他們。
他們是我們的孩子,僅僅因為這一點,就足夠我們用盡全力愛他們一生。
03.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是我們不習慣看到他好
事實上,在初為父母的時候,我們是會無條件愛孩子的,因為那個時候在我們的眼里,他們是可愛又無助的小嬰兒。我們總會在自身已經很疲憊的時候,配合寶寶的作息,為他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面對他們的哭鬧,我們也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他們的需求。即便有時候他們不會說話,我們仍然能夠給予他們最大的鼓勵和信任。在生命的最初期,我們心照不宣地與寶寶們進行著最濃烈的無言對話。
我們總會發現,在自己與寶寶之間有一份特殊的連接,即便寶寶還不會說話,我們之間已經能夠很好地了解到對方的意思了,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世間最有愛的對話。
寶寶問:你在嗎?我親愛的媽媽。
媽媽回答:我在。
寶寶問:我依然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嗎?
媽媽回答:是的。
寶寶問:我就是想確認一下。
媽媽回答:我了解,沒問題……
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對他愛開始摻雜了很多附加值。我們為他們考了100分而高興,為他們拿了獎,在學校被老師表揚,或者好好吃飯認真刷牙而開心。卻很少僅僅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而感到高興和自豪。我們漸漸忘記了他們在生命初期帶給家里的那份快樂,看到的只是現在糟糕的親子關系,不聽話的孩子,和繁亂錯雜的學習任務。
但教育工作者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所有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都是家庭教育和長期成長環境所造成的。七百多年前的《三字經》也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04.請做最信任孩子的父母
很多時候,我們嘴上對孩子說:不用怕,你只管努力向前走,爸媽永遠在身后保護你,幫助你,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難,只要你回頭,我們就在這里支持你。實際上真正出現問題時,能夠做到無條件信任自己孩子的父母,真的少之又少。沒遇到事時我們是慈愛的父母,遇到問題第一時間轉過身質疑自己的孩子。
那些長期處于被家長打壓的孩子,內心往往是不自信甚至自卑的。他們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相信的不是自己,他們習慣性地啟動自己的另外一種生存方式,就是在困難面前感受到自己的無力感,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這種行為在兒童心理學中被稱為“習得性無助”,是孩子在連續體驗失敗和不信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應對困難的最直接逃避方式,最終導致對自己的否定和不愛惜。
作為父母,可能我們沒辦法一下子轉變所有的思想和行為,但最起碼要試著向孩子們學習。
家長朋友們,新的一年,讓我們試著放下對他們以往所有的偏見,送給他們一個來自爸爸媽媽心中最棒的100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