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與其在壓力、憤怒、懊喪中度過,不如帶上這四把“鑰匙”,讓自己過得自在舒適一些。
01.不爭
有一次,著名作家莫言請人吃飯,酒足飯飽之后桌子上還剩很多飯菜,莫言不忍浪費便繼續吃了起來。
這時,有人諷刺道:“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點錢吃回去不可?!?/span>
當時的莫言,好像挨了一記響亮的耳光。后來,莫言在赴宴之前,喝了兩碗稀飯、兩個饅頭,墊飽了肚子。
在宴席上,他吃得慢條斯理、溫文爾雅。
結果一人卻說:“看看莫言那假模假樣的勁兒,好像他只用門牙吃飯就能吃成賈寶玉似的?!?/span>
心存偏見的人對人對事都有著自己的一套判斷標準,事情的對與錯、是與非,全憑他自己而定。
這樣的人,即便看過再大的世界,也改變不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狹隘。
所以,我們不要和有偏見的人做多余的解釋,有過多的爭論。
況且很多事情本就爭不出輸贏,和無知、小氣的人爭辯,只會白白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span>
不去計較誰輸誰贏,不去爭個誰高誰低,不去辯個涇渭分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上去。
02.不氣
生活中,一件小事或許就能讓你暴跳如雷:父母做的飯菜不合胃口,家里亂糟糟的沒人打掃,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
有研究表明,我們的很多病,都是氣出來的。
相比情緒平和的人來說,愛生氣的人罹患心?;蚣毙怨诿}綜合征的危險高出4.74倍、罹患心臟病而死亡的幾率高出19%。
《增廣賢文》中說:“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span>
仔細想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并不值得我們大發雷霆。但凡冷靜一下、忍讓一下,原本緊皺的眉頭也能舒展。
常言道:如若你本身是對的,完全沒必要生氣;如若你是錯的,那么沒有資格生氣。
遇事,保持淡然,切莫著急上火。有時,放過別人,即是放過自己。
試著放平心態,凡事看淡一點,看輕一點,用包容,大氣化解使你生氣的事物,切莫讓生氣擾亂自己的心智,傷害自己的身體。
03.不比
比較,是人的本能,但過度攀比,往往會比出嫉妒和不甘,害人害己。
別人的生活比他好了,他開始嫉妒;朋友的事業飛黃騰達,他開始焦慮。別人的孩子成績優異,他開始郁悶;別人有的東西他沒有,他就會很不快樂……
他放下觸手可及的踏實生活,在自責與憤憤不平中,消耗著自己的人生。
人到中年,當初站在同一起點的朋友,生活也許有了天壤之別。
這種差距,不僅僅是努力和不努力的問題,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所以不必羨慕,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好。
有句話說:“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允許別人更好?!?/span>
生活本該是“知足者常樂”,如果總拿別人的標準去衡量自己的幸福,那往往會空虛不已。
少看別人,多看自己。放下攀比心,每個階段,贏了自己才是王道。
04.不愁
《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別里科夫,總認為生活會出現亂子,所以他出門時,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帶上雨具,穿好鞋套和暖大衣。
他?;钤谧约阂芟氲膿鷳n里,最后也在憂慮中逝去。
我們的人生,也常常被各種現狀、思維困著、套著,對已經發生的一些事情反復回想,難以釋懷,在消極的情緒里兜兜轉轉,找不到出口,從而糾結猶豫,自我否定。
最終,在無聲的內耗中,身心俱疲。
不要為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憂慮,即使流干了眼淚、掉光了頭發,也是多余。
不要為已經發生的事情而煩惱,即使懊悔一千遍、自責一萬遍,也無濟于事。
更不要為難以改變的事情而發愁,既然已成事實,做再多也是枉然,徒增煩惱。
情緒平和,聚焦自己,認真做事,只要善于開動腦筋,只要愿意調整心態,危機也能變成轉機,困難也能變為成長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