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科】
卓越是因為自卑
文/謝澤霞
圖片
阿德勒認為人在出生時會有先天不足,人無完人,而這種先天的生理不足會引發生理自卑,比如有的人先天心臟不夠好或者不夠高不夠漂亮。而這種生理不足會引發主觀的心理自卑感,因為兒童在面對生存環境的復雜性時,弱小的自己并不能很好的保證自己的生存狀態,這時候是需要依賴養育者,這樣對養育者的依賴同時對比著自己的虛弱、無能、無助的情緒更容易激發自己的心理自卑感。
阿德勒的理論中并沒有拋棄佛洛依德的動力學學說,尤其在其早年的理論中,他認為心理發展的基本動力完全取決于生物性因素。雖然在后期有所調整,將生物性因素轉為主觀心理因素,但不曾忽略其對動力學的重視程度。在強調這種自卑感時,他同時認為由于有驅力存在,而這個驅力即為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我們每個人生命自發性的行為,就像呼吸一樣,活著就會存在的一種自然狀態,根本性的驅力。
在追求卓越的驅力下,人們在面對這種自卑感和無力時,不會束手就擒,不會毫無作為,會想盡各種辦法來改變現狀,用以滿足自己優越的愿望。阿德勒把這種推動一個人去追求優越感的基本動力稱為補償作用。在補償作用下,個人由于感到自卑無助,出于補償的因素自卑感會推動他完成某項事業,在取得某項成就時能體驗到一種暫時的成就感。但是與其他人取得的成就相比時,他又會產生自卑感,這樣又激起他爭取更大的成就,由此反復永無止境。所以自卑是永久都會存在的,而個體的不同導致面對自卑的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會一直追求卓越,有些人則會停下來,因為自卑而產生一系列其他的情結,比如會覺得自己很不好,自己有很深的抑郁情緒,而這些情結則會掩蓋原始的自卑感,形成逃避的合理化狀態,這種合理化作用反過來又加重個人的自卑感,致使個體越發感覺到失望和悲傷,而且會表現出逃避的行為傾向。比如社交恐懼,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低人一等,很緊張、害怕,然后遠離人群,變成惡性循環,在阿德勒看來,這一切都是由于自卑導致的。阿德勒認為自卑會導致被忽視的個體容易導致喪失自我價值,進而帶來巨大的難以克服的自卑感,促使他依賴他人或逃避現實;另一種是被過度溺愛的個體總處于優越地位,而對自我缺乏客觀的認識,也會形成不愿面對現實的情形。這容易產生優越感,個人過分夸張個人的優點和條件,例如:外貌、學歷、財富、社會地位等,借此貶低別人,彌補內心的自卑。
而這種遠離現實會產生想象的、虛構的目標,尤其是兒童在面對現實的無力時,更容易產生幻想,通過想象來抵御自卑感,達到平衡狀態,而這種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兒童的未來,哪怕他自己已經記不住了,在潛意識中成年的自己一直在完成滿足兒時的心愿。
阿德勒相信,追求優越對人的發展是有益的,但是如果過分追求優越,只想獲取個人的利益,而忽視他人和社會的要求,則會容易被社會排斥,使自己始終處于不平和的發展狀態,導致發展嚴重脫節。很難達到自身的認同和完整。阿德勒最終強調個體與社會關系的協調性,指出心理的不斷發展是在對自我存在狀態的肯定和超越的同時,還應平衡好自我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在社會中完善和發展自己。
【參考文獻】
[奧]阿德勒著,葉頌資、劉樂群譯;《心理與生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