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哲理】
到了一定年紀,遇人隨緣、遇事隨意
人最好的狀態(tài)是什么?
《幽窗小記》里有這么一句話: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誠然,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
少些執(zhí)拗,多些從容,少些憤怒,多些平和,少些憂慮,多些釋然,才是最好的活法。
—01—
我們曾渴望轟轟烈烈,我們曾渴望驚天動地。
但到了一定年紀之后,才發(fā)現(xiàn),最難得的是能夠能夠修得一顆從容心,笑看世間浮沉事。
畢竟,人這一生,誰都有磕磕絆絆的時候,誰都有起起落落的時分。
只有守好自己的心,才能真正領略世間百味。
沈從文一生起起伏伏,但他卻始終有一顆悠然自得的心。
尤其在晚年時,他遭過一次大難。
不僅創(chuàng)作備受鉗制、書稿悉數(shù)被毀,而且需要每天打掃女廁,備受羞辱。
但他卻格外淡定。
不讓創(chuàng)作,他便一門心思鉆進文物研究中,在歷史文獻中尋求自己的安身之所。
別人為他鳴冤喊屈,他卻說:“整日讀文獻,別人以為枯燥,其實我很從容。”
這不僅讓他活了一個大歲數(shù),還讓他轉型成服裝史大師,著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歌德說:“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從容,便是心境的豁達,人生的智慧。
不管身處何地,心臨何境,都能做到一笑了之,泰然自若。
人這一輩子,若以從容之心看生活,天地自寬;若以感恩之心待世界,萬事皆順。
—02—
有人說:“人想要活得幸福,肉體和靈魂都需要有個家。”
肉體的家好找,靈魂的家難尋。
而真正的聰明人,不管面臨何種境地,都能尋一方凈土,覓一顆素心。
優(yōu)雅了一輩子的楊絳先生,便是如此。
她的一生,似乎都如空谷幽蘭般,自若而燦爛。
年少時,在父親的鼓勵下,楊絳明白了“喜歡就是性之所近”,沒有功利性地選擇了最愛的文學。
婚后,她最大的樂趣,就是在家里和錢鐘書面對面坐在一起讀書的時光。
在那樣的空間里,沒有紛擾,沒有繁雜,有的只是悠悠情趣和人生智慧。
或許,正是骨子里的從容,她即使面對特殊時期的苦難,她依然能做到寵辱不驚,精彩依舊。
她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人,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淡定自若的心。
不必在乎名譽、財富、權勢,也無需理會車子、房子、票子。
畢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最重要的,永遠是當下的感受,不浮躁,不張狂,不急功近利,不嘩眾取寵。
當然,這既需要向外求,也需要向內修。
—03—
有人說:“一個人真正的安寧,不是深山老林的寂靜,而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清凈。”
誠然,人只有擁有淡定從容的心,才能擁有清凈快樂的身。
當你能看清若夢浮生,或能享當下之歡。
當你能明白聚散終有時,或能尋一處心安。
當你能心向平常,或能發(fā)現(xiàn)四下皆是美好。
往后余生,遇人隨緣,遇事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