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眾長】
沉淀自己,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易傳》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君子之所以德行高尚,是因為善于沉淀自己,深藏卓越才能,只有在必要時才會顯露出來。
簡言之,藏器于身,就是沉淀自己、苦練本領,不輕易張揚、炫耀自己。
善于沉淀自己,方能增長才干,做出一番成績。
01.靜得下心
有人說: “一切需要時間沉淀的美好,都值得我們耐著性子去等待。”
可是,如今很多人已經很難有耐心去看完一部電影、一本書了。
俗話說:“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
一個人,只有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才能擁有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誠如古語所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要愁沒有職位,只愁自己沒有勝任職務的本領。
當自己的能力還不夠突出的時候,不必著急“凸顯自己”。
如果發現自己處處碰壁、無人賞識,那么,此時便需要沉下心來,狠狠打磨自身的實力了。
當一個人的實力足夠強大,機會自然會向他走來。
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實力一般,卻自命不凡,那么,即使再奮力地去抓取,最終也是徒勞無功。
02.回顧目標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人生在世,想要有一番成就,必須有高遠目標,并始終圍繞既定目標不懈努力。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
沙漠里,經常有人會迷路。
因為沙漠里沒有標志物,大風一起,地形就會變。
沒有目標,人往往就會困在沙漠里走不出去。
海上航行,如果沒有燈塔,船就很難靠岸。
誠如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人生正是如此,需要時刻回看自己的目標、堅守自己的目標。
唯有如此,一個人在歷經誘惑與風霜之后,才能始終如一,堅定地走在正確的路上。
03.守住自律
《論語》里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身居高位,品行端正,以身作則,無需命令,別人也會遵行;品行不端,不以身作則,即便命令,別人也不會服從。
這句話的核心要義是告誡我們:欲律人,先律己。
自律的初期是痛苦的,但當你把它內化成一種本能的習慣后,就會由衷享受到它所帶來的快樂和價值感。
越是處于順境,越應保持克制清醒。
不要讓自己被身邊的人與事所影響,更不要沉迷于安逸和享受,讓自己止步不前。
生活順利時,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比以前更加積極進取,奮發作為。
要將眼光放長遠,找到行動的內驅力,繼而運用一切資源優勢,去不斷加持自己提升自己。
同時規劃管理好時間,制定好任務清單,讓每一天的學習目標具體化可視化。
人們常說:“你有多自律,才有多優秀。”
遠離沒有意義的人和事,于繁華中守住自律,也就守住了人生的航向。
04.學會承受
都說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么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我們許多人之所以時常感到痛苦,就是因為我們這顆心無法安放。
人生實苦,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不要幻想歲月靜好,要直面世界的高壓和生活的苦難。
人生在世,最難的事就是“接受現實”。
放下無謂的面子,放下一身的抱怨,不要退縮,不要逃避,努力去承擔。
要深信,我們遠比想象中強大,千萬不要被自己嚇到,要學會去承受。
▽
古人云: “靜水流深,人穩致遠。”
河流唯有深邃,才能沉靜無波;做人唯有沉穩,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沉淀自己,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靜得下心,才能成得了事;回顧目標,才能不忘初心;守住自律,才能律己律人;學會承受,才能負重前行。
余生,愿你我都能學會沉淀自己、遇見最好的自己。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