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讀書】
寫給迷茫的班主任:相信的力量
作者:滕 敏
新學期開始,一位班主任給我發了很長的信息,請我幫她分析班級出現問題的原因。她把班級曾經出現的問題一一寫了下來,有對自己帶班的反思,有特殊事件發展的經過,有對學生情況的分析等,“班級小團體嚴重、人心渙散、學生不理解、家長去投訴、領導不認可、學生轉班轉校”等,這些問題她全碰上了。從她的文字里,我看到了她的焦慮、委屈、困惑。說實話,她如此誠懇地求助,我有幾分驚訝,這是抱著多大的希望在尋求幫助啊。但我有點擔憂,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可以給她想要的答案。回顧自己帶班的心路歷程,思索良久,我告訴她,帶班時要擁有“相信的力量”。
相信關系的力量
我很喜歡美國作家安奈特和托德的《從優秀教師到卓越教師》一書,書中講述了日常中的一些小舉動可以改變自己、改變班級、改變學生,其實這些事情的指向都是構建關系,構建師生之間的關系,構建生生之間的關系,構建“我們”之間的關系。班級建設時,中小學段的班主任要相信:關系先于教育。
為什么關系如此重要?因為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關系。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建立起來的某種特殊聯系,它會隨著人對關系對象的情感、時間、方式等的投入而變強或變弱。教育的本職工作就是基于師生關系互動,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形成的“場”。如果學生不在你的“場”里,便無法產生共振,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所以,學習的發生是從對關系的認同開始的。如果學生在班級找不到歸宿感——沒有我能參與的事情;找不到認同感——老師看不到我的進步;找不到目標感——沒有心中欽佩的榜樣等,那么在這樣的班級,學生和教師不在同一個“場”里,班風會每況愈下,學生會自發構建一些自己的“關系場”,而這些“關系場”很難有正能量,反而會成為班級建設的隱患,也會是班級部分孩子成長的遺憾和艱難。
在和諧關系下,學習能自發進行。這不僅存在于師生關系中,也存在于親子關系中。關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呢?孫中山先生談及人類進化時曾說:“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所以,和諧的師生關系應建立在互幫互助的基礎上。而在構建師生關系中,教師應站在主導和主動的位置上,要了解和研究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正確處理生生及師生之間的矛盾糾紛;要尊重和平等對待學生,要有“無論什么樣的學生,我要努力把學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態度;要有“你進步了我開心,你退步了我愿意幫助”的堅持;要有“對表揚的喜形于色,對批評的溫和堅定”的執著;要有“我們在一起,是為了遇見更好的彼此”的目標。師生關系的起點是教師,要相信大多數孩子會在你的帶領下與你一起畫好一個圓,即使一些孩子沒有跟上你的步伐,也不必懊惱不甘,因為教育還有一種狀態叫無愧我心。
相信理論的力量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不缺實踐,也相信實踐;我們也不缺理論,但我們相信理論嗎?這個回答有些人并不肯定。毛竹在生長的前4年只能長3厘米,等到第四年破土而出,就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長。而前4年,它將根在土里延伸了數百平方米,那前4年的日子,竹子在黑暗中摸索、忍耐、蓄能,才有后面的破土而出。自然之師,道出成長的真諦,靜待花開的前提是默默蓄能。毛竹如此,人也如此,教育更是如此。
工作中那些手忙腳亂的日子,那些不被理解的委屈,那些讓自己后悔的決定等,可能就是你的探索、你的蓄能。換言之,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他們更加期待老師能“看見”;那些優秀的孩子,鼓勵比批評更加重要;那些家庭教育已經無力改變的孩子,想通過學校教育去改變,這條路很艱難,也更需要智慧、愛心和堅持。先影響能影響的孩子,再去影響更多孩子。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總能在某個地方與學生相遇。我認為最有可能也是最佳的與學生相遇的地點,就是我們和學生的內心深處。所以,孩子的成長就在教育教學的關系中,教師要與家長一起影響和引導他們不斷動心、動情、懂事。
相信活動的力量
活動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它的落地點是班級。學校是什么?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李希貴的回答簡單而深刻:一句話,學校是學生走上社會之前的社會。那么學生要做的就是通過學校和班級組織的活動去體驗,在教師的引領下去學習,通過與同伴的相處去探尋,在面對學習上的挫折時找到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的最佳方式。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有構建班級活動課程的能力。
身為班主任,我們一定要在先了解孩子的基礎上設計不同的班級活動課程。優秀班級的構建是從“一間整潔的教室”開始的,班級學習氛圍的營造是從“每天早上熱情的早讀”開始的,班級文化的起步是從“一個裝滿好書的書柜”開始的,真正的班級管理是“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參與”的管理。我們應該做到班級活動的中心永遠是學生,希望學生擁有什么樣的品質,就提前規劃開展什么樣的活動。比如“做一個誠信的人”不是一次班會課就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設計系列活動:第一周開展“尋找班級誠信之星”活動;第二周開展“我來講身邊的誠信故事”;第三周開展“做一個誠信的人”活動,給孩子一個可以尋找的“目標”的活動,然后在活動的引領下,讓他們去看見,去反思,去靠近。
班級活動課程設計要遵循學生所在年段的心理特點和學業要求。班級的構建過程就是班主任引導一群孩子在一起做事、體驗、改變的過程。所以,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少活動,這會導致班級氛圍低迷,學生積極性不高,團隊動力不足。班主任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給孩子找“事”做,讓孩子在這些“事”中忙起來、動起來,班級也就“活”了起來。
作為班主任,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想變好”,相信家長參與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相信教育的別名叫“影響”,相信在學習中自我提升應該伴隨整個職業生涯。我更相信教育就是帶著孩子不斷尋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美好的品質,欣賞美好的人,遇見美好的事,構建美好的愿景,進而去親近,慢慢去成為。我相信“相信”的力量,那么,當班主任的你呢?愿你也去相信,敢去靠近,善于行動,然后收獲幸福。
(作者系湖北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官士墩中學教師,全國卓越班主任,湖北省新銳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