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
如何與拖拉的孩子成功過招
很多媽媽都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壞習慣十分頭疼,軟硬兼施均無濟于事,心煩不已時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針對媽媽們微信中的煩惱,整理了兩個寶寶們的典型壞習慣,并交給媽媽恰當的應對招式。
做事拖拖拉拉
【舉例】
孩子的功課總是做不完,但每次你去看,他不是在玩筆,就是對著天花板發呆,或者玩弄直尺,根本沒在做功課。
【現象】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效率,總是任性、執拗,不聽別人意見。
【原因】
孩子"手拙",即做事情時,動作不熟練,也就是"笨手笨腳"。
由于孩子的神經、肌肉活動不夠協調,同時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導致他們做事情比較緩慢。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情缺乏急迫感。
孩子的時間觀念通常要到五歲左右才開始形成,而大約在八歲以后才逐漸穩定。
【分析】
孩子做事情拖拉是受限于父母的控制所展現的軟性對抗,拖拖拉拉的行為,其實隱藏著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
【應對】
父母可以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
像比賽誰穿衣服穿得快,誰洗澡洗得快等等。通過這些小比賽,可以在過程中隨時教導孩子穿衣、梳洗、收拾玩具等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的技巧,教導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順序來提高效率、安排時間等。這些游戲玩多了,孩子可能會感到無趣,這時,也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來肯定孩子的勝利。
給孩子時間
日常生活上的事,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逐漸學習快速地穿衣服、吃飯、準備上學的東西……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父母態度耐心的等待,并且對事情的困難度給予一些正面評價,如“收拾好床鋪很不容易”,這些持正面肯定的評價對孩子有潛在的鼓勵效用。
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如果孩子成功做完這件事情,他們就會知道有一件很難的事情被自己解決了,因而會產生滿足感;如果孩子沒能順利完成這件事情,也會知道父母了解這件事很難完成,因此而感到被了解的安慰。
不要對孩子有太多的關注和要求
例如孩子在吃的方面出現問題,通常是因為父母太關注所造成。父母在孩子的飲食口味上總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嘮叨地吩咐孩子“應該吃什么”“多吃什么”“快點吃”之類。這會影響孩子的思維和選擇的判斷能力,制約他們味覺和嗅覺的神經感受,而不能品味食物的美味,慢慢地,孩子會以厭食方式對抗父母的關注。父母最好的態度是,一貫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內容、用餐時間、向孩子表現出愉快而津津有味地享用食物的榜樣即可。
提供給孩子判斷和選擇的機會
孩子之所以依賴、無助、拖拖拉拉,主要是因為父母完全左右甚至取代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沒有從小開始培養他們對自己負責的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系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并讓他們學會自己作選擇。
【原則】
1.不打罵、不責備、不懲罰。
2.聆聽孩子的愿望和情緒,并適時加以滿足。
3.給孩子機會做判斷和選擇,培養對自己負責的責任感。
易分心,沒耐性
【舉例】
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說:“我的孩子并不比別的孩子差,但就是缺乏耐性,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span>
【現象】
孩子經常無法從始至終地完成一件事情,注意力意分散
【原因】
身體原因
有些孩子不能專心地學習是由于身體原因。如皮膚過敏、蛀牙、感冒咳嗽、腸胃不適或困乏、疲勞、饑餓等,由于身體不舒服,所以無法專注于某件事情或活動。
心理原因
由于有些父母的期待過高,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過重,自尊心受到傷害,因為他們心理上的不平衡,所以專注于某件事情或活動。
外界刺激干擾
如電視節目聲音過大或家中發生爭吵以及其他噪音等,這些因素容易在大腦皮層建立新的興奮點,干擾注意力的集中。
活動內容不適當
強迫孩子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很難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分析】
孩子做事能否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其實就是面對困難是否能夠克服的問題,是孩子是否能夠堅持的一種表現。一個人的意志是否堅強,對他以后的學習、工作的成敗有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應對】
父母要做出榜樣
很多孩子缺乏耐心,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頭蛇尾,因此父母首先注意自己不要做事半途而廢,進而再要求孩子。
開始之前先結束
在開始另一個活動之前,必須讓他們把正在進行的活動結束,比如讓孩子去洗澡,應該在孩子的一項游戲或活動結束之后再進行。
父母也應多和孩子溝通,當孩子的朋友。
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參與孩子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及時地鼓勵、表揚孩子,如:“你真了不起”“你真行”“你做得真好,下一次會更好”父母贊美的話,有益于孩子做事的堅持度。
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興趣是人活動的動力,因此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是極為重要的。由于孩子的認知能力不足,因此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也非常有限,所以父母應盡量讓孩子多接觸新事物,培養孩子的興趣。
孩子選擇適合的玩具和書籍。
書籍內容的難度要適中,過于艱澀或過于簡單都會減少孩子的興趣,另外也盡量不要在同一時間讓孩子玩太多玩具,不然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游戲讓孩子學會集中精力
父母應為孩子設計一些游戲,使他們長時間地沉浸在一種游戲中,漸漸學會集中精神做完事情。如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堆積木、折紙、剪紙、下棋等。在游戲中,盡量引導孩子并讓他們知道,生活中很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
延遲滿足
有時孩子一旦肚子餓了馬上要吃,渴了馬上要喝,想要什么東西馬上就要買給他們……父母不要立即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有意延緩一段時間,以培養孩子的耐心。
【原則】
1.讓學習變得好玩、有趣,孩子便不容易分心。
2.父母自己做事情虎頭蛇尾,孩子也會起而效尤,變得缺乏耐性,無法堅持到底。
3.培養耐性需要循序漸近,可從最簡單的靜坐開始,以獎勵當作誘因,讓孩子每天安靜3分鐘、隔日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