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心理學科】盧林:每個會發光的孩子,都等著被父母看見

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心理學科】

盧林:每個會發光的孩子,都等著被父母看見


    【人物名片】

    盧林,神經科主任醫師,兒科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神經科和英國Tavistock 動力性心理治療臨床專業雙碩士,曾在武漢中德心理醫院任心理治療師10年,提供心理治療超過1.5萬小時,提供一對一督導和團體督導超過2000小時,翻譯作品有《嬰兒與母親》《游戲與現實》《家庭與個體發展》《人類本性》《養育寶典》。

    這些年我接觸過很多遇到難題的家庭。有些是父母帶著孩子找我咨詢,有些是心理咨詢師帶著無法解決的個案來找我督導。這些家庭的問題各式各樣,孩子的狀況也不盡相同,有的是情緒問題,有的是軀體問題。

    倘若去探究這些個案的成因,無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難以窮盡。不過,就我個人的經驗和感受而言,這背后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父母看不見孩子,這是很多孩子出狀況、親子關系出問題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看見

    在分享這個話題之前,我想通過一個小場景,幫助大家更加直觀地感受下看見和看不見有什么不同。

    孩子在玩兒拼圖游戲,拼著拼著突然卡住了。研究了許久,依然沒有找到破解之法。他有些失望,還有些憤怒,整個人焦躁不安。這時,他搓著小手,四處張望。我們一起來看看,接下來這個孩子有可能會看到和經歷什么。

    情景一:他什么也沒有看到,因為父母根本不在家,而是在外面忙工作/應酬/社交……他其實是獨自一個人在玩兒。

    情景二:他看到父母在一旁忙著刷手機/聊天/打游戲……父母也看到他拼圖遇到了難題,不過只是看看而已,依舊自顧自地忙著,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情景三:他看到父母很生氣,指著沒有拼完的拼圖吼道:拼了這么久都拼不好,你怎么這么笨?隔壁家的小麗比你還小的時候就會拼了!

    情景四:他看到父母有些不耐煩,瞥了一眼沒有完成的拼圖,拉著他站起身掉頭就要走:“算了,這么費勁就別玩了,看著就煩!”

    情景五:他看到父母比自己還著急,上手就要替他拼。他大喊不要,父母很生氣:你這孩子脾氣怎么這么差,我這是在幫你呢!別鬧了,弄完趕緊吃飯去!

    情景六:他看到父母一直在旁邊看著自己,對他說看起來的確有點難,你有些著急,還有些生氣。沒關系,再給自己多一點兒時間。他繼續嘗試無果后,父母嘗試將積木換了個方向,告訴他再試試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你是孩子,你會喜歡哪種父母?如果你是父母,又會下意識地做出哪種反應呢?

    其實,玩兒拼圖可以替換成任何一個孩子成長所經歷的情景,比如寫作業、玩兒游戲、交朋友等,而父母反應的不同即是看見和看不見的差異。

    毋庸質疑,情景一中的父母是沒有看見孩子的,因為他們壓根就不在孩子身邊。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家庭以及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家庭。孩子做了什么,需要什么,父母一無所知,親子關系的疏離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其余5種情景中的父母好像都看見了孩子,但其實,這里面存在很多具有迷惑性的“假看見”。

    情景二——父母僅僅是通過眼睛看到孩子拼不下去了,至于孩子遇到了什么難題、有什么樣的感受并沒有看到,也沒有進一步和孩子進行情感連接;

    情景三——父母看見的是孩子無法完成拼圖的結果,卻沒有看見他努力的過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草率地給孩子貼了一個笨小孩的標簽;

    情景四——父母沒有看見孩子的求助,而是覺得陪孩子很煩,趕緊逃離,或是覺得陪孩子完成拼圖很煩、很難,直接逃避;

    情景五——父母越俎代庖完成了拼圖,或是出于炫耀,或是有其他安排想快點結束,或是陷在了自己的焦慮中,總之,并沒有看見孩子的困境。

    經歷這樣的互動后,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孩子可能會鼓起勇氣繼續克服困難,成為父母想要的好孩子。

    但對孩子來說,這種挑戰實在太大了,能做到的人并不多,所以接下來的故事走向更可能是,孩子對拼圖徹底喪失了興趣,因為他遇到挫敗的時候,父母給到的反饋很糟糕:不管不問/否定甚至羞辱/無法給予任何幫助/不能容忍自己有不安的情緒、失敗的經歷……

    現在,我們一起看下情景六中的父母。在這個情景里,父母看見了孩子的困難和需要——拼不下去,感到焦慮和憤怒,需要幫助;也看見了自己能夠為孩子做什么——鼓勵、陪伴,必要時搭個臺階;如此,讓孩子接受適度的挫折,但又不讓他感到挫敗,最終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

    看見孩子遇到了困難,看見他的期待是什么,并給予有限的幫助,還不會搶走孩子的功勞,這就是我所認為的真正的看見。

    看見的過程

    相信通過拼圖這樣一個很常見的場景,大家已經對看見有了相對感性的認識。那么,將概念抽象出來,看見其實包括3個過程:

    第一個過程是涵容,即接納、忍受和理解孩子。

    看見孩子,首先要和孩子在一起。然而,不少父母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表現后,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不對的、不好的,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或很不耐煩,急著制止;或很生氣,立刻批評;或比孩子還焦慮,導致孩子更加不安。父母無形中把孩子推了出去,無法和孩子待在一起,也就無法進一步看見孩子。
    
所以,我們首先要能夠和孩子待在一起。怎么實現呢?接納孩子的一切表現,所謂好的、壞的、對的、錯的等,忍受孩子所有的情緒,開心、快樂、憂傷、焦慮等,理解孩子這么做不是無緣無故的。同時,也要學會涵容自己,看到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理解自己的情緒,從而更有力量和孩子一起面對。

    第二個過程是鏡印,即透過父母的眼睛看到孩子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從而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

    一個人怎么知道“我”是誰呢?通過有人看見他,然后給予反饋。對孩子來說,這個人就是父母,這個過程就像照鏡子,照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反饋和態度。

    “我”做了某件事,如果父母是喜悅的,覺得“我”是可愛的,那么,“我”就是好的;反之,如果父母是生氣的,覺得“我”是可惡的,那么,“我”就是壞的。父母的反饋直接影響著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所以,這個反饋必須是如實的反饋。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學會理解和欣賞。理解,即我們要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比如孩子到點了還不想睡覺,可能是在尋求歸屬感,他會覺得我要跟你們在一起,所以要和你們一樣看電視、聊天。

    欣賞,即我們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以及值得肯定的部分。比如孩子拼圖拼不進去,你可以說,我看見你拼了半個小時仍沒有放棄,你是非常認真的孩子。

    在鏡印中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命名,即父母要通過對孩子的感覺、需要等進行命名,幫助孩子確認自我。

    媽媽看見孩子哭了,了解到哭的原因是餓,媽媽會說,寶寶,你哭了,是因為餓了嗎?現在媽媽給你喂奶。這就是一系列的命名——你的這個行為叫作哭,你哭的原因是餓了,喂奶可以解決不舒服的感覺。

    一開始,孩子可能對媽媽的話沒有太大反應,但命名進行了幾個月以后,孩子就會把餓跟不舒服的感覺連接起來。當媽媽說你餓了嗎,孩子就不哭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不舒服被看見了,而且他和媽媽建立了信任,知道媽媽馬上就要來幫自己處理不舒適的感覺了。這就涉及看見的第三個過程,我們后面細說。

    命名的過程就是在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我在做什么——遇到了難題但沒有放棄;我是什么感覺——餓了有點兒不舒服;我有什么需求——很難過想要抱抱……

    如果父母沒有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命名,或者命名是錯誤的,甚至是顛倒的,孩子的心智化發展就會很糟糕。有來訪者說當他感覺餓了,媽媽對他說的是“不要緊,你忍忍,慢慢就不餓了”。他覺得有餓的感覺是不對的,習慣了之后就感覺不到餓了。再比如明明是件很痛苦的事,有人卻很平淡地說出,讓人聽了毛骨悚然。

    很多時候,心理治療在做的就是命名,重新命名來訪者曾經失去的很多東西,讓他重新被看見,重新被理解,他就會慢慢地變得有序。

    第三個過程叫作積極處理的態度和能力,即父母對所看見的孩子的困境要有積極處理的態度,還要有能夠提供幫助的能力。

    值得參考的是拼圖情景六中父母的做法,陪著孩子,鼓勵孩子,通過提供有限的幫助——將積木轉個方向,幫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

    其他幾個情景中的父母有的沒有積極處理的態度,比如直接滅火,讓孩子別做了;或是直接帶孩子逃離現場;有的沒有積極處理的能力,比如自己比孩子還急,我不行,我也幫不了你。擴展到更多的日常成長情景中,就會演變成我管不了,于是把孩子交給保姆、交給治療師、交給學校。

    孩子出了問題,父母就把責任推給別人,孩子會感覺自己被拋棄了。

    看不見的傷

    了解了看見的過程,我們才能更好地覺察育兒過程中的看不見以及看不見所帶來的傷。

    在鏡印的過程中,不少父母常常無法看到和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他們更多看到的是:

    自己過往的經驗:父母帶孩子外出玩耍,孩子不小心撞到石頭,流血不止。父母非常憤怒,開始不停地打罵孩子。

    這一刻,父母看見的其實是自己內在的恐懼,因為他們曾目睹過家人在同樣的年紀遭遇了嚴重的車禍,始終沒有邁過這個坎兒。孩子的遭遇觸發了他們的焦慮,下意識的反應給孩子造成了二次傷害。

    自己的需求:孩子不肯去上學,媽媽覺得他太內向,不合群。隨著咨詢的深入,咨詢師發現,孩子是因為害怕老師,覺得他對自己很冷漠。而老師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被孩子的媽媽當眾羞辱,很怕她,自此就不敢管了。媽媽因為自己的需求和老師交惡,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處境。

    自己想象中的孩子:孩子學習很好,但父母全程看不到這個真實的孩子,而一直要求他:在家附近讀高中就好;讀個不需要出學費的大學就好。

    孩子試圖反抗時,父母以及所有的親戚都對他說,你要懂事,理解父母賺錢不易。他一路做著父母想象中的孩子,心中的憤怒越積越深,導致最終根本無力完成學業。

    在命名的過程中,父母最常出現的問題則是否定、制止。

    孩子因為交不到朋友而苦惱,父母的反應是:一個小朋友不跟你玩,是他的問題;好幾個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一定是你的問題!孩子在外面被排斥,已經很痛苦了,結果和父母唯一的信任與連接也被切斷了。

    孩子磕到腳疼得直哭,父母說的是:這點兒小事哭什么?有那么疼嗎,不至于!別哭了,再哭就不喜歡你了……明明心里很難過,卻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流淚。

    遇到難題后,孩子求助,父母搖頭:這點兒事都搞不定嗎?自己的事自己做,別老想著讓別人幫忙……有需要但不能跟別人說,被別人看見是件羞恥的事。

    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命名錯誤。其實,錯了不可怕,咨詢師也有命名錯誤的時候,但重要的是,父母要用心,讓孩子感覺到你在用心理解他、靠近他,而非遠離他、傷害他。

    在積極處理這個環節,很多父母由于沒有能力等原因拒絕提供幫助。

    拒絕分兩種:

    一種是很無理的拒絕,覺得孩子是在勒索自己。有個孩子出現了上學困難,問媽媽自己還要不要去上學?媽媽很不耐煩地說不上就不上吧,然后就走了。孩子覺得很難受,吃了很多藥自-殺,幸好被及時發現??墒牵瑡寢屩篮笳f的第一句話卻是:你為什么攪得大家都不得安寧?

    還有一種是很無助的拒絕,父母很無力,根本沒法幫到孩子。孩子厭學,與人溝通也存在障礙。咨詢師希望父母介入,結果媽媽聽說要做治療,毫無征兆地骨折了,這樣她就不用幫助孩子了。

    其實,這個媽媽一直困在抑郁癥中自顧不暇,無法看見孩子,反而需要孩子照顧,可孩子太小,無力承擔,就和媽媽一起病了。

    每個人都有被關注的需要,如果沒有被看見,孩子就會用各種方式來反抗,比如通過自-傷自-殘、惹是生非等尋求關注。如果父母仍無法或不愿意看見他,孩子就會轉為另一種機制——順從,成為乖小孩。

    不管是叛逆還是順從,孩子身上都被牢牢印上了看不見的傷,個人成長、關系構建等大受影響。

    很多時候,父母并非故意看不見孩子。一方面,社會快速發展,焦慮值增高,父母將自身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另一方面,我們養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是來自自己被撫養的經歷,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看見,也就很難看見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會鼓勵父母多做覺察,必要時可以去做治療,進行自我成長。只有先把自己建設好,才有力量看見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

    當然,父母也不要有太多壓力,做個60分的父母,給自己留些休養的空間,也給孩子留些成長的空間,彼此看見,一起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如何培養孩子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
拼圖游戲讓寶寶玩得更聰明
如果人生真的有起跑線,那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學霸父母生出“學渣”娃,這個鍋到底誰來背?
孩子鬧脾氣時該如何回應?90%家長都做錯了!
認生=陌生焦慮?不是膽小而是孩子變聰明了,媽媽偷著樂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田县| 西林县| 溧水县| 卫辉市| 湟源县| 汤阴县| 神木县| 东乡| 郎溪县| 万源市| 准格尔旗| 桑植县| 鄯善县| 乌兰察布市| 天镇县| 滁州市| 登封市| 津南区| 汾西县| 讷河市| 赣州市| 民县| 平远县| 新龙县| 长顺县| 祁连县| 慈利县| 徐汇区| 邮箱| 精河县| 于田县| 蕉岭县| 安达市| 新巴尔虎左旗| 栾城县| 兴隆县| 增城市| 新疆| 惠来县| 婺源县|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