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讀書】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育是把我們的內心勾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蘇格拉底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學校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
揭開教育的真諦
你打算先救誰呢?
你或許聽說過這樣的故事:
一位男青年和自己的母親、未婚妻子三人一同蕩舟在湖上。微風吹來,湖面上泛起了陣陣漣漪。未來的妻子觸景生情,突發奇想地問這位男青年:“假如這時船翻了,你打算先救誰呢?”男青年沒料到女朋友會問這樣的問題,一時尷尬,望著船里的兩個人,不知該怎么回答才好。
這個問題,后來被人們計較了一番之后,終于認為最佳答案是“先救未來的母親。”并認為這個答案一語雙關,皆大歡喜。但是,把這個進退兩難的問題說給一個七歲的小女孩的時候,小女孩眨動著生動的小眼睛,不假思索地說:“這有什么好難的,先救離自己最近的人唄。”這就是來自純潔的內心世界的慧性答案!慧,并不神秘,它是我們生命中的客觀存在。“智慧”一詞,本身就已經說明了,人類的思維本來就存在著后天的智能思維和先天的慧性思維兩大類。
七歲之前,是人生命中的先天時期,七歲之后才逐漸丟失了先天進入了后天時期,十六歲之后,就徹底的進入了人生的后天時期。先天時期,就像這位小女孩一樣,內心純潔,既不存在“誰最重要”的價值取向,也不存在“現實后果”的心理智障,而較之“未來的母親”這種極富語言機智而實質是回避的答案,這位女孩的答案則是一種別無雜念、充滿對生命關愛、非常具有人性的慧性思維方式。
人存在著慧性思維和智能思維兩大類,教育也客觀存在著慧性教育和智能教育兩大類。蘇格拉底說:“教育是把我們的內心勾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人類的慧性,就客觀地存在于我們右腦之中,運用于我們的心靈之內,教育就是幫助人們將這種生命中本有的“無上財富”孕育出來,蘇格拉底還說:“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里,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蘇格拉底說的教育,就是慧性教育,教育的任務,就是指導和幫助每個學生如何正確地誕生和分娩出自己心靈中本來就有的天賦。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學校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正是通過自己一生中科學研究的切身體會,洞穿教育的本質,直接教育的本源,他所說的把學過的東西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就是說教育并不是僅僅教給學生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隱藏在知識背后的慧識。慧性的啟迪和智慧的開發,才是教育的本質。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也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可見,這些西方的大師們,都已經將教育的目光,盯在了教育的本源——慧性教育上。
回歸文化的源頭
走進歷史的長河,探尋教育的真諦,中華民族歷史上本來就曾經存在過、并且產生過巨大輝煌而令世界各民族都向往的慧性教育,只是被人為的摧殘和封閉而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之中。然而,文化需要復興,教育需要找到真諦。教育的真諦,就在于幫助人們真實地完成愚轉智、智轉慧、慧轉性,從而實現從庶人到賢人、從賢人到圣人,再到至人、真人的真實轉變。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而這種培賢育圣的教育,都必須在民族根文化中才能完成。因此,文化只有回到民族根文化的源頭上,重新汲取營養、積蓄力量,才能達到真正復興;文化是教育之母,教育只有在民族根文化的井泉之中,運用德、慧、智立體教育,才能為民族培養孕育出大批圣賢級的慧智雙運型人才和創造型人才,使中華民族重新復歸歷史的輝煌,躋身在世界民族前列。
披閱歷史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的文明來自于內文明,內文明的實現,在于以德修身。《易經》指出:“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修身使人的體內丹田中出現龍的基因,從而體內光明,而實現內文明。《易經·明夷》還說:“內文明而外柔順。”人類一旦修身實現內文明,則天下萬物必然和諧而光明柔順。所以,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就是一部修身治世的道德文化;中國的教育,就是一部修身的教育史。只有修身,才能完成愚轉智、智轉慧、慧轉性,只有修身的教育,才能實現由庶人轉變為賢人,由賢人轉變為圣人、乃至真人。
翻開中國文化史,《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它既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也是世界文明的井泉。歐洲的哲學權威榮格在英文《周易》再版序言中說:“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周易》(八卦),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周易》相延六千年之久仍然具有價值,而且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創造易學的太昊伏羲氏,正是由于修身達成了天人合一的圣人,才創造了東方震旦的易道文化,所創畫的八卦,作為當代世界尖端科學的標志,也被嵌在完成于1946年的世界首臺電子計算機上,成為中華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對世界尖端科學貢獻的歷史見證。
也正如歷史記載,黃帝也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杰出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成功實踐者。他29歲改姬王而稱玉王時,就以德令行天下,作為帝王的他,親自帶頭前往崆峒山拜廣成子老先生為師,學習修身治世的文化,從而修身達成了天人合一的圣人,步入道境而創造了以《黃帝四經》為代表的法道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締造者。黃帝修身而實現了內文明,同時,也實現了天下外文明。據《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治世時,“天不異災,土無別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寶”。
特別是黃帝自己對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理天下的經驗進行了著述。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典籍就有:《黃帝四經》4篇;《黃帝君臣》10篇;《黃帝銘》6篇;《雜黃帝》58篇;《力牧》22篇和《黃帝內經》等共計12類26種。黃帝的學說和思想是一個系統龐大的文化體系,其中以《黃帝四經》論述修身治世最為全面,它與兩千五百年誕生的萬經之王的《老子·德道經》并稱為黃老學說,在漢代被皇室運用而開創了文景之治的輝煌,而《老子·德道經》及其修身治世的思想在唐代運用,從而成就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輝煌。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四次盛世,全是道學修身文化運用于世的功效。
所以,兩千五百年的時期,是中華文化的轉折時期,這個時期之前所創立的伏羲易道文化、黃帝法道文化和老子德道文化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中國文化的 DNA,它自始至終就是一部尊道貴德的道德文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根文化,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也是中華民族衍生發展的靈魂,同時也是后世各家學派、各種思想誕生形成的搖籃和生命源泉。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大系統上,是一部道德文化,而不是單純的儒學文化,道德根文化的歷史遠遠早于儒學文化數千年之久,它是儒學文化的源泉。因此,儒學教育并不是中國教育的真諦,教育的真諦只能誕生在原生態的道德根文化之中,而不是在儒學文化之中。
熊春錦先生在《以史為鏡,論道德文化復興》一文中指出:“人類的精神文明要想進一步飛躍,就必須找到人類文明的文化基因,找到文化誕生的源頭活水。由于任何基因都是產生在它本身的原生態之中, 而中國文化的原生態只要展開歷史的畫卷,就不難發現她并不是春秋戰國文化,不是義治、禮治時期的封建文化,依據老子五千言開篇中的揭示,義治與禮治時期的封建文化只是次生態文化,并不具備中國根文化的全息性,它只是全息性基因的一種蛻化變質。所以,只有代表道德文化最高形態的伏羲易道文化、黃帝法道文化和老子的德道文化,才是中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基因文化。基因文化不能全面把握,那么社會發展也就必然殘缺不全,社會的偏殘缺廢也就在所難免。”
同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也將兩千五百年左右的時代稱為“軸心時代”。正是在這個幾百年的“軸心時代”,由于銀河系能量場中“抑慧射線”的作用,在兩千五百年左右地球上發生了世界性的文化大轉折。這種轉折,就是慧性文明向智能文明的轉折,慧識文化向智識文化的轉折,慧性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轉折。而這種轉折,關鍵則是“慧明”的丟失,使人類群體性地進入了“慧盲”時期。“慧盲”,也就是心靈光明的弱化,即“內文明”的丟失,造成右腦慧識的急驟封閉,喪失了人類本來就具備的慧性圖文思維能力。而在這種轉折時期,東方則是以老子為代表的慧識文化,轉變成了以孔子為代表的智識文化;在西方則是以蘇格拉底、柏拉圖為代表的慧識文化,轉變成了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智識文化。
中華道德根文化·老子學院——探索人生性命的真諦!
心靈的家園——道德知音
人類教育的兩大分類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也是教育的母本。我們探尋中華文化的源頭,尋求教育的真諦,回溯東方龍文化的歷史,不難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客觀地分為兩大類,即兩千五百年以前的慧識型的道德根文化和兩千五百年以后的智識型的儒學文化。與文化相對應的教育,也客觀地分為兩大類,那就是兩千五百年以前的“圣人之治”的慧性教育和兩千五百年以后的“賢人之治”的智能教育。圣人之治育圣人,賢人之治育賢人。不同的文化誕生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教育模式培養不同的人才。
圣人之治的慧性教育,由于高度符合人類的生命真相,符合生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取向,始終不離尊道貴德、以德修身,因而心靈的仁慈大愛之光自然光明而朗照內身國,為右腦的慧識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創造了天然的條件,而左腦的智識則自然地規范在善、正、真的狀態下,使人類共同構成了“德”“慧”“智”完美結合的生命體,從而使人們自然而具備著無上的創造能力。這種黃老文化的德慧智的立體教育模式,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應世治國創造了漢唐盛世的輝煌,而且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培養造就了大批慧智雙運的圣人級的人才,除了著名的伏羲、神農、黃帝、老子、莊子等,還有分布在各種領域的,如創造文字的倉頡,司音樂的伶倫,木匠之祖魯班,醫藥奇才扁鵲,商界圣才范蠡,治國奇才姜尚、張良、諸葛亮等等,數不勝數。
然而,智能儒學自從在漢代登上了御用文化獨尊的寶座以后,同時擔負起了中國“御用宗教”的使命,固步自封,不求拓展進取。儒學教育也脫離生命的價值觀,脫離“明明德”教育的原則,教育的唯一目的和最高目標,就是如何做官,當好皇帝的孝子賢孫,替皇家分憂;而以民為本、以服務于社會為目標的觀念全部缺如。這些歷史的局限性,也就必然造成儒學教育的自閉性,無法與西方開放性的教育一較短長。教育一旦淪為榮華富貴的典當品,也就喪失了自己的生機和科學創造性的動力。除了原生態的孔學,后世改良儒學教育,在歷朝歷代,鮮能培養出深具影響力的人物,也無法產生雋永深刻的教育理論。相反,卻在明代孕育出了僵化的“八股怪胎”,幾乎將中國推向了亡國的邊緣。即使到了現在,“八股”的陰魂和余毒還沒散盡,還在影響和左右著人們的思維。
其實,人類最優秀的教育模式,是慧智共運型的教育,即“賢人之治”與“圣人之治”完美結合的教育,是“圣道”與“王道”合參的教育,是開慧益智和培賢育圣的教育。而這種教育模式全都蘊藏在由伏羲易道文化、黃帝法道文化、老子德道文化共同組成的道德根文化、龍文化的巨系統之中。教育的源流和真諦,只有東方的道德根文化才能直指本源。正如《易經》所指出的:“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修身實現了內文明,心靈大放光明,也就實現了真正的“內圣”,只有“內圣”修身成功,才能天人合一內圣而外王,從而真正實現天下文明而煥發出泊泊的創造生機。
因此,德、慧、智立體性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全部都隱藏在根文化的經典《易經》《黃帝四經》《老子·德道經》和《大學》這三經一書中,《大學》就是一部完整的德慧智立體教育大綱,《易經》《黃帝四經》和《老子·德道經》,既是慧性教育的教科書,也是開慧益智、培賢育圣的誦讀教材。“圣人之治”的慧性教育和“賢人之治”的智能教育,只有體用兼全,歸一于德,以老子所言的德育統馭慧和智,使德、慧、智完整無缺,才能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人類慧性教育的關鍵,是要以善、正、真自覺規范后天智能意識,修改不良稟性,清除非善、非正的習性,自覺增強智能與慧識的感知性和結合性,才能使人們獲得正確的教益和人生經驗,使人們走上身心雙健康的和諧之路。
黃老文化是慧性教育之母
生命發展的六大階段
由于伏羲黃老文化的慧性教育,始終不離人類的生命真相,不離人與社會之間的必然關系。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既要知道社會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同時也要知道人類生命發展的各個時期。因此,依據黃老學說的記載和古代醫家的學說,人類社會由于道德的下滑而分為六大階段,即:道治社會、德治社會、仁治社會、義治社會、禮治社會和愚智社會這六大階段。而依據生命發展的必然要求,相對應的人生也自然地分為六大發展階段,即:胎嬰養虛、幼兒養性、少年養正、青年養志、成人養德和老年養福這樣六個階段。
而不論是社會發展的六大時期,還是生命發展的六大階段,古代全部都是利用道德修養來制約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也就是說,只有在尊道貴德的前提下,高度重視道光和德的能量的前提下,你才能獲得生命的真正健康。而對于人生的六大階段來說,其中七歲之前的胎嬰養虛和幼兒養性,就是人生發展的先天無為時期,而七歲之后到十五歲的少年養正時期,而稱為先天向后天的轉換時期,而進入到十六歲之后,就徹底進入了生命發展的后天時期,即就是青年養志、成人養德和老年養福全部都是后天有為發展時期。
先天無為期,先天向后天的轉換期,以及后天有為期,這種分類在生命中都有典型的表現。那就是每一個人七歲都開始換乳牙,乳牙脫落換成恒牙,以這個為標志就進入了先天向后天的轉換期,轉換期持續到女子14歲、男性15歲左右的時候,其典型特征是女子來天癸,也就是女性的月經來了,男性開始遺精,這個現象就表明先天向后天的轉換期開始結束了,十六歲之后就真正地開始進入完全的后天有為期。以上現象是屬于一般的正常規律,但也有許多孩子由于多種原因而提前或者延遲,都屬于自身生命發展中五德能量不平衡的特殊現象,都需要運用慧性教育的方法而達到五德能量的均衡和充實。
生命的先天無為期,孩子們的思維處在立體和平面思維狀態,天真爛漫而靈感慧性自然透發,心靈的明亮使生命處在自然的“慧明”時期。這一時期由于是先天無為期,是一個自然地運用經典誦讀接收天德能量、進入體內進行庫儲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不需要人為的干擾,只是讓孩子們誦讀,越自然、越無為越好。如果這一階段的道德經典誦讀堅持得越好,接受的五德能量就越全面,那么五行就越齊整,生命的活力和慧識、智識這兩大系統的發育將會越健全和穩定,就能為今后的慧智雙運奠定堅實的基礎,使孩子今后具有強有力的科學創造性,成為社會的優秀人才。
而進入先天向后天轉換的少年時期,也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這個時期以先天慧性中的思識為主導狀態的天真爛漫,開始被有為的后天意識所干擾而逐步在大腦中受到擠壓,右腦中的慧識逐漸受到了封閉,而左腦的智識逐步發展至占主導地位,“慧明”開始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人生的胎嬰養虛和幼兒養性階段,獲得良好的德慧智立體教育,道德經典誦讀開展得很好,先天五德虧缺不嚴重時,這一過渡時期則比較平穩,從而保持先天的“慧明”,而逐漸通過善、正、真的學習而達到“智明”,形成慧與智“雙明”的大智慧狀態。但是,如果放棄了七歲之前的德慧智立體教育或者相似的教育,先天的“慧明”受到后天智識明顯的干擾壓抑而暗淡,不僅容易成為“慧盲”,同時也不可能達到“智明”狀態,那么孩子們后期的學習和生活將會比較吃力而很難生發出持續的靈感創造的能力。
正是由于這一特點,《易經》才說:“童蒙養正,圣功也。”教育將少年兒童引領在正確的人生之路上,成為家庭、社會的慧智雙運型道德人才,這是圣人的功績和功德。而到了十六歲以后的青年時期,以及成人、老年,則已經完全進入了人生的后天有為的漫長時期。這個時期,如果沒有十六歲之前的德慧智經典誦讀的立體教育,則絕大多數人都會自然地失去“慧明”而成為“慧盲”。如果再缺乏智能教育中善、正、真的次第教育,缺乏“愚轉智、智轉慧”的真實教育過程,那么就會連單一的“智明”都難以達到,而終生成為庶人的愚智。因此,在后天的有為時期,必須通過道德修身來提升自己,通過《大學》中“修、齊、治、平”的“明明德”教育思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來完成人生的終生教育過程,而成為家庭、社會的有用人才。
黃老教育的“三綱十六次第”
“明明德”是黃老教育的靈魂
文化是教育之母,黃老文化就是慧性教育之母。黃老文化的慧性教育,始終不離人的生命真相,不離心靈滋養的道德能量。道是人類的導師,德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人的一生中的六大階段,都是在道德能量的滋養下而走完人生之路的。人類就生活中道德能量的海洋之中,道德的能量就像水、像空氣一樣,一刻也不離地滋養著人們的精神系統和肉體系統。人類的精神系統獲得的道德能量越豐厚、越充實,那么心靈也就越光明,就越容易實現“慧明”和“智明”而進入慧智雙明的“明明德”狀態。
因此,“明明德”教育思想,是黃老文化教育的靈魂。《易經》的“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就是指的“智明”和“慧明”而實現的人體內的“內文明”。《易經·明夷》說:“內文明而外柔順。”只有通過德慧智立體教育,使體內“內文明”的實現,才能達到慧智雙明而實現“明明德”,“明明德”的修身實踐真實實現和完成,才能擁有無上的大智慧而具備源源不斷的科學創造能力。遠古的伏羲時代,人們自然地尊道貴德,人心純樸,處在正如老子所說的“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的狀態之中,所以,一部《易經》,全民誦讀學習《易經》,就自然地承擔著個人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教育任務。
翻開《易經》,字里行間都充滿著東方龍文化的“明明德”教育理念,“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人們終生在慧性教育的過程中,誦讀《易經》,從而始終處在“慧明”和“智明”的“大明”狀態中,慧觀下丹田之中龍飛鳳舞而實現“內文明”,使精神系統在龍文化的引領下翱翔在九天之上。《易經》始終倡導“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的自我反省教育,元、亨、利、貞的思想貫穿始終。元者道德也,亨者通暢也,利者和諧也,貞者正事也。個人一生的元亨利貞,家庭事業的元亨利貞,國家社會的元亨利貞,全部都貫穿在《易經》“明明德”的慧性教育之中。
黃帝時期,承繼了伏羲易道文化的慧性教育思想,仍然始終不離“明明德”的教育理念。《黃帝四經·道法》篇中說:“公者明,至明者有功。”黃帝時期,社會處在仁治狀態中,天下大公是普遍的社會意識,但是,道德的下滑,使人們心靈的道德光明已經有所弱化,因而黃帝創立法道文化,利用道法來教化人心。倡導道德的大公無私,以保護人們體內的“慧明”和“智明”的狀態。“公者明,至明者有功。”只有大公才能慧明,只有大公無私才能慧智雙明而達到“至明”的狀態,也只有修身達到“至明”的人,才能實現人生、家庭和事業的成功,也才能使國家安定和諧。
《黃帝四經·姓爭》篇中指出:“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人們運用經典誦讀,獲得宇宙自然的道光德能,而實現“慧明”和“智明”,這是宇宙自然的法則。但是,只有尊道貴德,時時處處,哪怕最微小的言行,都要遵從大道自然的規律和法則,那么就能實現慧智雙明,“明明至微”,體察至微,而觀察到肉眼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最精微、最精細的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從而把控陰陽,使人生和社會的事業健康順利。《黃帝四經·名理》指出:“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見知之稽也。”《黃帝四經·道原》也指出:“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謂察稽知極。圣王用此,天下服。”
所以,黃帝時期的教育,始終不離道德,不離精神系統的“明明德”理念。老子是上古慧性教育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親自撰寫的《老子·德道經》就是伏羲黃老慧性教育精華的總結,是中華民族后代子孫真正實現“慧明”和“智明”的教科書,是后世子孫培賢育圣、開慧益智、慧智雙明而“明明德”的“一本正經”。《大學》較完整地記載了伏羲黃老慧性教育的精華,將伏羲黃老的“三綱十六次第”教育理念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大學》就是中華民族慧性教育的教育大綱,它內容精練、脈絡清晰、層次分明,人生六階段德慧智立體教育的進階次第記載得極為完整。
伏羲黃老教育的“三大綱目”
《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至善”,就是伏羲黃老慧性教育的“三大綱領”。其中“明明德”是慧性教育的總綱,既是三綱領的基石,也是整個教育的靈魂。《大學》將伏羲黃老的慧性教育思想,很精練的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伏羲黃老文化始終把握住人的生命真相,教育理念始終不離以德修身,因此,《大學》忠實地記錄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修身是伏羲黃老教育的核心,也是實現“慧明”“智明”而達到“明明德”的前提和根本,因為,只有獲得道德的生物光能,才能“慧明”和“智明”。
《黃帝四經》說:“正以明德,參之于天地,而兼復載而無私也,故王天下。”伏羲黃老的慧性教育,其教育目標就是要求人們實現內圣外王,天人合一。運用圣人的經典,誦讀而啟動道德的生物光能,在體內實現“慧明”和“智明”,達到心靈“明德”而實現“內圣”,然后大公無私,“參之于天地”而“王天下”。這種內圣外王、天人合一的慧性教育思想,從伏羲到黃帝一脈相承,而黃帝更是將這種大智慧的慧性教育思想,以道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并且記載在《黃帝四經》中,成為中國古代慧性教育的靈魂。
《黃帝內經》也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人的生命,是性與命結合的雙重結構。宇宙中的道光德能,滋養著人們的精神系統,使人們慧智雙明而“明明德”,地上的五谷之氣滋養我們的形體,也就是肉身,德的能量和五谷之氣在體內相搏,因而使生命具有活力。老子也指出:“天食人以五炁從鼻入,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這些記載都說明,只有道的德性能量,滋養著我們的精神和靈魂,支撐著體內眾生(靈魂系統)的工作,才能實現真正的“明明德”,獲得身心雙健康。
三綱領中的第二綱領是“親民”。《說文》中說:“親,至也。從見,親聲。”親有愛、近、準確、真切等意。親在這里所指的是仁愛,慈愛,博愛。親生于仁德,只有具備仁德的人,才能生出親愛之心。民,《說文》說:“眾萌也”。民也就是眾生,不分貴賤善惡的民眾。民,又分為體內身國的眾生和體外身國的眾生。伏羲黃老修身文化教育的實質,就是運用道德的仁慈大愛關愛體內眾生,運用五德能量營養轉化以及再造身國中的眾生,只有修持仁慈在愛,使體內眾生經過道德的滋養“慧明”、“智明”而“明明德”了,人們才能愛民而親近民眾,從而達到以德治身、以德治世的目的。
“止于至善”,是三綱領中的第三綱。《說文》曰:“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止,有根基、達到之義,大學之道的基礎和根基,就是修養至善。何為至善?大公無私,仁愛眾生,唯德是行的十種品行就是至善。至善,是“明明德”的前提,至善,也就是《老子·德道經》所闡釋的上善。其根本是指心修十善之心,要求修養德道者,一心一意去實踐并且做到十善的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這十善心都是上善的基本元素。由于這些內容,在《成就圣賢的教育》(上)中,已經做了詳細的闡述,這里就不再另行贅述。
伏羲黃老的慧性教育,是實踐的教育,它始終把握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原則,將修身的教育納入在日常生活上、工作中和學習中,時時處處論修身,點點滴滴證慧明,言行始終不離德的四則標準,即“非德勿視,非德勿聽,非德勿言,非德勿行”而“止于至善”。正如《大學》所言:“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因為,“止于至善”與“親民”,是“明明德”的展開和真實實踐過程,是從庶人的“下德”向仁德、義德、禮德這三種基本德性的培養、積累、升華,復返上善而到達“上德”的過程,是真正實現“明明德”大慧大智的實踐過程。
翻開伏羲黃老的著作,處處記載著以德修身、“親民”“至善”的思想,閃耀著“明明德”的光輝。《易傳》指出: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修身內取于身,外取于物,于是始作八卦以教天下,“日中為巿,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這種始終不離德的明德修身教育思想,正是伏羲黃老慧性教育綱領的淵藪。黃帝承繼了伏羲修身“內文明”的慧性教育思想,將慧性教育的“三大綱領”具體化。《黃帝四經》指出:“吾畏天,愛地,親民。”“正以明德,參之于天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
老子更是懷著“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慈悲胸懷,懷著對后世子孫的終極關懷,對伏羲黃帝修身治世的慧性教育思想進行了系統總結。因為,2500年的時代,道德的下滑與丟失,已經使社會發展到了禮崩樂壞的時代,老子大智慧地觀到慧性教育將要隱退,而前識的智能教育將要興起,于是親自執筆寫下了老子五千言,指出“前識者,道之華也,愚之首也。”一針見血地指出,智能教育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前識教育,它的局限性必將把社會引向“亂之首”的邊緣。所以,老子才將大智慧的慧性教育完整地記載在《老子·德道經》中,將上善治水教育思想、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開慧益智思想,以及內觀誦讀的“雙可”教育方法等系統地進行了闡述,使《老子·德道經》體用齊備,既是誦讀的教材、又是理法完整的經典,成為唯一一部體系完備、層次分明的慧性教育教科書。正如道學前輩張伯端所指出的“古今圣真無限數,皆從此處達真詮。”此言一點不虛。
伏羲黃老教育的“十六次第”
伏羲黃老的慧性教育,高度符合人的生命真相,既適合人生六階段的終生教育,也適合全民教育,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給后世子孫留下來了無上的教育瑰寶,也是中華祖先遺贈給世界各民族的教育珍寶。《大學》除了記載著慧性教育的“三大綱領”,還將伏羲黃老慧性教育的十六次第完整地記載了下來。《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解析這一段內容,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段的行文格式。它雖然列出了“德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這八個條目,但是,每一個條目都是后面條目的“必然前提”,又都必須以后面的條目作為“充分條件”才能完成。譬如,修身、正心這兩個條目,不立起“修身”的大志向和決心,就不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正心”,而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正念的“正心”,也就無法真實實現“修身”。
同時,這八個條目,又都是后天有為的行為。因為,每一個條目都有一個后天行為的動詞來實現后面的目標,譬如“修身”這個條目,只有扎扎實實去“修”,才能真實地實現心靈的提升和“身”的變化,其他條目也如是。所以,從“德天下”到“格物”,這八個條目全部都是針對生命處在先天向后天轉折后期的孩子們,和已經完全處在后天有為時期的十六歲以后的成人們而言的教育方案。也就是說,對于生命已經處在后天時期的人們,“慧盲”已經即成事實,要想實現“慧明”與“智明”的“明明德”目標,必須首先要樹立起“齊家”“治國”“德天下”的雄心壯志,只有有了這樣的宏愿大志,才能在心意上下功夫,進入真實的“格物”狀態而實實在在地落實修身。
而八條目中“格物”的“格”,是一個關鍵的字眼。實際上,在古代教育中,這個“格”,它有法式、標準、規格、品格、格調。《禮記·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書·舜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論語》:“有恥且格。”而且,“格”還含有“糾正”“匡正”的含義。如,“格非”,指清除錯誤、邪僻的謬論和思想;“格心”,指匡正思想,歸正之心;《書·冋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禮記》:“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格正”,指匡正時弊,糾正時弊。格佞:破除諂媚。格物:推究事物發展變化的原理,糾正事物之所不正。格致:格物致知。這些內容都是“格”的范疇。
可見,這個“格”,是成人后天教育的八條目的關鍵,成人只有在宏愿大志的推動下,時刻以“誠意、正心”精進狀態下,真正“格”去心中的后天之物,匡正頑固的后天意識,糾正不良稟性,清除身內各種垃圾,格清世界萬事萬物之變化原理,才能重新打開“慧明”實現“智明”,從而通過愚轉智、智轉慧的“修身”實踐,而實現“明明德”的慧智雙明,修身從庶人轉化為賢人,由賢人轉化為天人合一的圣真。這個八條目,就是針對后天有為時期的成人們修身成就賢人、圣人、至人、真人的教育次第。而《大學》中的另一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則又是針對處在先天狀態、或剛剛開始先天向后天轉化時期的兒童們成就賢人、圣人、真人的教育次第。
生命處在先天時期的兒童們,天性純真,先天慧性并沒有被后天污染而封閉,生命處于天然的“慧明”狀態,只要運用伏羲黃老的慧性教育稍加引導,都能實現“慧明”,隨著“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逐漸展開和根文化的經典誦讀,都會實現慧智雙明而“明明德”。所以,這里,兒童教育的“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八條目和成人教育的“德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八條目完全不一樣,不僅要求和前提不一樣,就連教育方法都不一樣。完全不像成人教育,為了清除頑固的后天智障和已經形成的不良稟性,必須先具備“德天下”的宏愿大志,才能真實進入修身的“格物”過程之中。
同時,處在先天時期的兒童,心正意誠,天真爛漫,大人們要明白孩子們的生理機制,懂得兒童們的生命真相,要在孩子們生活、學習不能自理的情況下,盡到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們心靈的工程師的責任,只要給孩子們提供德慧智立體教育措施,給孩子們提供源源不斷的道光德能的精神滋養,保護孩子們的“慧明”,那么,孩子們就會在“慧明”的引領下,達到“知至”,非常自然地處在良好的“身修”狀態之中,體內身國中的“家齊”和“國治”而實現身國的“天下平”。
但是,成人教育的“致知”卻是很不容易實現。《說文解字》曰:“致,送詣也。”只有真正樹立大志于德化天下,修身律己,并且正心、誠意的人,各種正確、良好、準確的信息,才會出現在他的腦海中和身邊,進行提示。因為,成人處在“慧盲”的狀態中,只有在“誠意正心”的條件下,準確進行刻苦地“格物”過程,萬事萬物才會透顯出其本來面貌和規律,顯現出隱顯和黑白兩方面的本質,才能使人們由“格物”而達到“物格”。但孩子們在“慧明”下的“物格”,那是鏡中視物,心中清楚明白。而成人們的“格物”卻是要先清除私心欲念、克服頑固稟性、突破后天智障才能實現的漫長而艱苦的過程。
所以,成人教育的“八條目”和兒童教育的“八條目”是完全不同的教育過程。一個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正善治”教育過程,一個是“少私寡欲、見素抱樸”的“事善能”的教育過程。這兩個教育過程相輔相成,非常完美地概括了和覆蓋了人生六大階段的全部教育任務,是人們進行終生教育、和在人生各種不同的階段中不斷提升自己、升華自我、再造性命的大智慧教育方案,也是國家進行全民教育、公平教育、自律教育的最優秀的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