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拋出一個可能會引起爭議的判斷:法官員額制改革已錯過了最佳的歷史時期,最佳的歷史時期是2005年前后,即法院受理案件數大幅增加和法官人數大幅擴充之前。錯過了最佳時機,使法官員額制成為當前最飽受爭議、風險最大、利益較量最激烈的改革課題。
再作一個判斷:此次改革的成敗得失和效果大小很大程度上系于員額制改革的成功與否,所以此次改革的牛鼻子在于員額制。目前員額制遇到了恐慌,試點法院的院長為遇到的阻力恐慌,副院長、庭長、副庭長為可能丟了“長”恐慌,法官為能否爭得上員額的不確定性恐慌,非法官為遭遇歷史性的改革有生不逢時的恐慌,員額制改革的不確定性、神秘性、傳言四起引起了輿論上的恐慌。這些恐慌最終都會化為改革的阻力,需要盡快加以疏導。比如院長的恐慌,如院長不堅定改革的理想,回避阻力,改革可能會變成新瓶裝舊酒。法官和非法官的恐慌時間久了,沒有確定的預期,隊伍就散了。
員額制的改革需慎之又慎,必須有足夠的智慧來設計。既然錯過了最佳時機,相當長的時間內,員額制改革面臨的情況仍是目前的情況,既然這樣了,員額制改革能否暫時不提,其他改革先行。在暫時擱置的時段內,各試點法院只要不出現逆員額制改革的任何舉措就行,還是要朝著員額制改革的方向努力,只是暫時不提,但方向還是他。等到什么什么工資改革完成了再說,現在弄員額制,把自己先嚇個半死,把法院內部割裂、撕裂,工資結果加不了多少,還可能面臨馬上被追上。
現在一定要改,需要在減小阻力上想辦法,一個是法官和法官助理待遇暫時不要拉得太開,差別太懸殊,如果有利益鴻溝,大家都要拼了爭。一個是千萬不能一步到位,員額制改革應該是一個逐步過渡實現的方案,一步到位恐怕結果會很慘。
另外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心理因素,即由法官轉任法官助理的心理落差,干了一輩子法官了,到最后結果還不是法官了。由此筆者建議,在諸多過渡方案中,能否設置一個過渡角色,即“調解法官”。可以由較年長的法官和未選上法官但能力較強的人員擔任。“調解法官”人員只出不進,通過退休和轉任法官逐步減少人員,直至這個職位消失。調解法官待遇介于法官和法官助理之間,選任不需經過法官遴選委員會,各法院可以自己選任,經過程序任命,最好也給予一定法官等級。調解法官不占法官員額,待遇也與法官相差不多,又保留了“法官”的名聲。很多老法官改成法官助理就是心理接受不了,實質上講調解法官是法官助理的一種,但這個名稱的諸多優勢不可忽視。調解法官與審判法官只是分工不同,地位、待遇基本平等,并沒有附從、輔助關系,由部分審判員或助理審判員擔任調解法官,可以盡可能地縮小由審判員或助理審判員轉任法官助理的人員范圍,將改革的阻力和負影響降到最低。此外,將一些調解能手放到調解法官的位置上,更能發揮其優勢和激發其工作熱情,避免了放在法官助理位置上挫傷其積極性,或疲于應付事務性工作,不能很好發揮調解效益。設置調解法官還有利于繁簡分流,不可否認在調解方面,姜還是老的辣,調解法官可以把大部分簡易案件消滅在開庭審理之前。有的基層法院試行由專職法官調解員負責立案和庭前調解,專職調解員分流案件穩定在50%以上。
當前試點法院在推進員額制中,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不招新人,通過逐步退休實現,有的老法官甚至提前退休,這點多少有些浪費資源。
最后再做個判斷,衡量司法改革的成效的指標有很多,比如司法公正、司法公信等,但這些短期難以看到,需要立竿見影看到的是隊伍不散和案子辦得出去,如果員額制改革設計缺乏足夠的智慧,把隊伍弄散了,案子又辦不出,法院人員不滿意,人民群眾不滿意,那時進一步推進改革面臨的阻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