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來歷
天津的形成源于水天津的興起源于近代鹽運漕運,天津的地名也反映出這一地域、歷史特征。
一、源起于“水”的地名
天津位于渤海之濱、“九河下梢”,因“水”得名是天津地名文化的一大特點。
先秦時期,天津分屬燕、齊兩國。西漢初年,天津地區分屬泉州、章武、雍奴等縣,漢武帝在此設有鹽官,以開發鹽業。
隋大運河的開通,使天津成為河海交通樞紐。
唐代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從南方海運糧食等入天津。史籍中開始有“三會海口”的名稱(今“三岔口”)。
宋朝時海河是宋、遼之界,海河稱“界河”。宋在海河南岸設立很多“寨”“鋪”駐軍,如獨流、雙港、泥沽、小南河等,這些地名至今依然沿用。
金貞祐二年(1214)設“直沽寨”,“直沽”之名始見于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為鹽業開發和漕運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在“北碼頭”(今北大關)渡南運河,攻入南京,奪取政權。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即位后,賜名“天津”(天子渡河之地),成祖諭旨在直沽渡蹕處修建了“龍飛”“渡蹕”牌坊。永樂2年始建“天津衛”并建天津城,蒞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增設“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合一,歸并“天津衛”。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始建地方政府,后升為直隸州。雍正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六縣一州。
直沽寨、海津鎮、天津等地名均與“水”有關,不僅如此,天津的區縣名也多與“水”有關,如:靜海:東漢屬渤海郡,北宋時為清州乾寧縣地,大觀元年置“靖海縣”,明洪武元年更名“靜海縣”。
寧河:原寶坻屬地,清雍正九年獨立置縣,一說因開浚“寧車沽河”得名;另說因境內常鬧水患,取吉祥意。
武清:漢雍奴、泉州縣地,唐天寶初改今名。一說因“清泉河”“清河”為名;二說雍奴有九十九淀,其中有“武盍淀”“清淀”;三說“武功廓清”之意,即“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塘沽:明代中葉稱“塘二沽”,清同治十年改今名。
漢沽:東漢末年鑿河以運官鹽,因朝代“漢”和河“沽”得名。
大港:因境內有“北大港”得名。
市內六區名稱也多與“水”有關,如:河東、河西、河北、紅橋。
市、區、縣以下地名中與“水”有關的更是多如繁星,較具特色的有:
沽:沽為古河名,故址在今通縣以東。東沽河即今薊運河等;西沽河即今北運河與海河。天津又稱為“沽上”;海河又稱為“沽水”。天津號稱有“七十二沽”。如:
大沽、咸水谷、葛沽、西沽、大直沽、小直沽(三岔河口一帶)、丁字沽、東泥沽、后沽、三叉沽、(塘沽、漢沽)……
雙港、官港、叉沽港、小港、(大港)……(較小的“港”口語中讀)
北塘、中塘、西雙塘、白塘口……`
楊家泊、團泊洼、青泊洼、賈口洼、唐家洼、衛南洼、牛角洼、東蒲洼……
唐家口(今稱唐口)、新開口、北塘口、雙口、三岔口、崔黃口……
王頂堤、西橫堤、千里堤、桃花堤、……(現多演化為區片名)
萬家碼頭、崔家碼頭、南洋碼頭……(現多演化為區片、村名)
小淀、茶淀、南淀、東淀、鴨淀、北淮淀……
還有灣、灘、嘴、溝、圈、橋、閘、渡口等與“水”有關的系列地名。
另外,一些不直接從“水”、但與“水”密切相關,從側面反映出天津普遍低洼狀況的地名還有臺、坨、頭等,如蘆臺、侯臺、八里臺、六里臺、后臺、李家臺、姚家臺、馮臺……
二、源起于鹽業、漕運的地名
天津是元明清三代鹽業、漕運中心,并留下了大量與其有關的地名。
寶坻:取“鹽乃國之寶,如坻如京”。
源于鹽場、鹽坨(儲存地)、鹽業管理的地名如:鹽沱村、鹽坨橋、鹽坨胡同、鹽關廳大街、鹽汛胡同(河北區)、鹽店街、鹽店胡同、小鹽店胡同(紅橋區),鹽巡胡同(北辰),小鹽河、鹽王店(漢沽,漢沽區帶“鹽灘”的地名有 400余條,占全區地名的一半強)關:漕運收稅關口。北大關:又名“天津鈔關”,因明代上稅須交“明鈔”而稱“鈔關”。坐落在城廂北門外的收稅關口。由南運河進京的漕運船只,必須經北大關完稅后才可通行。西關:因與西門連接,且在此處設立收稅關口,故名西關。由西關派生出:西關大街、西關外大街、西關北街、西關北胡同、西關北里、小西關(因規模遜于西關而命名)…… 小關:正名為明清征稅的“工部關”,與“北大關”相對而言。 派生地名:小關大街。
其他還有:工部關胡同、常關胡同、常關局胡同、常關街……
倉:唐代以來因漕糧轉輸而建的囤糧倉廒,留下一批相關地名:
軍糧城(唐建),北倉、南倉(元初),上倉、下倉(薊縣,唐代),東倉、西倉(武清,元代),倉上(武清、明代)……
倉廒街、倉門口(胡同)……
與漕運相關的地名還有:
席廠村、席廠大街、曬米廠(巷)、曬米廠小馬路、糧店前街、糧店后街(河北舊三岔河口,漕糧集散地)……
宮:天后宮:元泰定三年(1326年)興建“天妃宮”,以求護佑漕運安全。清康熙23年(1684年)改稱“天后宮”。是我國最早供祀天妃(媽祖)的廟宇之一。
派生地名:宮南大街、宮北大街、宮前街,1985年更名為古文化街。
源起于元明清衙署、駐軍的地名
天津一直是軍事重鎮,元建鎮,明建“衛”,由鎮、衛到縣、州、府,因官署、駐軍而得名的地名頗多。
署:官署(府署、縣署)、道署(總督河道都察院公署)、鎮署(明設“天津鎮總兵官公署”,又稱鎮臺衙門)、運署(長蘆鹽運使公署)等。形成系列地名如:
道署東箭道;府署街;舊縣署后街、縣閣前街;鎮署西箭道、鎮署實胡同;運署西街……(多在老城之內)
還有:經司胡同、貢院胡同、探訪局胡同等。
營:軍營、河營等
中營:原稱“軍機庫”,明神機營駐地,清為城守營總營,習稱中營。派生地名有:
中營前街、右營中箭道、右營西箭道、右營前、右營后(源于左右營)等;
河營:天津河營守備公署,派生地名有:
河營前胡同、河營后胡同、河營西箭道等;
清末北洋新軍駐地(小站地區)也留下系列相關地名:
前營、后營、傳字營、盛字營、東右營、老左營等。
另外,武清有元代為保護漕運設營駐軍而留下的地名:
韓指揮營、南口哨等;
營門:清咸豐時由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挖壕筑墻,建有14個“營門”,現成為地片名稱,也留下源于此的街名等:
大營門(梁園營門)、小營門(小南門)、南營門、西營門、北營門、營門東、直沽營門、北營門外大街……
炮臺:明建造的七座炮臺遺存地名:
炮臺莊(和平區)、炮臺渡口(紅橋區)……
四、源起于移民的地名
天津是移民城市,元明清三代,部分漕兵、船工落戶天津;明徐達曾率大軍北上駐扎天津,朱棣定都北京前后攜南方士兵北上駐守;晚清曾國藩調淮軍 6萬人駐守天津;這些士兵、家屬最終都成了天津人。
官屯:明代興軍屯制度,大量移民以軍事組織形式來天津一帶屯墾官田,軍屯長官世襲,聚落冠以長官姓氏,留下一批相關地名:
陳官屯、唐官屯(原名唐世義官屯)、王官屯、靳官屯、梁官屯、凌莊子(明朱棣部將凌某率部下及親屬駐扎得名)……
營:移民聚落。
子營:
1.津南區,清安徽籍駐軍地,已更名為“海河灣”;
2.靜海,明永樂年間軍營,多南方人,已更名為“滿意莊”。
侉子營:北辰區,明永樂二年操外地口音的張姓遷此定居,后以“侉自營”為村名,現已更名為“仁和營”。
3.“村”:清末民初,大批冀魯等地逃荒、破產農民、工匠落戶天津,形成大批聚落,現已成為“城市里的村莊”:
何興村、鹽坨村、靶擋村、白廟村、和平村……萬德莊、謙德莊、陳塘莊、大王莊、李七莊、張貴莊、萬辛莊、復興莊、小王莊、小劉莊、張興莊、邵公莊、滄德莊、西于莊……
沈莊子、王莊子、郭莊子、旺道莊……(1900年后滄州、德州一帶逃荒農民定居聚落)
移民村落地名還有×百戶、×家鋪等。
由少數民族移居形成的地名:
張達莊:原名“張韃”,曾駐元軍,河東區;
達 村:元時蒙古官吏聚居地,明時稱“韃子村”,清改為“達村”,在武清區;
稍直口:元人設渡口,附近居民貶稱為“騷子口”,明更名;
哨子營:原“騷子營”,清更名,在武清區;
哈喇莊:蒙古語看守意,在寶坻區;
耶律各莊:遼金時有韃靼人居住,在寶坻區。
天穆村:明永樂年間形成回族聚落穆家莊,1950年與天齊廟村合并區今名。因回族聚居而得的地名還有:清真巷、古教胡同……
下伍旗(武清)、藍旗莊(薊縣):清時滿族移居村落。
五、源起于早期工商業的地名
天津建衛后,城市建設和早期工商業迅速發展,形成一批相關的地名。
窯:因城市建設而興辦了大量磚窯,派生出一批地名:
吳家窯大街(河西),南頭窯(紅橋),金家窯大街、東窯洼大街、西窯洼后街(河北)……
魚市大街、驢市口(租驢場所)、肉市口大街、、菜市街……
店、鋪:清末清初形成的工商業場所,流瀉一系列相關地名:
估衣街(元代形成,當時叫“馬頭東街”)、針市街、鍋店街、曲店街、缸店街、斗店胡同、竹竿胡同、歸賈(gu)胡同、慶泰米鋪胡同(始建于1782年前后)、面鋪胡同、果子鋪胡同、轎房胡同……
紙作坊胡同、粉作坊胡同、醬坊胡同(紅橋),皮作坊胡同、硝坊胡同(南開),燒鍋胡同、鞋作坊胡同、牌作坊胡同(河北)、鐵匠胡同、扎彩匠胡同、面粉坊胡同、大酒缸胡同、麻刀鋪胡同、冰窖胡同……
六、其他與早期歷史故事有關的地名
唐:傳與李世民東征有關的地名:
掛甲寺(河西區),擂鼓臺、驗甲宮、馬伸橋、邦均(原名商君店,傳為商鞅駐店處,李世民改今地名)、東二營、西二營(薊縣),賬房衢、歇馬臺(寶坻)。
宋:傳與楊六郎抗遼有關的地名:
譚莊子(原探馬莊,偵查機構)、禪房(楊五郎弟子偵查機構)、元蒙口(原轅門口,元時改今名)、宗保村、孟莊子、焦莊子(以上靜海),潘莊(寧河,傳為潘仁美封地),牛鎮(武清,楊六郎擺牤牛陣地方)、南仁浮(傳楊六郎與大刀王懷女交戰被俘,故名“男人服”)。
打扮莊(傳蕭太后筑梳妝樓,寶坻),黃花店(傳元時屢遷廢后與其地,俗名“皇后店”)、太子務(傳遼太子前往“皇后店”探視被罷黜的母親途徑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