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上哈佛大學,就先要愛老婆”是《用心教養》中與美國腦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教授的對話,他出人意料的觀點,本意是強調夫妻關系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業成績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家庭是以孩子為中心,忽略了夫妻關系的重要性,他們苦心孤詣,力求培養出“完美”的孩子,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他從父親身上觀察和思考什么是男人,從母親的身上觀察和思考什么是女人,他從雙親的身上和思考什么是愛情和婚姻,學習和實踐男女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所以,不管父親和母親是否愿意或者是否有此意識,你們都在長期地給孩子做著第一榜樣。可以說,夫妻的行為和彼此之間的關系成了每個孩子必讀的第一本大書,以至于這種影響深遠,終身難以改變。 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意見不統一怎么辦?
問:兒子今年 7歲,開始上小學一年級。兒子是個特別淘氣的孩子,經常在學校闖禍。每次老師請完家長,他爸爸都對他發脾氣,有時還會動手打他幾下。但我認為男孩子免不了淘氣,應該好好和孩子講道理,光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結果每次都成了我們做父母的吵了起來。他還認為孩子課余應該參加幾個課外班,而我認為這么小的孩子沒必要增加課外學習負擔。我也看過一些教育孩子的書籍,大都說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該意見統一,可是太難了,我們應該怎么辦?
答:在許多家庭教育研究當中,人們往往過于關注孩子的問題和親子關系問題,而常常忽略了夫妻關系這個因素。實際上,夫妻關系對于孩子成長具有重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夫妻關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自然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重要的保障。
毫無疑問,每個孩子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他從父親身上觀察和思考什么是男人,從母親的身上觀察和思考什么是女人,他從雙親的身上和思考什么是愛情和婚姻,學習和實踐男女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所以,不管父親和母親是否愿意或者是否有此意識,你們都在長期地給孩子做著第一榜樣。可以說,夫妻的行為和彼此之間的關系成了每個孩子必讀的第一本大書,以至于這種影響深遠,終身難以改變。
提到關系問題,其實是家庭當中父母和孩子多個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不只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有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有些父母教育理念不統一,這時候就會產生矛盾,或許父母之中的某一方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而只由另一方負責。
實際上,家庭關系是很豐富的,不只是簡單的親子關系。家庭中的三個人最重要的關系是成長關系。理想的家庭不是由哪一個人說了算,而是大家共同成長的過程。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固然需要父母的呵護、幫助,實際上也是父母親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肯定會發生矛盾,有時可能會出現父母彼此之間不同意對方的教子方法的情況,這是可以討論的。除父母之外,孩子也可以參與討論,使得家庭成為一個理性家庭。
我們多年研究發現:民主性家庭中,孩子的成材率最高,因為孩子置身于個人意志充分表達的環境。
很多人都這樣認為:當父母一方批評孩子時,另一方如果有不同看法也不要插嘴,即使是批評錯了,當著孩子的面不要產生矛盾,不讓孩子產生困惑。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要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是有矛盾的。只有讓孩子理解了這些,他才會理解、才會面對。如果總是回避矛盾,孩子也學不會解決矛盾的方法。
這樣兩種看法哪種更符合現在的家庭呢?
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有它的道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當父母一方非常認真地說出一個考慮很久的問題,對孩子來說是好的,另一方就不要輕易推翻或是激烈反對。確實不能在孩子面前制造更多的混亂,孩子越小越要注意。因為孩子小時,他不接受太多的選擇。孩子越小,選擇的能力越低,對權威的依賴性越強。如果有意見,可以避開孩子進行探討、修訂。
有時候,不是認真想過的問題,只時臨時一說,這個時候可以討論,尤其是孩子年齡大了些。不要斷然否決,要用商量的口吻。比如可以這樣說:你這樣講可能是出于某種什么樣的考慮,但是不是欠妥呢?這樣的口吻和態度就比較好。要保持教育的真實性,因為不可能總是讓孩子在任何意見不統一的時候都回避。
最好的家庭氛圍是成長的氛圍,全家人共同成長,學會互相尊重,看誰的意見最合理。一定要共同商量,形成全力,教育孩子不能只成為父母其中一方的事情。教育的有效性依賴于教育的一致性,本著孩子參與的原則,家庭做任何重大的決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見。
教育建議
1.首先要知道教育孩子重在“適合”而不是“對與錯”,而判斷教育是否合適的標準恰恰在于孩子本身。人與人之間的想法不可能完全相同,產生分歧是必然的,而分歧兩端也不見得就是非黑即白。特別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們既身為父母,有誰不是真心覺得自己的做法才是對孩子好呢?說實話,并不是所有分歧都能達成一致,也不是所有分歧都非得達成一致。解決問題的辦法絕不是分歧雙方一直不停地強調“我就這個態度了,就這么著了”,不妨在和孩子商量之前先把各自的觀點和論據都平心靜氣攤開來擺清楚。在同樣的出發點下,即使還是沒達成一致,充分的溝通還是能讓雙方互相理解的。
2.讓孩子參與到對于其教育方式的商定中。孩子是教育的直接承受者,他更清楚自己想要一種什么樣的教育方式,父母在選擇自己的教育方式時也能夠了解孩子的特點,針對孩子的特性來完善教育方式。而且,在這樣民主的氛圍下,不僅通史幫助父母了解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且孩子通史逐漸養成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主見。
摘自孫云曉 張純穎《教育的秘訣是真愛:家教難題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