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先生說:人生是一本大書。那么,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唯有一次的生命,自然也就是一本不大不小的書了;人生的書屬于人類全體,而生命的書則屬于自己。
有些人一出生,就捧著一本黃金書,所以他眼里的人生,就一直是金燦燦的,光明滲透了他周圍的角角落落,滲透了他的發絲、皮膚,身體的每一處神經末梢。而有的人生下來時,卻承繼了一本殘損的、支離破碎的草紙書,他眼里的人生,也就比較艱辛,書里的文字是生澀而疼痛的,常常每看一眼,就會淚流不止。
命運就是這樣,把人有所分屬,以質地不同但內容相似的金書和草紙書,將各個不同的生命,以及他的處境和行動的軌跡,記錄在他自己所擁有的這本書里。沒有人能夠逃避這部書的追蹤,就仿佛是無法躲開自己大大睜開的一雙眼睛一樣。
但無論是金書,還是草紙書,當它終于完成時,捧在手上都是沉甸甸的,翻開來,乍看之下,也都是蔚為壯觀,仿佛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生命地圖,每一天,每一個匆忙和悠閑的瞬間,都記得清清楚楚的。無論他轟轟烈烈,還是運程不佳,是飛黃騰達過,還是窮病潦倒過,全在字里行間顯露無遺。包括深情或薄情,高尚或卑鄙,偉大或渺小,富貴或寒傖。
如果這本書用不同的體裁來寫,那就更加熱鬧非凡。有的好比是小說,充滿了撲朔迷離的情節,甚至有不惜虛構的神奇故事;有的好比是散文,或抒情,或敘事,充滿了風生水起的曲折和浪漫,或者形散而神不散的從容和磊落;有的則好比是詩歌,無論明朗如話,還是朦朧晦澀,無不充滿了生的艱辛和愛的沉重,甚至夾雜著魂靈的掙扎和歇斯底里。當然,也有洋溢著昂奮情調和樂觀希望色彩的章回,甚至挾著主旋律的氣勢,但那有時不過是風格使然,有時則是價值取向的推涌。一般而言,能夠被寫入文學史的作品,大多真實地反映了心靈的苦難,而非是那些所謂的幸福。從莎士比亞戲劇到中國的四大名著,情形莫不如是。
人,不管是捧著別人的書,還是自己的那本書,都會禁不住發出驚嘆!然后就陷入了回味無窮的耽思之中。一樣的人生,卻被不一樣的人,創造出如此豐富絢爛的色彩,每一本書都成為另一本的燈盞,那無疑是心靈的光亮,或者說是生命的力量,此時此刻在眼前閃耀著和躍動著,雖然風格迥然不同,可撒布開來的溫暖,卻是如此的熾熱和長久。
每一本書,無論是金子做的,還是草紙訂成的,它都具有這樣巨大的神秘力量,能夠把鐵石心腸的人感動得痛哭流涕。因為這是用血汗譜就的一曲生命絕唱,也無論它在多少程度上接近于真實,或者多么接近于復制了生命的原貌,只要能從其中感受到哪怕是一絲,或者是霎那的滾燙,那它就是美的,也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它用一紙綿薄,撐起了一個人或平凡、或波瀾壯闊的一生,那它就稱得上是偉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