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時期,規定同姓之間,同一家族經過五代之后,就可以通婚了。
而到了西周時期,則嚴格規定同姓“雖百世而婚姻不可通。”
西周的統治者認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國語》記載:“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就是說同姓的男女通婚,會出現畸形兒、癡呆兒或不孕不育癥,嚴重影響后代的生育質量。
《魏書》記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
周人認識到了同姓通婚的弊病,開始以法律形式嚴禁同姓通婚。
周人規定同姓不婚,除了“惡不殖”、“生不蕃”等原因,還有其他原因。
周代建立了嚴格的宗法制度,以嫡長子“承宗繼姓”,同時繼承制與分封制同時并存。
其他嫡子、庶子另立宗派,但是他們和嫡長子一脈仍然有著很近的血緣關系。
因此,天子宗族和同宗同姓的諸侯之間通婚,就會破壞了禮制法度,不利于維護封建正統的地位。
如姜姓的齊國和姬姓的魯國結盟,羋姓的楚國和嬴姓的秦國結盟等等。
戰國晚期,秦漢之際,隨著周朝的滅亡,同姓不婚沒有了法律的約束,開始出現同姓通婚現象。
唐朝開始,重新恢復了周代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并以嚴格的法律制度進行懲處和約束。
《唐律》規定:“諸同姓為婚者,各徒二年。”
同姓通婚,涉案男女都將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宋、元、明、清等朝代延續了唐朝的婚姻制度。
《明律》也有類似的規定:“凡同姓為婚者,杖六十,離異。”
清朝時,人口發展迅速,同姓通婚現象再度有禁不止,統治者只好修改法律。
《清律例》規定:同姓不同宗,男女之間可以通婚,嚴禁同宗同姓男女之間通婚。
《清律例匯輯便覽》記載:“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宗,當原情定罪,不必拘文。”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頒行的《民法》正式廢止了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代之以——直系血親、直系姻親、八親、五親之間的男女不可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