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
—01—
應不應該嚴厲
這個話題一直被爭議,有人覺得要輕聲細語與孩子溝通;但有人覺得對孩子嚴厲他會更有責任感,對孩子嚴厲能夠幫助孩子養成一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各有道理,和溺愛相比,嚴厲可能會好一點,因為孩子會在壓力下迫使自己去努力,去適應環境,而不是依賴父母。
回顧中國古文化,自古以來都是嚴厲的教育方式,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允許反駁,必須聽從父母的教誨,否則就會被扣上“不孝”的帽子。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孝順是一個人無尚光榮的標簽,也是國家治理中選拔人才最看中的品質,更是一個人所必須具備的品德。
這種文化一代代傳承和演繹至今天,我們對于孝順有了全新的理解,因為孝順和聽話并不相等。我們會與時俱進的刷新我們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想法。但仍有一部分人,會保留更多一些的傳統觀念來教育孩子。他們會更多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提出較高的要求,孩子做不到他們就會非常惱火,很兇的跟孩子說話,他們會很討厭孩子哭泣。我們可能覺得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他們覺得你是男子漢,你不應該哭哭啼啼,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他們會更兇,甚至厭惡。他們普遍對孩子寄予了比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可以很優秀。
—02—
什么樣的家長會對孩子過分嚴厲
(1)他們可能是很優秀的人,所以希望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優秀,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2)他們可能是從小接受了類似的教育方式,所以自然而然的傳承了嚴厲的教育風格;
(3)他們可能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失望,或者對自己的人生很失望,所以他們會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都很高。唯恐孩子不優秀,畢竟這是他們唯一能夠進行控制和改變的;
(4)他們可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屬于缺位的角色,平時主要由孩子媽媽或者老人照顧。他沒有(很少)與孩子經歷過孩子的一些成功和進步事件,沒有感受到孩子的可愛和變化,所以當他偶爾回家的時候,他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身上的各種毛病,并且進行放大。大男子主義者還會來一句:你平時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其實根源問題在于,他并沒有架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梁,他與孩子之間存著在一定的距離。
—03—
太過嚴厲有什么影響
(1)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可以從短短的視頻中觀察到楊雨辰看見爸爸大聲說話時是很害怕的,甚至驚恐,不知所措, 因為兩個人的身份(身材)的不對等,所以他很害怕。
長期處于這種情景/情緒中的孩子,由于被父母經常性的否定,他們會缺乏自信心,不敢嘗試和挑戰。被自己父母經常性否定的孩子,他很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的自卑心理(比如他明明很帥,但由于父母長期觀念的灌輸他覺得自己很難看;他明明很優秀,但他覺得自己很平庸很失?。?。另外,部分孩子可能會演變為討好型人格。
(2)扼殺孩子的創造性
由于長期被訓斥、被否定、不被認可,因為害怕自己的行為和舉動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麻煩。在孩子的潛意識里,他為了保護自己就會退縮:既然如此,我就做好你認為對的事情就行了。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孩子的創造性。
(3)影響親子關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見過這樣的家庭,爸爸對孩子過分嚴厲。孩子長大以后和爸爸的關系會是怎樣呢?在親子關系上,這樣的孩子往往對父母的感情是“敬畏”而非親密,兩個人之間始終存在距離感。當然也有更嚴重的情況發生:孩子叛逆,憎恨自己的父母,或者又繼承了這種教育方式給下一代!
那么,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該不該嚴厲呢?相信每個人可能都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