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
優(yōu)媽說:
給孩子金錢教育往往不只是為了錢。懂錢和不懂錢的孩子,擁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
韓女士是名護士,投身一線抗疫。丈夫也在外地工作,留10歲的孩子單獨在家。
幾天后,韓女士回家,本想好好陪陪孩子,卻發(fā)現(xiàn)卡里的10萬塊錢不見了。
原來,孩子要上網(wǎng)課,她就把手機留在了家。
沒想到,孩子竟偷偷看直播,還頻繁給主播刷禮物。僅三天,就刷了近10萬,最多的一次5萬多。刷完媽媽的錢,孩子還沉浸其中,甚至打電話跟爸爸要錢,還跟爸爸發(fā)脾氣。
那可是這幾年家里全積蓄啊!韓女士無法承受,病倒了。
孩子也意識到了嚴重性,非常內(nèi)疚和后悔,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一個不懂錢的孩子,一次無意之舉,卻給家庭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
近年來,孩子網(wǎng)游充值,重金打賞主播的新聞屢見不鮮,數(shù)額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可當被問“錢從哪兒來時”,大部分孩子覺得是“從手機上來的”。
孩子沒有金錢觀念,不知道錢從哪兒來,不知道賺錢不容易,更不知道要如何花錢。
而孩子金錢觀的匱乏,暴露的卻是父母金錢觀教育的缺失。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金錢觀教育實質(zhì)是一種品格教育。
好的金錢觀,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障。
父母是孩子金錢觀教育的啟蒙人
“我們家有多少錢?”
“我們家很窮嗎?”
父母應該都被孩子問過這樣的問題。
有研究表明:
4~6歲時,孩子開始進入金錢敏感期 ,對金錢產(chǎn)生最初的看法;
7~12歲時,進入財商確立期,金錢觀開始形成。
孩子對金錢有好奇心,正是和孩子談錢的大好時機。
可大多數(shù)父母卻談錢色變,千方百計地回避,甚至欺騙。
羅恩·利伯在《論溺愛》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卡登的父親是名“財務規(guī)劃師”。
一次,13歲的卡登登陸薪資調(diào)查網(wǎng)站,輸入父親的職業(yè),算出了一個大致的年薪數(shù)。
這激起了卡登的好奇,為了驗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他就跑去向父親確認。
可父親卻支支吾吾,本能的選擇了回避。
很奇怪,身為財務規(guī)劃師,父親可以輕松地與任何陌生人談論財務規(guī)劃,討論對金錢的期望和夢想。而當兒子希望和他談一談錢時,他卻無法做到坦誠。
父母回避金錢問題,暴露的是更深層次的擔憂。
很多父母過于重視物質(zhì)條件,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不希望孩子因為錢而自卑,索性不談錢。
更有父母,家里不差錢,卻怕孩子被寵壞,不敢告訴孩子真實的經(jīng)濟情況。
父母心理上的擔憂,卻導致行動上更大的錯誤。
為孩子支付一切;
要什么都會同意;
直接給孩子錢;
不讓孩子參與家庭的重大決策;
在孩子面前哭窮。
無論是炫富還是哭窮,都會養(yǎng)出心窮的孩子。
心窮的人到最后,眼里就只剩下錢,最終淪為金錢的奴隸。
“股神”巴菲特六歲時就去賣可樂,還挨家挨戶地銷售零食和雜志。
成年后,對于三個孩子們,他更是大膽的談錢。孩子們的零花錢很少,而且是通過給家里做雜務掙的。
小兒子彼得回憶說,兄弟姐妹們都不買名牌,只買耐穿的衣服。如果借了幾塊錢坐車到市區(qū)去,剩下的零錢也要帶回來。
最好的金錢教育來自生活的細節(jié)。
父母則是孩子金錢教育里最重要的人。父母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談錢就是談價值,一個人的金錢觀恰恰反映他的價值觀。
父母要大膽和孩子談錢,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談,幫助孩子成為金錢的主人。
金錢觀教育更是品格教育
《小狗錢錢》一中寫道:
“金錢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壞。只有當錢屬于某一個人的時候,它才會對這個人產(chǎn)生好的或壞的影響。”
父母大可把錢當作培養(yǎng)孩子價值觀和個人品行的重要工具。
讓孩子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錢,使用錢。累積自己的精神存折。
1.給孩子零用錢,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兒子五歲時,我每周給他20元零花錢,過年的壓歲錢,他留下400,其它存入銀行。
我專門給他準備了一個小錢包。他覺得自己像個富翁一樣。
但是我規(guī)定以后玩具要自己買。
漸漸的,看到喜歡的玩具,他會等一等,等錢攢夠了才去買。
一次,他怕再也買不到,就跟我借錢,之后再慢慢攢錢還我。
孩子通過自己存錢而獲得喜歡的東西時,他會有極大的滿足感。
因為在這一過程中,他付出了努力、等待和耐心。
合理使用好零花錢,可以幫助孩子克制淺層次欲望,學會耐心和等待,培養(yǎng)延遲滿足能力。
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三個罐子,分別代表消費、捐獻與儲蓄。
分開來存錢,就是要讓孩子懂得:有些錢可以直接花掉,有些錢用來幫助別人,有些錢則要存下來,等需要時再用。
能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控能力好,成年后更容易獲得尊重,更能處理好財務狀況,也更能抵抗人生中的諸多誘惑。
2.學習消費與儲蓄,懂得取舍,學會思考。
小朋友們一起玩碰碰車,玩了兩局,還是意猶未盡。
家長覺得30元錢十分鐘,太燒錢了,可是卻怎么也勸不住。孩子們鬧著要繼續(xù)。
這時小鵬一副小大人的樣子:“我有個建議,我們可以用30元去買一套大富翁,去花園玩,不僅省了錢,還可以帶回家。”
小朋友們都拍手說好。
小鵬媽媽說,自從讓孩子自己管錢后,可會算計了。
買東西會反復比較,還學會了討價還價。
讓孩子對錢有掌控感,他們才會知道如何花錢,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
“這些錢是我自己的。買了這個,就沒法兒買那個。”
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如何花錢。
買東西時,考慮東西的實用性、價格、喜好程度,學會取舍。
不可能想要什么都能得到,教孩子學會區(qū)分“需要”和“想要”。
“需要”的東西讓我們存活,“想要”的東西讓我們過得更舒服。
孩子要懂得,首先是“需要”,然后才是“想要”。
學會分辨,才會選擇。學會舍棄,才能收獲真正想要的。
3.引導孩子捐款,懂得關懷和慷慨。
去年,10歲男孩路子寬為救白血病的父親,增肥30多斤,感動無數(shù)人。
而前不久,他又把1000元的壓歲錢捐給了武漢,令人動容。
“孩子能為社會做點貢獻,我非常支持。”爸爸很自豪地說。
懂得感恩和慷慨的孩子,以后的路會越走越寬。
早一點和孩子談捐獻的事,因為從很小開始,孩子就可以從慷慨行為中體會到快樂。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給孩子設立一個專門的捐款賬戶,定期捐款,即使是很少的部分。
讓孩子知道有錢的快樂,不只是花錢,更是如何用錢去幫助別人。
能看見別人的難處,有同理心的孩子,不僅能掌控金錢,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4.給孩子創(chuàng)造掙錢的機會,知道金錢來之不易。
前不久,霍啟剛曬出了孩子們幫爸爸洗車的照片。兩個小孩子在爸爸的帶領下,快樂地勞動。
“妹妹小,獎勵好吃的,哥哥就賺點小零用錢。讓他們知道買東西背后的代價和付出,不能說見到喜歡的就要。”
知道了金錢的重要性,懂得了怎么花錢,更要知道怎么賺錢。
讓孩子明白掙錢不易,才更能了解金錢背后的意義。
告訴孩子,父母的錢不是他的。只有自己賺到的錢,才是自己的。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并給與適當?shù)莫剟睢?/span>
孩子大一些后,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賺錢。
孩子體會了賺錢的辛苦,更知道父母付出的不易,更有責任感。
他們會學習合作、傾聽、全力以赴、有始有終,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足以讓孩子蛻變。
甚至成為孩子創(chuàng)業(yè)的早期萌芽,激發(fā)他們賺錢的本能,對未來有更清楚的規(guī)劃。
《增廣賢文》中寫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節(jié),用之有度。”
金錢,不是人生奮斗的目的,而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手段。
掙錢的目的不是享樂,而是要借由財富去創(chuàng)造持久的幸福和滿足。
財富是付出和奮斗的代名詞。
金錢教育越早越好。通過金錢教育,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取舍,學會給予和慷慨,學會自立與自強。
引導孩子解決面對金錢的種種問題,幫孩子成為金錢的主人,培養(yǎng)一個“有錢”又幸福的孩子。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