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家庭教育】
“不要喊媽”戳中了家庭教育的大問題
近日,一紙“不要喊媽平等條約”在網上火了,簽訂雙方為四川成都的一位媽媽跟她的7歲兒子。
條約內容涉及語文、數學和生活的幾個具體場景,例如:“不會寫的字請查字典!不要喊媽”“所有的題目做完請認真檢查!不要喊媽”“早起自覺洗漱后打開衣柜找衣服穿,不要喊媽”等,條約末尾還注明:“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等爸爸回家后,喊爸!”
該條約一出,立即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大家紛紛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娃”。
好巧不巧,作為一名7歲孩子的媽媽,我對這位“條約媽媽”有感同身受的一面。尤其同為文字工作者,深知“不被打擾”對于寫作來說多么重要,在有娃以后又是多么奢侈。
尤其在晉升為媽媽最初的幾年,即使娃不喊媽,媽也沒法閑著。所以爸爸的角色就尤其重要,這倒不是對母職的分擔,而是與媽媽各司其職、共同育兒。在不少家庭中存在的“喊媽不喊爸”現象,實際上就是一種結構性失衡,它所折射的是爸爸在孩子養育過程中的缺位。
只有爸爸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整個家庭才有可能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結構。在這個穩定的結構里,孩子對爸爸媽媽的需要是平衡的,自然就不會出現只喊媽不喊爸的情況。
當然,所有孩子都是媽生的,在成長過程中更依賴媽媽,存在一定的先天因素。爸爸的結構性缺位,也并不一定是其責任心缺失造成。在這位“條約媽媽”的家里,爸爸對孩子的疏于照顧與其經常出差有關,這也是現代家庭中常有的狀況。
因此,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也就尤其重要,這也是網友點贊這位媽媽的主要原因。但在我看來,這類條約既不是長久之計也不是治本之策。
孩子對家長的過度依賴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他們不會無緣無故喊媽。除了爸不在跟前的原因以外,是不是也因為一些應當自己完成的事情,在過去由于媽媽的替代而并沒有習得的機會?
如果他下樓玩耍從來都是你幫他帶著水壺,從來就是你替他噴好防蚊液,他怎么可能自己突然做好?如果平時都是你幫他檢查作業、讀題、解析,他如何能夠一夜之間全部搞定?良好的習慣不會自動裝備。
此外,學習習慣也并不是只與學習本身相關,它與孩子長期以來各方面的生活習慣都互相關聯,并貫穿其整個成長過程之中。例如“條約媽媽”要求孩子寫日記前先自己理清思路,但能不能理清思路與孩子從小有沒有被鼓勵獨立思考、勤于表達也是緊密關聯的。
因此,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不要總是喊媽固然有諸多好處,但更重要的是,身為父母,我們需要深層次地追問孩子們為什么總是喊媽。要求孩子在一段時間內不準喊媽也許不難,但是如何讓他們無需喊媽,卻是父母需要從孩子誕生的那刻起,就與他們共同學習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