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有人跟我說,其實寫作也是一種修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如。修行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可能是一個佛教用語,似乎只有念經、讀佛才算修行,又或許行善、利他才是修行。我的理解,那些只是我們通過做某一件事,做出的一些表象行動。而真正的修行,是通過內心的改善,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而我通過寫作這件事,覺察到當下的情感、思想及念頭,最終以行動呈現。這樣的過程,需要我秉持精心,剔除雜念,只專注當下的那一刻,通過反復來回,做一件事,以達到極致的狀態。這樣的過程肯定有它的難處。但它能讓你的思維和一些腳步越發清晰。想走怎樣的路,如何走,走到何種程度,留下的腳印就是一個人的內心歷史。
這一點非常重要。重要的除卻事情本身,還有對待時間的態度,及你是否真正做到了善待自己、及外界對關系。
因為人心的不確定性,對待自己與外界的態度很多時候也是極其容易被擺動,比如,我們被嫉妒、名利、權色、地位、及由貪嗔癡所引發的愛慕,它有可能會左右我們的初心及善念。這時,擁有一顆尋道之心,則顯得尤其珍貴。它需要我們遵循自然之道,專注其心,保持思維的審慎細致,明確做事的態度,平心靜氣,靜觀執守,最終完成一件事。正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我們活在世間,各自所從事的每一件事,最終只是為了更加的精進,專注,不去比較,并做到你所認為的極致,這是我們每個人所需要修行的道。
我當下行走的道,就是擁有簡單的心,簡單的生活,讓寫作更精進。也是我唯一與外界、他人互動的形式。
這里每天都有人來來去去,但我知道,有一些人一直都在,固定打開這些文章。應該是有某種緣分牽連著我們,一直沒有散盡。
前段時間,我看到有老讀者又出現在這個平臺。他說,“因為生活發生了變故,完成了新的處理。我還注意到,他有了自己的法名。”他在公號留言三言兩語,聊盡當下的發生。我隨喜他消失之后的微小改變。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維系方式不同,最終所呈現的意義也不同。我想我與你們之間的緣分,依舊只是文字在牽連。若文字真能承載一些東西,我希望它帶給你溫暖、平靜及不斷精進的力量。然后將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也光照你身邊的人。
因為我自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這里的互動很少。留言都有看,但總是做不到每條都回復。有時 ,也不知到底能說些什么,索性不回復。但我所做的事情,又是這樣的明確,我依舊只是在用心寫些字。都是我走過的一些經驗和日常感想。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彼此一起成長。同時,也通過這些記錄,我看到了自己人生軌跡不斷發生的一些變化。
這是寫作帶給我的精進。最近我依舊在完成跟寫作相關的事。所以這里的更新不再如先前般頻繁。昨天夜間閱讀,看到一段話,“擁有療愈他人內心、激勵他人的力量的微笑,是在“痛苦”這片土壤上開出的花。”是日本的一位作家渡邊所寫。她還認為,“我們在偶然間感受到的悲傷、空虛、孤獨等情感,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這些精神食糧,可以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
她曾在特雷莎修女身邊做翻譯,也曾經歷過人生一個又一個的意外及無數與計劃相悖的事。或許是這些外界的斗爭,讓她學會了不斷與內心和解,獲得了平靜和溫暖的力量。療愈自己,也感染他人。
在適當的時候,我應該會寫一本關于這本書的感想。我非常樂意分享一些好書,只是遇書如遇人,終究都需要緣分,但好在,我們終究能遇見。
遇見本身就是一種美好。愿我們都能在各自所完成的事情中,也能將這種美好,以身、語、意的方式,行善于日常中,從微小之事著手,從心上下功夫,去感受每一個當下的成長與精進。如此,也不枉費,你我知遇一場。
圖:老四村
- END -
作者:蔣嬋琴,關注生命實踐、精神成長、覺察思省、窺破虛幻、沉靜記錄,只為完成內心的蛻變與成長。公號:落雪聽禪(ID:luoxue_ting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