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行政區劃圖
這個系列文章,前兩篇從時間的維度,簡要概述了武漢市的歷史沿革。通過追溯歷史,我們知道武漢最早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殷商,甚至更早的夏。我們也知道,盤龍城文化是武漢的城市之根。從秦漢至今,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武漢的行政區劃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接下來,用三篇的篇幅,從空間上,認識當前的武漢。分別講述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的特點和特色,以及它們在武漢的拼圖上分別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武漢三鎮位于中國的長江、漢江交匯處,為武昌(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硚口區)、漢陽(今漢陽區)三座重鎮的合稱,范圍即是今日武漢市的七個中心城區。三城鎮同位于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故稱“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武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為武漢的科教文化中心;漢陽興起最早,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工業中心;漢口在明朝才開始強勢崛起,20世紀初期成為全國僅次于上海的國際大都市,現在工商業基礎較好的漢口發展為武漢市的經濟、金融中心
武漢三鎮不僅各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在武漢市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三鎮在行政上已經合并接近60年之久,這種情形并未發生根本改變。
武昌位于長江以東,主要有三個核心區:青山區、武昌區、洪山區組成。
武昌三區(從北至南依次為:青山區、武昌區、洪山區)
武昌之名始于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不久在蛇山筑城,稱夏口;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
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武昌——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
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所在地
武昌——大學之城
武漢是中國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有普通高校84所,其中位于武昌的高校就占了50所左右,占比接近60%。僅從大學數量、大學的密集度這一個角度,我們就可以窺見武昌在武漢市科教文化方面的地位,被稱為科教文化中心一點不為過。
位于武昌的大學(不完全名錄)
豐富的科教文化資源
除此以外,武昌還集中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這里既有全市歷史文化地標黃鶴樓、曇華林,又有現代文化地標萬達武漢中央文化區(楚河漢街),各類歷史遺存眾多,有起義門、紅樓、放鷹臺等物質遺存10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38處,數量居武漢市之首。還聚集了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廣電集團、知音傳媒集團、湖北大劇院、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美術館、湖北省圖書館、武漢植物園、洪山體育館、光谷體育館等3000余家文化機構和大型活動場所。
武昌,曾經在這里,辛亥革命打響了第一槍;現在,大學和大量的科教文化資源在這里聚集。因為科學和教育,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也因為這些人才,武昌才得以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