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針基本手法,包括進退、提插、捻轉、針向、留針五項。本文就這些手法的概念、操作及運用,以及平補平瀉與平針法的意義等,結合本人體會,試作初步討論。
針刺的作用,即《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中所指出:“通其經脈,調其血氣”,主要是調氣。調氣的意義:個人體會是調整機體臟腑經絡之氣機。從作用上來分析,則包括候(催)氣、行氣、補瀉三個方面。所謂“候氣”和“催氣”,乃是促使針刺得氣的方法,任何針刺手法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施術方能有效。所謂“行氣”,是宣行氣血直達病所的方法。楊繼洲曾說:“有病遠道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故臨床上多在病所鄰近或遠處取穴施治時應用。至于補瀉,則是針對疾病虛實性質而設的治療措施。尚有平補平瀉法,是一種刺激量較平和的手法,也屬于補瀉的范圍。
毫針基本手法,與針刺輔助手法不同,乃是針刺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動作。這些手法可以產生各類不同作用,以下分別論之:
1.進退針
進針和退針是針刺過程中相對的兩種動作,根據古人文獻記載,應包括二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指針尖刺透皮膚和將針退出皮膚的動作,前者是針刺的開端,后者則是施行手法后,針刺的終了;其二是指針刺透皮后,根據不同刺法的要求,將針進至一定深度,及施行手法完畢后,按各該刺法的要求,將針退至皮下的動作。茲分述之。
(1)透皮出皮的進退針手法:進針法:進針透皮,務使病者不痛;古人文獻記載的方法有下列兩種:
竇默《標幽賦》中記載:“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竇默的這種進針手法是受《靈樞·官能》篇中“微旋而徐推之”的啟示而來的。其操作須雙手協作,左手重切下針的腧穴,以使氣血疏散,免傷營衛,右手隨切,輕微地將針捻轉,徐徐將針刺入,可以使病者不覺或減少疼痛。
何若愚《流注指微賦》中記載:“針入貴速,既入徐進?!焙问系倪M針法恰與竇氏相反,是一種快速的手法。操作時要求一捻一插迅速將針刺透皮膚。由于操作快,病者有時甚至不感疼痛。
本人在臨床上的體會:前者進針緩慢,較易掌握,對初學者幫助較大;后者進針快速,必須具有相當的指力方能運用自如,一不當心,就會使針折彎,所以必須正確處理好押手(左手)與刺手(右手)的協作關系,先用押手的拇指壓在腧穴上,刺手的中指須抵住針身,將針夾在中間,固定針的下端,這樣刺入時較易著力。
針刺透皮膚后,古人認為須在皮下略停片刻,然后按不同刺法的要求進至一定的深度。
如頸結合呼吸,則補法時應在病人呼氣時進針,瀉法須在病人吸氣時刺入。
退(出)針法:這里所說的退針,實際就是出針。出斜的方法,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指出:“如出針至于天部之際,須在皮膚之間留一豆許,少時方出針也。”這就是說,出針不能一拔而去,必須首先按刺法的要求退至皮下,停留片刻,方能出針,否則常易出血。所以何若愚說:“出針貴緩,急則多傷”。出針時,還可結合補瀉的要求配合呼吸,并須掌握開穴與捫穴的原則。補法可于吸氣時出針,應揉閉孔穴,無令氣逸,瀉法可于呼氣時出針,同時要搖大針孔,不閉其穴,令邪氣隨針散泄。
(2)透皮后的進退針手法:
透皮后的進退針,須根據腧穴深度及刺法要求作具體決定。
脆穴的針刺深度均有一定的分寸,淺者僅三~五分,深者可達數寸。為此,古人配合各類刺法的需求而制定了分層(部)的標準。胎穴淺的一般不予分層;深的,則按具體情況可分為二層或三層。分二層者,即將腧穴的深度一分為二;分三層者,則將腧穴的深度分為三等分,稱為天(上)、人(中)、地(下%)三方。針刺透皮后,按不同刺法的需要,每進針至一定深度(不論分層或不分層),均必須首先使之得氣,因此,就有分層候氣或催氣的要求。
如果施行行氣手法,徐風在《金針賦》中指出:“下針至地之后,復人之分……運氣走至疼痛之所……”。就是先要將針刺至地部,然后退至人部,再配合各種具體的行氣操作法,以使經氣行運到病所而起治療作用。故施用行氣法,必須在人部進行。
在施行補瀉時,古人認為須分別徐疾,這就構成了徐疾補瀉法?!鹅`樞·小針解》篇中說:“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也,言疾內而徐出也。”如果結合分層法,《針灸問答》
中指出:“補法三次進(徐)一次退(疾),瀉法一次進(疾)三次退(徐)”:或補時二進(徐)一退(疾),瀉時一進(疾)二退(徐)。這種分層徐疾進退法可以在綜合手法中見到:如燒山火的三進一退,透天涼的一進三退,陽中隱陰的二進一退,陰中隱陽的一進二退,子午搗白的九入六出(為三進二退,三度行針),都是具體運用的例子。
徐疾補瀉法的機理,即楊繼洲所謂:“瀉者先深后淺,從內引持而出之;補者先淺后深,從外推內而入之”。因此,不論三進一退、二進一退、或三進二退都符合先淺后深(徐而疾),從外推內——補法為原則:一進三退、一進二退、或二進三退都以先深后淺(疾而徐),從內引出的原理為依據,故也符合瀉法的原則。所以,嚴格地說,如果瞻穴的深度符合要求,徐疾補瀉法的運用必須分層操作才有意義。
2.提插針
提針和插針也是二個相對的動作。提插是指進針到達一定深度后,在所要求的層次或幅度內一上一下反復地操作而言,故不能與分層進針相混淆。提插是針刺過程中具體行針的手法之一,故在各類刺法中均須重點應用,以下簡要論之。
繼氣時的操作:《神應經》中記載:“用右手大拇指及食指持針,……進退(指提插)、搓捻(指捻轉)其針……謂之催氣”。具體應用時,應結合分層進退針的需求,在施行行氣或補瀉之前,首先在針進入的層次內分別候氣或催氣。若候氣不至,需要催氣時則可結合捻轉手法,將針上下均勻地提插并左右來回小幅度捻轉。這種方法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
行氣時的操作:《針灸大成》中記載:“徐推其針氣自往,微引其針氣自來”。推即是插,引則是提。此法的具體應用常須配合分層法來理解,即先在人部得氣后,治上時乘病人吸氣時提針退至天部;治下時呼氣時將針插入地部。這種方法《金針賦》中結合在通關過節四法(即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風迎源)中應用。
補瀉時的操作:《難經·七十八難》中首先指出:“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后人據此以提針插針的緩急來分別補瀉,即《針灸大成》中所記載的:“緊提慢按似冰寒(瀉),慢提緊按如火熱(補)”。提插補瀉的機理,楊繼洲解釋說:“陽下之為,陰上之為瀉”,以調和陰陽為目的。故其操作應按疾病的陰陽偏勝之輕重程度而決定補瀉刺激量的大小。楊繼洲在論刺法有大小時說:“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后平也,……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有大補大瀉,唯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于天地部內……”。因此,本人認為提插補瀉的運用,應視疾病陰陽偏勝的程度靈活掌握。偏勝嚴重時,須用大補大瀉,提插的幅度應較大,所謂“內針天地部內”,即指須以整個腧穴的深度為標準,上下提插針,這樣自然刺激量較重較大,故稱“大補大瀉”。偏勝輕微時,提插針的幅度應相對減小,一般僅取三層中的一層(或更小些),這樣刺激量就輕,故名“平補平瀉”。但是臨床上陰陽偏勝嚴重的病者,正氣往往也較虛弱,難以忍受大補大瀉強烈的刺激。本人認為可以參照燒山火與透天涼的辦法,采用逐層小幅度提插的方法,用較多、較弱的刺激綜合成一個“大補大瀉”的刺激量,常能使病者易于接受。
3.捻轉針
捻轉不能只是向一個方向360度地旋轉,而是一左一右相對地轉動針體。此種手法是針刺過程中行針的另一種方法,故也是包括了各類作用的刺法。茲亦概論之:
催氣時的操作:詳見提插。
行氣時的操作:《金針賦》中記載:“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后,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庇夷砑创笾赶蚝髸r用力大些,向前時用力輕些,左捻即大指向前時用力大些,向后時用力輕些。這種行氣手法也可以配合呼吸同用?!镀諠健分杏涊d:“呼外捻針回經氣,吸內捻針行經氣”。外捻就是左轉,內捻即為右轉,此種結合的理由,可參考提插法,當不難理解,不再贅述?!夺樉膯枌Α分惺姆ǖ摹皠臃ā?,也包涵了這種手法。
補瀉時的操作:捻轉手法在補瀉時的操作,歷代文獻意見不一,詳見本書《有關“捻轉補瀉”手法的文獻研究》一文。有從陰陽立說的,以左轉順陽為補,右轉逆陽為瀉;有從經脈循行之順逆,以營氣循環的太過、不及立說的,則需分別手足陰陽經脈,視其循行方向,以為施術的根據,即手三陽、足三陰及任脈右轉為補;手三陰、足三陽及督脈左轉為補,反之則瀉(見《針灸問對》)。
補時順脈而轉針有推助營氣循環,隨濟其不及的作用;瀉時逆脈轉針則牽制營氣的流行,故有迎奪其太過的作用。這二種方法,本人認為以后者較切實用,可以在痹病時應用?!端貑枴るx合真邪論》中說:“夫邪去絡入于經也,舍于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涌波之起,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故日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所以在暴痹痛無定處者,可用后者的瀉法來治療。如為寒濕稽留,久痹體虛者,基于《素問·調經論》中:“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仁),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日虛”的理論指導,可以應用后者的補法,借針力捻轉以推助營氣的流行,營氣得行,則經脈暢通,壅滯也就隨之而去。
4.針向
針向即針刺的方向,必須在進針時或在留針的基礎上應用,也是針刺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方法。其在各類刺法中的操作如下:
催氣時的操作:針刺在未中腧穴之時,往往不能得氣。這時只要將針退至皮下,改換一個方向刺入,即能得氣,或稍微提插捻轉幾下就能得氣。這種改變針向的操作,就是為了催氣,或使感應加強。
行氣時的操作:借針向來控制經氣傳導的方向,是臨床上比較常用而有效的方法。《金針賦》中記載的:“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即指此法。操作時,欲氣上行針芒向上刺,欲氣下行針芒向下刺。臨床上具體應用時,還須結合按壓法以作輔助。就是《金針賦》中所謂:“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的方法。施術時欲氣向上,針芒上刺,同時用押手的拇指,切壓所針腧穴的下方,閉其下氣;欲氣向下,針須上刺,一面切壓腧穴上方,閉其上氣。這樣就可控制經氣的傳導方向。
補瀉時的操作:針向與經脈循行的方向結合也可起補瀉的作用,就是顛經而刺為補,逆經而刺為瀉,即一般所稱的迎隨補瀉法。這種補瀉手法的機理與捻轉補瀉法中后者的原理相同,都是針對營氣循環的太過、不及而設的,所以何若愚將其與捻轉補瀉法歸屬于一類,稱為迎隨之法(見《流注指微論》)。
必須指明,針同行氣法或補瀉法首先要在得氣的基礎上方能結合留針,使其發揮作用。認為只要按一定方向進針到適當的深度后即可留針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臨床應用時當針向行氣或按補瀉手法的要求刺入一定深度后,如不得氣必須先用提插、捻轉法以催氣,待得氣緊滿,然后施用留針。如須加強行氣或補,瀉的作用,也可以在留針的過程中,向一定方向頻頻提插。
5.留針
留針是針刺過程中,將針留置在腧穴內的方法。嚴格地說不屬于手法的范圍,僅是一個維持針感的方法問題。
留針在各類刺法中均有價值。在不得氣的情況下,留針可以使之得氣,就是“候氣”(見《針灸大成·楊氏十二法》)。在各種行氣手法中,一度施術后,留針片刻再度施術;??墒垢袘訌娤蚋h處放散,達到目的。如綜合手法中的關節交經法,在前后二度施行納氣法之間停針過程即為留針。再如通關交經法,在先用青龍擺尾,后用白虎播頭之間,也須要有一個留針的過程。至于補瀉法的留針,一般以留針時間短者為補,長者為瀉。但若結合其他補瀉手法,在兩度施術之間的留針,則其性質應從屬于所施手法的性質,有將數度施術的影響予以綜合而使之加強的作用。如果在疾進針徐退針(分層退針)的基礎上,結合久留針或分層久留針,則稱為“平瀉法”(見朱肱《類證活人書》),以此類推,在徐進疾退(分層進針)的基礎上結合較短時間的留針,即為“平補法”。這種方法在體弱畏針,不適宜應用提插,捻轉手法的病者中應用價值頗大。此外,留針法的應用還須參考疾病的寒熱性質,脈象,體質的情況,和經脈陰陽的屬性等而靈活運用。
茲將古人文獻所載列表于下:
1.平補平瀉法
前面已經論及,平補平瀉法的記載見于宋代朱肱《類證活人書》及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中。除此以外,還有明代陳會《神應經》中以先瀉后補為“平補平瀉“法。若就前者來說,朱肱、楊繼洲認為,平補平瀉法中的“平”,是指“平和”的意思,故“平補平瀉”法是指較小刺激量的補瀉手法。陳會則是將“平”字理解為“平?!钡囊馑?,如“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法,……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后補,謂之先瀉邪氣,后補真氣”(《神應經》),這種將先瀉后補的方法稱為“平補平瀉”,似不恰當。
近人對平補平瀉法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認為平補平瀉法是不分補瀉的手法,用于不虛不實或虛實難辨之癥;有認為平補平瀉的操作須不斷地左右捻轉,同時還要作上下提插,可用于補法的前后或瀉法的前后;也有認為平補平瀉的目的是激發經氣,使針刺得氣的。這些見解都否定平補平瀉法是屬于補瀉范圍內的針刺手法,顯然與古人原意有很大的距離。
主張用于“不虛不實”之癥的,可能是受《靈樞·經脈篇》中“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影響而來。但“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意義,《靈樞·終始篇》中指出:“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就是說不屬于人迎、氣口,陰陽偏勝的病。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必用補瀉表里經脈的方法來使之平衡,僅須取用本經的腧穴來治療,故是一種取穴的原則。將其認為是“平補平瀉”的適應癥,似與經旨相違。
主張用于補瀉前后的,或理解為一種不斷左右捻轉,同時還要上下提插的手法。這種方法考之文獻,似與《神應論》中記載的“催氣法”很相類似,故應視為一種催氣的方法。將催氣法用于補瀉的前后,或在不用補瀉的情況中應用,自然可以,但稱為“平補平瀉”,則似乎缺少古人文獻的根據。
與此相類,認為平補平瀉的目的是激發經氣,使針刺得氣的,也是將平補平瀉誤解作催氣法,同樣缺乏根據。
基于近人對“平補平瀉法”產生以上這些誤解,故特于此提出討論之。
2.平針法
《針法歌》中記載:“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獻,掐穴故教深,持針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再停歸地部,待氣候針沉,氣若不來至,指甲切其經,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補必隨經刺,……瀉欲迎經取……”,這種平針法的操作是以分層進行候(催)氣為主,待氣至退針至人部,施用針向行氣法,然后在經氣行向病所的基礎上施行補瀉,故就其性質來說,應屬候氣、行氣的綜合運用;若就針刺過程來說,則是補瀉的前一階段。目前也有人將此與“平補平瀉”法相混淆,認為“平針法”即“平補平瀉”法,實在也是誤解。
至于“平針法”的應用,本人認為應該用于以行氣為目的的刺法中為主。但是,臨床上某些疾病往往會虛實難辨,如妄施補瀉,可致“虛虛實實”,造成不良后果;或某些非陰陽之氣有余不足,營氣循環太過不及的病,徒然補瀉之,則治不中的,當然也不能愈疾。在這樣的情況下,則可用以“得氣為度”或“行氣至病所“的方法來治療,這種運用,也可視為“平針法”的范圍。
以上概述了進退、提插、捻轉、針向、留針五項基本手法,在各類刺法中的運用,和平補平瀉法及平針法的意義。有關這些問題,是否可以如此理解,希望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