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幼教》雜志:
園長的助手
教師的幫手
家長的推手
孩子的牽手
《中國幼教》雜志是您精神食糧、靈魂伴侶
喜歡我就加我吧
《中國幼教》園長聯盟QQ群:275559362
《中國幼教》雜志訂閱熱線:0371-88884598 55932509
《中國幼教》雜志微信號:zgyjzz
請不要吝嗇您的分享
把它分享給同行好友吧
4歲的小米很安靜,但有點不合群。老師帶小朋友排好隊準備出發去做操時,小米坐在座位上沒反應;老師指導小朋友做手工時,小米左看看,右看看……
這是幼兒問題行為的一個常見案例。筆者通過對濟南市554名幼兒的調查發現,幼兒問題行為的發生率為11.01%。兒童的各種問題行為,是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偏離常態標準的行為。其中的違紀行為、攻擊性行為以及社交問題等,實質上是兒童缺乏規則意識、不遵守社會規則的表現。
兒童應有的規則意識
調查還發現這樣的典型案例:6歲的小麗很難安靜下來,排隊出去做操,她不斷推搡挨著自己的小朋友;玩滑梯時還插隊,前面的小朋友不讓,她就推……
小米、小麗的行為從表面上看完全不同,小米屬于安靜型,對老師的話充耳不聞;小麗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攻擊行為,缺乏和同伴溝通的有效手段。但從本質來看,兩人問題行為的根源卻是相同的:缺少規則意識,即教育者沒有幫助他們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孟子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任何人都要遵守自己所處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相關規則,并發自內心地以這些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如此則形成相應的規則意識。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逐漸把社會文化規范內化的過程,發展的結果受兒童身心特征影響,更取決于對受教育者有目的的培養。
兒童應具有怎樣的規則意識呢?這要根據兒童所處年齡階段的不同而區別對待。幼兒階段的重點是生活規則意識的形成,如果從學習和生活兩個層面來看,兒童在學習上應該遵守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積極思考、善于探索;在生活上要遵守家規和校規,如按時作息、不挑食不浪費、懂文明講禮貌、尊師愛友、不破壞公共財物、不偷東西等。
規則意識缺乏的根源
首先,教育者規則意識缺失。在對教師和家長的訪談中發現,很多教育者不知道孩子需要養成規則意識,也不知道遵守何種行為規則。比如,教育者把小米問題的產生,歸因于小米的內在個性特征,如內向、反應慢。當然,許多兒童問題行為的發生確實與兒童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關,但就小米來說,其問題行為的產生則主要與教育者規則意識的缺失以及教育方法不當有關。小米不知道生活的規則是什么,不知道大人提出要求時,自己要作出回應,不知道到了吃飯時間就應該吃飯,到了上課時間就要上課……
其次,教育者規則意識的培養理念存在偏差。有些教育者知道兒童應該養成規則意識,但對兒童應該遵循何種規則卻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小麗的爸爸認為,小麗推搡小朋友是同伴交流的一種方式,甚至還說“孩子強勢一點,在幼兒園不會吃虧”。在教育實踐中,有的父母認為“聽老師的話豈不是限制了孩子的個性發展”,還有的父母存在其他方面的理念偏差,如推卸責任型:“孩子送到學校,學校就要負責教育好,這是老師的責任。”教育無用型:“我的孩子天生就這樣,不喜歡和其他小孩玩,怎么教育也沒用”“樹大自然直,這不用培養”等。這些規則意識、培養理念與學校教育不一致,導致兒童違紀、攻擊其他兒童等不良行為增多。教師應了解家長在兒童行為方面是否存在認識誤區,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矯正。
再次,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足,是兒童規則意識缺乏的重要原因。不少教師、家長知道應該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但卻不知道怎么培養,或者培養的方法有誤。兒童問題行為的形成與教師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有關。例如,6歲兒童豆豆體訴癥狀明顯,只要上學就會惡心,有時還會發燒,回到家就恢復正常,家長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筆者經過與家長、教師以及豆豆的訪談得知,孩子的體訴癥狀主要與教師的教育失誤有關。豆豆不活潑,膽子比較小,溫順聽話。班主任要求異常嚴厲,說話語氣生硬,用孩子的話來說就是“老師很兇,經常發火”,豆豆曾經因為集體活動時說話被教師大聲斥責并罰站。教師沒有根據孩子的個性區別對待,致使孩子對學校產生恐懼心理,又不能違背家長意愿不去,只能壓抑自己內心的想法,最終表現為體訴癥狀。
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規則先行。要想讓孩子具有規則意識,教育者首先要給孩子制定正確的行為規則,這是形成規則意識的基礎。調查中,筆者發現,許多教師、家長習慣于事先不定規則,等孩子違反自己的既定規則后再批評指責,認為孩子通過實踐可逐漸摸索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最終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但這種做法可能會有兩個負面效應:第一,兒童每次做事之前都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與教育者的規則一致,往往手足無措;第二,兒童學習教育者的榜樣行為,養成事后根據自己的喜好判斷事情正確與否的習慣。如果要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首先要制定規則,并要求孩子嚴格遵守。這樣堅持做下去,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明白凡事要有規則。
潤物細無聲,循序漸進。根據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兒童規則意識的形成,實際上是兒童逐漸把教育者制定的規則認同、接納并最終內化的過程。因此,教育者應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征,循序漸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規則意識。以“懂禮貌”為例,對幼兒來講,“懂禮貌”的內容主要有:見到熟悉的人主動打招呼,不罵人,不打人,與同伴和睦相處,小伙伴來家里要熱情招待等。久而久之,兒童待人接物的良好行為習慣就養成了。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因材施教。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教育者在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時,不能“一刀切”,而應該根據兒童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小米屬于安靜型,膽子比較小,教育者應多使用強化策略,少使用懲罰策略或盡量使用溫和的懲罰策略。例如,為了培養孩子按時吃飯的規則意識,可以使用懲罰的一種方式——自然后果法。規定11:30準時吃午飯,過了這個時間不能再吃,讓孩子接受不按時吃飯的消極后果,等孩子按時吃飯時,教育者要及時表揚,進行強化。而對于一些課堂問題行為,教師則可以使用消退與強化相結合的方法。對一些孩子表現出的課堂問題行為,教師裝作看不見,反之表揚課堂紀律好的孩子,讓其知道只有課堂紀律好才可能獲得教師的關注和鼓勵。消退與懲罰結合使用,課堂問題行為會逐漸減少。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