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脈系非常龐大復雜,在這里只大概講跟我們相關的,國外那些就不提了,從成吉思汗建立的橫跨歐亞蒙古帝國算起,到元朝滅亡,在我們的課本里還有很多蒙古人和各種部落。首先認清一個事實,元朝滅亡不等于蒙古滅亡,對于中原王朝來說,元朝的確滅亡了,但對于蒙古來說,只是失去了農耕的領地,他們退回了蒙古高原,依然過著游牧的生活,依然是蒙古人。
成吉思汗死后的幾百年,蒙古汗位就在其子拖雷兩個兒子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兩個家族轉來轉去。
13世紀蒙古族乞顏部的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使草原上的所有游牧民族都成為了蒙古族。后來拖雷的兩兒子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兩人爭汗位,最后忽必烈勝出,阿里不哥退到阿爾泰山與乞兒吉思一帶,14世紀元朝覆亡,忽必烈家族被明朝剿滅,而還在蒙古高原的蒙古各部未受影響。對于明朝來講,他們滅掉了蒙古后裔元朝繼承了正統,如果還把北方的叫蒙古有點怪怪的,于是明朝時把北方尚存的蒙古后裔改名叫“韃靼”,其實蒙古人一直自稱蒙古,韃靼是明朝統治者意淫單方面的稱呼。
噶爾丹是藏傳佛教活佛,當年靠著這身份就能統一蒙古,不用一兵一將。
當然在《明史》里也明確描述了,韃靼即蒙古,故元之后裔。而瓦剌就是韃靼的一個聯盟,它不是一個部落,它是幾個部落組成的聯盟,在忽必烈家族消亡后,瓦剌首領也速迭兒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而這位也速迭兒就是前面所講的阿里不哥的后人,從此明朝跟北方瓦剌部死磕,其實還是在跟蒙古人打仗,從明朝成立到滅亡一直沒停過。
圖為乾隆平定噶爾丹而建的普寧寺。
當年的阿里不哥其實是有資本的,支持他的是蒙古的一個大部落叫衛拉特部,阿里不哥后人跟這個部落聯姻也非常緊密,所以當阿里不哥一系為蒙古大汗后,衛拉特部也水漲船高,迅速壯大。1391年也速迭兒死后,蒙古大汗之位爭奪混亂,《蒙古編年史》、《黃金史》、《明太宗實錄》記載過程均不一樣,結果是衛拉特部的脫歡掌握汗位,其子也先建立了衛拉特帝國,勢力籠罩著整個蒙古高原,當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就是被衛拉特帝國的也先擄走的。
1762年乾隆設置伊犁將軍后,新疆徹底掌握在滿清手中。
《蒙古編年史》是這樣介紹衛拉特的,蒙古是40個部落聯盟,衛拉特部是4個小部落的聯盟,而這4個小部落分別為:杜爾伯特、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后來的衛拉特因爭奪汗位失敗而被趕出了蒙古高源,退出舞臺到了西北部定居,蒙古高原重新被整合為左右兩翼六部,左翼為察哈爾、喀爾喀、兀良罕三部,右翼為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三部。其中喀爾喀部的領地挨著西北的衛拉特部,還曾對衛拉特部進行過征伐,明末清初時漠南蒙古臣服滿清,漠北蒙古的喀爾喀暫時保持中立,漠西的衛拉特為了對抗滿清,向各地蒙古部落結盟,此時的衛拉特部比較大的部落有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部等,靠著藏傳佛教活佛頭銜的噶爾丹建立準噶爾帝國對抗滿清,直到乾隆年間才平定,準噶爾也是歷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