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突復原丸:
組方:當歸 15克 丹參15克 乳香15克 沒藥15克 川芎50克 赤芍50克 三七50克 防己50克 澤蘭50克 澤瀉50克 黃芪100克 車前子50克 杜仲50克 三棱50克 莪術50克 五靈脂50克 元胡50克 罌粟殼30克 全蝎30克 蜈蚣10條 地龍50克 水蛭50克
制法:共研細粉 煉蜜為丸
功效:補腎壯骨 通絡止痛
主治:腰椎間盤突出癥
用法:每服10克 日服3次
方藥釋義: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腰痛等范疇,中醫認為,腰痛發病主要是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氣滯血瘀、經脈勞損所致。方中當歸、丹參、乳香、沒藥有活血祛淤、通絡止痛作用;川芎、赤芍、三七者,加強活血化瘀之力;防己、澤蘭、澤瀉、黃芪、車前子利水消腫,以緩解局部水腫對神經之壓迫;中醫理論認為腎主骨,治療骨病當補腎,故加杜仲補腎壯骨也;加三棱、莪術者,以其善通氣血、消凝滯也。化血之力三棱優于莪術,理氣之功,莪術優于三棱,二藥合用,其效更弘;加五靈脂、元胡、罌粟殼、全蝎、蜈蚣,以其善于通絡止痛也;加地龍、水蛭者,以其破瘀血之力獨優也。氣虛則麻,血瘀則痛。瘀血消除,痛麻之癥自當化為烏有矣。這是我用于臨床的經驗方,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每獲良效。
病案舉例:楊某,男,52歲,公務員,有10年腰突病史。久坐勞累過度,最終落下了腰疼的老毛病。剛開始只是腰兩邊疼,直不起腰,慢慢的越來越嚴重,逐漸沿大腿放射性疼痛,走不了100米。到醫院檢查,說是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L4-5突出,還伴有椎管狹窄,多方求醫,身心俱疲,疼了實在受不了,就考慮做開刀,一位做過椎間盤突出開刀的親戚告訴他,能保守治療的,就不要做開刀,腰上神經很密集,開刀風險很大,做完開刀后,百分之90的都后悔。聽了親戚的忠告,介紹其來我處就診。開上方服完1料藥后,腰痛大減,已能直立。繼續服用1料,腰痛基本消失,一如常人。余在門診部出診時,用此方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數百人,均獲良效。
健脾養陰降糖方:
組方:白術30克 茯苓30克 淮山30克 北芪30克 澤瀉8克 熟地10克 花粉20克 葛根20克 邊條參10克 五味10克 杞子10克 復盆子10克 知母10克 芡實20克
功效:健脾助運 益氣養陰 通絡疏津
主治:Ⅱ型糖尿病“三高一多”,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肥胖脂肪多
用法:每日一劑 水煎2次 早中晚分3次服用
方藥釋義:糖尿病在中醫學中屬“消渴病”范疇。臨床上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為肺熱津傷,病見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中消為胃熱熾盛,癥見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結,苔黃,脈滑實有力;下消為腎陰虧損,癥見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紅脈數。依據主要臨床癥狀可選擇如上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中消:清胃瀉火,益氣育陰;下消:陰虛者,滋陰固腎;陰陽俱虛者:溫陽益腎等諸多治法。這個分型方法對Ⅰ型糖尿病的治療有指導意義。而Ⅱ型糖尿病以陰虛論治不但沒有治療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根據我的臨床觀察和治療體會,Ⅱ型糖尿病所表現出來的是一派痰濕之象,是為脾失健運而引起的水谷津液輸布與利用過程中的發生的紊亂及不平衡姿態,并非陰虛的,五心煩熱、兩顴潮紅、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癥狀。本方重在健脾助運、疏通經絡、益氣養陰、輸津達脾、為胃行其津液、灑陳五臟六腑,充養四肢百骸。我以脾胃論治Ⅱ型糖尿病,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病案舉例:陳某,男,45歲,于2008年12月12日來我處治療。患者既往糖尿病史6年。近1個月來乏力困倦,服用降糖藥治療未見明顯療效。初診:到我科門診查餐后2小時血糖:25.9mmol/L。癥見乏力困倦,大便粘膩,唾液多。察其舌苔厚膩,脈平緩。診斷:脾腎兩虛證(2型糖尿病),給予上方治療,7劑。復診:患者訴藥后下肢乏力好轉,睡眠可。舌苔薄膩,脈緩。測空腹血糖:13.6mmol/L。前方有效,效不更方,繼續服用前方15劑。三診:患者訴藥后乏力好轉,仍困倦,有饑餓感。二便調,睡眠可。測空腹血糖:9.4mmol/L。前方有效,繼照原方再連投60余劑,在二個月中連續三次復查血糖均為正常范圍。
暖肢通脈湯:
組方:白芍15克 當歸15克 桂枝15克 細辛5克 木通5克 甘草15克 絲瓜絡20克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溫經
主治:四肢冰冷
用法:每日1劑 日服2次
方藥釋義:手腳冰涼的主要原因是冬天血液的新陳代謝減緩,低氣溫使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使得手腳血液循環不暢,末稍神經循環不好造成的。方中白芍、當歸補血活血;桂枝橫行肢臂,引氣血、陽氣通達四肢;細辛、絲瓜絡祛風散寒、行血順氣;木通導熱下行;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于臨床,每應手而效。
病案舉例:蘇某,女,28歲,護士。從小到了冬季就手足冰冷,一年前生完孩子后,入冬降溫后手足冰冷進一步加重,前來我處就診。給予本方三劑,二診:訴服藥當天手足既有暖流涌動,手足冰冷明顯好轉,先后服藥十余劑,告愈。
葉氏生骨秘方 :
組成:黃芪30克 鹿角膠12克 骨碎補15克 三七12克 土鱉蟲15克 丹參20克 當歸12克 川芎12克 延胡索15克 牛膝12克 生甘草9克
功效:活血 生血 生骨
主治:各種骨缺血性壞死、骨折、骨不連及骨延遲愈合等
用法:每日一劑 日服二次
方藥釋義:黃芪善入脾胃,能補大氣,氣旺則血暢;鹿角膠壯元陽,補血氣,生精髓,暖筋骨;骨碎補主破血補傷折,能活血續傷,補腎強骨,共為君藥;三七活血化瘀定痛;土鱉蟲咸能入血,和血通營;丹參活血祛瘀止痛,破宿血,補新血能力極強;當歸、川芎補血活血,二者為補血常用組方,共為臣藥;延胡索為氣中血藥,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血滯,能解一身上下諸痛,為佐藥;牛膝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引火下行善治腎虛腰痛膝痹,生甘草調和諸藥,助參芪補氣之功,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湊補腎強骨、補氣益精、通經養血的功效。
病案舉例:候某,女,500歲,2010年1月2其不慎從樓梯上摔下,造成“右股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1月8日在醫院給予“右股骨干鋼板螺釘內固定術”,術后六個月,由于其右腿在移動或試做負重時患處疼痛明顯,隨于同年7月26日拍片復查,X線片顯示右股骨干下段骨折呈螺旋粉碎性,骨折線清晰,斷端無明顯骨痂形成,骨質密度下降,可初步確定為骨不連。醫生囑咐患者在家拄拐繼續鍛煉觀察,并開了一些舒筋活血和補鈣的中成藥口服。其后由于癥狀一直未見好轉,于2011年10月6日經朋友介紹來我處治療,予上方治療月余,患者復查,拍片對照骨折線消失,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患者已去雙拐拄手杖步行,走路已不需要借任何外力平路連續行走半小時無不適感覺,身體狀況良好。
頸肩痛消斷根方:
組方:制黃芪40克 五加皮12克 大山消25克 小山消15克 雞血藤20克 姜黃12克 甘草14克
功效:活血化淤 行氣通絡 除濕滌痰
主治:頸椎骨質增生
用法:水煎二次 二次合液 每日三次
注意事項:忌腥、刺激食物
方藥釋義:頸椎骨質增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多發病,屬于我國醫學的“頸痛”、“頸痹”等范圍。其發病原因,主要是肝腎不足,氣血衰少,頸椎發生退行性變引起的。肝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濡養,發生“筋疲”。腎主骨,腎精不足,不能養骨生髓,骨質疏松而發生“骨疲”,且肝腎為母子關系,骨病可影響到筋,稱為母病及子。同樣,筋病亦可影響到骨,稱為子病及母,二者互為因果關系。本方是以傳統中藥加瑤族名貴草藥組合而成,方中制黃芪、五加皮益氣強筋,頸筋之力,為君藥;大山消、小山消化濁散淤,軟堅散結,以消除骨刺周圍軟組織之水腫、充血、增生、肥厚、纖維化,解除壓迫因素,為臣藥;雞血藤、姜黃活血通絡散淤,且引諸藥到達頸、肩部,為佐藥;甘草調胃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伍,強筋骨,消堅結,剛柔并舉,補消結全,強筋不助堅,消堅不礙補。若能診斷準確,該方療效顯著,生效迅速,是專門治療頸椎骨質增生的專病專方。
病案舉例:方某,女,46歲,于2010年3月20日來我處就診。頸、肩、背痛、雙手麻木酸脹8個多月,曾服大量中、西藥(藥名不詳)無效。近1個月疼痛加劇,入夜更甚,坐臥不安,頸部活動受限,X光攝片示2-4頸椎骨質增生。舌質淡有瘀斑、苔白膩,脈濡緩澀,辨為風寒濕邪入侵,脈絡瘀阻。給予本方治療,服藥3劑后疼痛癥狀減輕,連服20余劑癥狀消失,后來又服藥一個多月鞏固療效,于2011年2月16日隨訪無復發。
速效排石湯:
組方:金錢草50克 海金沙40克(包煎) 茯苓30克 牛膝20克 冬葵子20克 甘草5克 桃仁20克 地龍10克 黃芪30克 木通15克 木香20克 雞內金20克
功效:清熱利濕 化石通淋
主治:腎結石 泌尿系統結石
用法:每日一劑 水煎2次 日服3次
注意事項∶服藥期內,忌食刺激性、腌漬物、酸性、較咸的食物等
方藥釋義:腎結石屬中醫“石淋”范疇,認為病機多因濕熱蘊結下焦,日積月累,煎灼尿液,尿中雜質凝固結為砂石。臨床表現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尿中排出砂石等為主要特征,有的會出現腰、腹疼痛難忍,尿中帶血等現象。腎結石在尿石癥中占有重要地位,泌尿系統任何部位的結石都可以原發于腎,輸尿管結石幾乎全部來自腎臟。方中金錢草清熱利濕、化石排石,雞內金化堅消石,海金沙化石通淋兼能止痛,共為君藥;茯苓、冬葵子、桃仁利水通淋、活血祛瘀,共為臣藥;地龍、黃芪益氣開瘀、利尿消腫,木通、木香活血通脈、理氣止痛,共為佐藥;又以滑石之滑利,牛膝引石下行,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方小力專,頑石可破。本方乃鄭佑民中醫師家傳腎結石秘方,臨床應用多年,經過大量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病案舉例:曾某,男,62歲,退休,患腎結石多年。有一次,半夜突然腎絞痛發作,大汗淋漓,疼痛難忍。就在他痛苦至極之時,一位朋友向他推薦來我處治療。我用上方治療,僅治療三四天,就從尿中排出了細小的結石,腎絞痛癥狀消失。續服20余劑善后,迄今已10余年未再復發。
調經止痛湯:
組方:桃仁9克 紅花8克 川芎10克 當歸尾9克 赤芍9克 生地黃12克 茜草12克 益母草15克 龍膽草9克 延胡索9克 石菖蒲9克 防風10克 牛膝12克 甘草6克
功效:補氣益血 疏肝祛瘀 行氣止痛
主治:月經不調 痛經
用法:每日1劑 日服2次 例假時服用最佳
注意事項:月經期間少吃辛辣 不沾涼水
病因病機:月經不調病因比較復雜,臨床上有血虛型、氣虛型、血瘀型、肝氣郁結型、腎虛型等。中醫有句很經典的話叫做:'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痛經的病機就是如此,痛經是因為氣血不通,不通便產生了疼痛,而氣血不通的根本是寒邪所致。人體其實跟自然界很相似。人的氣血就像河流一樣,川流不息,在北方到了冬天,天氣很冷,河流就會結冰,河流結冰水流就會變得緩慢。痛經就像人的氣血受了寒邪,血流凝結成塊,流速緩慢,當下而不能下,月經不暢就會產生痛經。
方藥釋義:本方以調經補血名方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為基礎,主治血虛型、氣虛型;茜草活血通經,益母草活血化瘀,尤善調經而得名,主治血瘀型;龍膽草清瀉肝膽實火,主治肝氣郁結型;地黃滋陰補血,主治腎虛型。延胡索為血中之氣藥,氣中之血藥,有很強的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治療痛經十分合拍,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妙品;石菖蒲理氣活血、散風去濕;防風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諸藥下行;甘草調胃和諸藥。該方藥配伍精當,諸藥合用,將月經不調、痛經諸多病因一網打盡,安有不愈之理哉!故稱萬能調經止痛湯。
病案舉例:曾某,女,35 歲,個體戶。患者月經周期延后,40~50天一潮,經量少,色淡黯,經行小腹冷痛,得熱痛減,腰膝酸疼,口淡,大便爛,舌質淡黯,苔白,脈沉細。診為:月經失調,中醫證屬血寒型月經后期。予上方治療,服藥半個月,月經30~35天一潮,經量增加,經行腹痛消失,囑忌生冷寒涼之品調理。
俞敏通圣湯:
組方:黃芪30克 白術12克 防風10克 桂枝10克 細辛3克 薄荷6克 白芍15克 白芷10克 蒼耳子10克 辛夷花10克 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氣固衛 調和營衛 宣風通竅
主治:鼻塞 鼻癢 流清涕 噴嚏等過敏性鼻炎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注意事項:禁食辛辣和寒涼之物
方藥釋義:本方由玉屏風散、桂枝湯、蒼耳子散三方加減化裁而來。因過敏性鼻炎正氣素虧,衛表不固,故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衛。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氣以助黃芪益氣衛表之力,防風發表祛風勝濕,三藥內外兼顧猶如屏風御風于外,故而名之。桂枝湯調和營衛。《醫宗金鑒》言:“桂枝主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輔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本方中白芍用量大于桂枝,重于調營和衛;因前已有白術甘溫健脾,故去姜、棗、草。蒼耳子祛風通竅;白芷散風通竅;辛夷花散風寒,善通鼻竅;薄荷辛涼散風,清利頭目,又可佐制余藥之溫,加細辛散風寒,通九竅。全方益氣固衛,宣風通竅,內外兼顧,配伍平正,適合較長時間服用。遵《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旨,以期培補正氣,御邪于外。
加減運用:若風寒盛兼有頭痛者,可加荊芥、羌活、川芎等各5克;若風寒化熱者可加桑葉、菊花、黃芩等各8克;若咽紅咽痛者,可加牛蒡子、玄參、馬勃等各6克;若流膿涕者可加魚腥草、冬瓜仁、連翹等各8克;若痰多難咯者,可加全瓜蔞、浙貝、桔梗等各5克。
病案舉例:劉某,男,33歲。因長期從事室內裝飾工作,一年前出現間斷性鼻塞、流涕等癥。現癥狀:鼻塞、聲重、流清涕、打噴嚏,遇冷空氣加重,甚則流淚。平素喜食辛辣食物,納可、寐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初診:過敏性鼻炎(肺氣虛寒),開上方7劑服用。二診:諸癥悉平,鼻塞已通,流涕痊愈,仍晨起任打噴嚏,守上方再服20余劑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