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陣地,必須重視并切實組織好各項活動。充分認識傳統教學中的某些弊端,摒棄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中,實施中學德育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形勢 學校 德育工作
一、必須把持之以恒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我國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許多新思想、新問題不斷出現,社會的負面影響抵消了學校德育的正面教育。時代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又要有較高的文化品德修養。這就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和改進中學的德育工作。
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和部分人心目中的德育定位落后于社會變革中的學生的教育要求。長期以來,部分人的心目中,德育工作被視為“虛功”,可有可無,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致使德育工作投入多而產出少。開放的社會環境沖擊著學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當代中學生在社會、家庭環境中耳聞目睹的是許多紛繁復雜、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而在學校接受的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受到的是愉悅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因此,當學生一旦接觸社會或走向社會時,他們就會深深地感到學校和老師灌輸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觀念,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學??嘈闹鸬牡赖滦拍畲蟮?在社會現實面前顯得那么單薄和脆弱,這嚴重地影響了學校的德育工作。學校的德育教育必須持之以恒,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二、要求和道德行為重合成為現實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德育的外延擴大了,德育與其他各項教育活動的聯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把素質教育單純地理解為搞一些活動,進而用這種所謂的“素質教育”取代學校德育工作,那么,學校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德育教育是中學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用科學的原理分析,道德知覺就是人們對道德的整體認識。這種知覺的結果表現為道德意識的形成。它不僅包括一定的道德知識、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同時還包括對于道德精神的理解以及道德感情和道德習慣。道德知覺是引導行為道德化的心理機制的基礎,具有內在驅動力和行為指向的雙重功能,道德知覺的形成是遵循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的道德反映過程。道德倚同,即隨著道德知覺的深化而產生內心確信。道德倚同表明了道德目標和價值,已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從而使道德的知覺變成人們內在驅動力,并從道德的目標和價值實現中而獲得滿足。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特別注意提高中學生對社會主義道德目標價值的認同感,增強中學生實踐道德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強化中學生道德同化過程。要使中學生從內心深處相信并接受道德規范,并將其納入自身價值的組成部分,作為指導、協調、評價行為的客觀依據,從而使中學生思想行為與道德要求和道德行為重合成為現實。
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在活動中,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結協作精神。沒有各項活動,學校德育就只剩下了空洞的說教,根本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在這個意義上,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愛因斯坦這樣認為。所以,必須重視并切實組織好各項活動。開展各項活動,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有可行的計劃和步驟,凡是學生自己能獨立完成的,要放手讓學生去做。老師最好是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活動?;顒雍?要認真總結經驗、不斷賦予新義、避免流于形式、長期堅持下去。成功的學校德育,必須和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要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
學校德育工作要相機寓教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融會貫通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學科教學離開了德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動力,學科教學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脫離了各科教學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喪失了根基,成了空中建樓閣。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