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 童珮茹
《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的論文采用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研制的“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經過編輯初選、復選和專家顧問終審等專業化流程最終選定。這種基于“同行評議”的評估方式,總體上可以反映學術期刊界和教學科研單位的一種基本態勢,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我校在該排名中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各同行、專家對我校科研成果的認可。
對此,文科科研處處長胡智鋒教授則將眼光放得更遠:面對已有的成績,需要保持清醒的態度、認清存在的問題;提高我校學術科研水平,依然任重而道遠。
排名背后還需理性思考
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研制的“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是國內知名學術評估標準之一,根據該體系,能真實反映學術論文質量水平的6個同行評議核心指標包括學術創新程度、論證完備程度、社會價值、難易程度四個主要指標和課題立項、發表載體兩個輔助指標,這些指標成為《復印報刊資料》評文和選文的標準。在各學科研究論文的指標權重分配上,“藝術學”和“新聞傳播學”都是“學術創新程度”的權重最大,可見要在這兩個領域取得科研突破,創新性至關重要。
創新被譽為繁榮人文社會科學的靈魂,我校始終將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給予高度重視。然而胡智鋒教授卻表示,從整體上看,目前我校科研方面的創新力度依然有所欠缺。“我們在局部領域的確有所創新,尤其在開發新領域方面比較敏銳。比如動畫文化產業和新媒體,因為做的人少,突破的困難也就比較小。但是在傳統的學術領域,我們的創新力量還是非常有限的。”
另外,在按學科排名中,盡管我校“藝術學”和“新聞傳播學”取得了不錯的排名,體現出我校的特色和優勢,但是胡智鋒教授指出,我們“沾光還是沾在算總賬上”,單項成果的拔尖性依然有待提高。胡教授說道:“我們從事新聞傳播和藝術的是整個學校的力量,人數總量大;而一般院校,特別是綜合性大學,做這個事情的可能只有一個院、一個系,甚至只有幾個人。總量上超過別人了,被轉載的幾率也就更大。可是從單項水平上來看,我們的拔尖人才和拔尖成果比較匱乏,國內外的高水平的大師、知名學者還太少。”
只有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才能轉化為高質量的教學,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而提高服務社會的水平。面對總體上的成績,我們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態度,在培養拔尖人才和高水平科研上下更大的功夫。
從重視項目到獎勵成果
為了將我校建設成為世界知名高水平傳媒大學,我校近幾年提出了“科研興校”的理念。如今進入到“十二五”開局之年,實施一批“科研振興”計劃成為學校科研建設的核心構想。胡智鋒教授稱,對于創新拔尖人才,學校亟須做的是“發現、培育、創造機會”。
具體來說,主要從科研政策和管理的以幾個層面下功夫:第一,要重視縱向項目的爭取,組織團隊和人手積極申報國家級、省部級的重大項目,積極爭取外界的承認和資源;第二,是橫向項目的拓展,與社會建立廣泛合作,和傳媒業界保持密切的關系,實現雙方的互動雙贏;第三,重視拔尖年輕人才隊伍的培育,加大人才培訓和科研輔導力度,有針對性地提高科研能力和質量;第四,繼續加大基地和平臺建設,建立新的研究基地,進一步發揮《現代傳播》國家級名刊的作用;第五,對項目和成果實施科研預算獎勵,這個對各個學院和機構都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可以帶動全校的科研熱情。
在科研獎勵方面,胡教授特別提到,過去我們關注的是項目預算獎勵和科研服務,然而有針對性的重點科研成果還是太少了。現在必須在此基礎之上加大對科研成果和團隊的獎勵力度。據了解,我校即將推出一項新的舉措,即設立“中國傳媒大學理論創新成果大獎”,對取得重大學術社會影響力的突出理論學術創新成果予以中獎,同時,重新啟動校級科研成果獎。這些都是今后幾年拿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突破性學術成果的推動因素。“。向將歷年的功夫過去解決的是數量問題,今后是質量問題;以前拼的是總量,今后則要靠拔尖、突出成果取勝。”
“傳媒影響世界、教育引領傳媒”。根據我校在傳媒文化事業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需牢記時代要求和未來使命,把建設優秀的學術團隊、產生高水平的學術成果、成就學術大師和名師作為學校不懈的追求,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飛躍。加大科研建設力度是貫徹落實“二次創業”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二五”期間的工作重點之一。圍繞這個發展追求,未來我校必將朝著一個研究型大學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