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婚姻制度變革 看公民婚姻自由
周友儒
20世紀是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也隨之被徹底廢除。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政府頒布的第一個《婚姻法》,廢除了以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為特征的封建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確立了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為原則的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實現了從舊的封建婚姻制度向社會主義婚姻制度的變革,進入21世紀, 2003年10月1日實施的新《婚姻登記條例》,根據《婚姻法》對婚姻登記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結束了政府“干預”婚姻的歷史,標志著進入了公民充分享有婚姻自由的新時期。
一、婚姻制度的變革,折射出時代的進步。婚姻家庭作為社會生活組織的“細胞”,既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特點,也反映社會上層建筑的特點,其根本社會屬性,受控于政治、經濟、法律、道德、風俗習慣、文化觀念等上層建筑,每一次社會變革,都不可避免地給婚姻家庭提出新的要求,賦予新的內容,更換新的觀念。
(一)婚姻自由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我國兩千多年來形成的包辦強迫、男尊女卑和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對人性的摧殘是殘酷的,男女婚姻必須尊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這種標準之下,門當戶對、婚姻論財是結婚的必要條件,強迫包辦、買賣婚姻和早婚是結婚的主要形式。其結果是,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如作家筆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婚姻悲劇,不僅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殘酷,同時,也說明人們從來沒有放棄對舊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抗爭和對婚姻自由美好愿望的追求。因此,婚姻自由不僅是人性理念的解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客觀要求。
(二)政府干預婚姻,是對婚姻自由的制約和限制。在傳統社會里,當官即為民做主的傳統觀念普遍存在,人們的行為主要受習俗或者政府強制力約束。婚姻本是個人的私事,但是,在高度計劃經濟時代,雖然有戀愛的自由,但不一定有婚姻自由。如結婚、離婚必須向組織匯報并經組織同意方可辦理,甚至出現解放初期的領導指定、組織包辦婚姻和文革期間的政治婚姻,這些違背個人意愿的婚姻,極大地侵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盡管在1955年、1980年、1986年先后出臺了三個《婚姻登記辦法》和1994年出臺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中作了一些修改,但都過分地強調了政府干預和組織的作用,并把婚姻管理納入了政府的行政職能。由于行政的強制干預作用,公民結婚、離婚必須由所在單位或村(居)委會出具證明,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業很少變換,人員流動較少,幾乎每個人是“單位人”的情況下是可能的。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勞動用工制度已發生了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沒有穩定單位或職業,人員流動加快,把出具單位證明作為結婚登記的必備要件,已經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維權意識的增強,改革婚姻管理方式和婚姻登記制度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婚姻登記制度改革為婚姻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2003年10月1日經修改出臺的《婚姻登記條例》對不符合社會發展和依法行政要求的陳舊做法和規定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帶有行政性干預條款。一是取消“管理”二字,結婚、離婚由行政審批改為行政確認,弱化了行政管理職能,強化了公共服務意識;二是辦理婚姻登記,不再需要所在單位或村(居)民委員會出具婚姻證明材料,只需當事人就其婚姻狀況做出聲明;三是強制性婚檢改為自愿選擇,充分尊重個人的意愿,健康證明不再作為結婚審批的必要條件;四是對事實婚姻和未婚先孕、未婚先育的當事人取消行政性罰款,增加了補辦和遺失補領《結婚證》的條款;五是簡化繁瑣的婚姻登記手續,只要證件齊全就可當時辦理,為當事人提供方便,減輕經濟負擔等。這些根本性的改革,突出了以人為本,還婚姻一個自由,從而實現了由政府干預婚姻,向公民婚姻自主的轉變,標志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二、婚姻自由需要誠信基礎和社會責任。婚姻自由強調對個人權利和意愿的尊重,放寬個人行動空間的限制,但是不可忽視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條件。由于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要求在強調保護個人權利的同時,必須要為他人和社會盡應有的責任。目前在政府退出行政干預后,法律還不夠完善,公民維權意識不夠強的情況下,婚姻自由將面臨著誠信和社會責任的考驗。
(一)婚姻欺騙。新《條例》第五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的內陸居民應當出具下列證件和證明材料:(一)本人的戶口簿、身份證;(二)本人無配偶以及與對方當事人沒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的簽字聲明。”由于新條例使結婚程序變得非常簡便,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責任自負和最大限度地保護婚姻自由權的現代婚姻登記理念。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舊的結婚登記制度關于提供單位證明的規定,在證實當事人真實婚姻狀況,防范騙婚、重婚等行為的發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社會上存在著多種婚姻道德觀的沖突,而人們的法制觀念和誠信意識還比較淡薄,以當事人“簽字聲明”替代“單位證明”,將增加騙婚、重婚,先結婚后離婚等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二)離婚率上升。新《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婚姻登記機關應當對離婚登記當事人出具的證件、證明材料進行審查并詢問相關情況。對當事人確屬自愿離婚,并已對子女撫養、財產、債務等問題達成一致處理意見的,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發給離婚證。”取消了過去“一個月內”的調解期的規定,離婚率逐年大幅上升。以湖北省2003年實施新《條例》前后的2002和2005年為例。2002年結婚323444對,離婚24009對,占結婚的7.4%,2005年結婚登記404694對,離婚姻登記54196對,占結婚的13.4%,是2002年的2.26倍。由于個人隱私得到保護,簡化登記程序,到法院離婚減少等原因,離婚率不斷上升。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婚姻觀念的變化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當事人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下降,對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三)零婚檢現象。新《條例》對“婚前檢查”未作規定,婚檢由強制改為自愿,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婚姻自主的原則。但是,由于當事人對婚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婚檢率逐年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出現“零婚檢”現象,導致男女雙方健康狀況的隱私權與對方知情權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對雙方未來家庭基礎和婚姻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涉及雙方的誠信和社會責任。
三、積極構建婚姻自由的安全保障體系。保障婚姻自由不僅需要公民的誠信和社會責任,更需要社會輿論、倫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積極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以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婚姻價值觀,自覺規范婚姻行為,充分保障公民婚姻自由顯得尤其重要。
(一)加強婚姻法律制度宣傳,通過塑造社會輿論環境遏制重婚行為。婚姻法律制度的充分實施并非僅僅是民政部門等少數部門的責任,而是全社會的責任。要使人們守法,必須首先使人們知法,因此,要加強婚姻法律制度宣傳,通過社會環境的塑造,增強人們的婚姻法制觀念,壓制破壞一夫一妻制的思想和行為。在宣傳新《條例》基本精神、婚姻登記制度改革的意義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婚姻自由權的同時,加強對重婚行為的危害性和重婚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婚姻法律制度的宣傳,使人們既了解自己在婚姻登記過程中享有的權利,又能夠明確預知重婚行為發生導致的法律后果。
(二)嚴格規范婚姻登記管理工作,通過完善婚姻登記管理體制堵截重婚行為。有的當事人為使重婚行為“合法化”或急于達到與重婚對方當事人結婚的目的,會心存僥幸,利用新條例的寬松規定,欺騙婚姻登記機關。因此,婚姻登記機關要增強婚姻登記工作的責任心和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提高工作的規范化水平,嚴格規范各項婚姻登記管理工作,避免因登記工作的疏漏而造成當事人重婚。同時,婚姻登記機關應認真做好宣傳和審查工作。
(三)加快信息化建設,通過資源共享防范婚姻欺騙行為。新條例關于結婚登記不再需要“單位證明”的規定,要求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功能。利用信息網絡技術,能夠有效地克服因單位不開具證明而出現的婚姻登記機關與當事人之間婚姻登記信息不對稱現象,保障婚姻登記機關能夠迅速、準確地檢索當事人的有關信息,從技術上防范婚姻欺騙現象的發生。首先,政府應當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加快婚姻登記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建立統一的婚姻登記數據庫,統一所有數據接口,最終實現全國范圍內婚姻登記信息資源共享。其次,民政部門與公安部門之間應加強合作,實現戶口登記信息資源和婚姻登記信息資源的共享。戶口管理是世界各國最根本的社會管理制度之一,大多數國家都把婚姻狀況作為重要的戶口登記事項,通過它不但可以確認公民民事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以及刑事上的責任能力,證明公民的身份,而且可以反映公民的婚姻狀況。因此,民政部門和公安部門應當加強網絡技術合作,逐步實現全國連網,這樣既有利于公安機關提高戶籍管理工作的質量,也有利于婚姻登記機關全面了解當事人的婚姻狀況,堵截管理漏洞,避免婚姻欺騙行為。
(四)建立離婚調解服務機構,通過調解避免輕率離婚行為。我國婚姻法保障公民的離婚自由,并不是對離婚自由沒有限制,不是說離就離,準予離婚應有原則,即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道德規范。建立離婚調解服務機構的目的是既要保障離婚自由,又要反對輕率離婚,教育雙方當事人慎重對待離婚自由。世界其它的一些國家設有專門的民間社會機構,甚至還設有專門的家庭法院調解和處理婚姻家庭矛盾問題,充分保護婦女兒童的權益。特別是對那些因生活瑣事發生矛盾,賭氣離婚而感情并沒有破裂的當事人進行調解,引導他們正確對待離婚問題,妥善處理雙方之間的矛盾,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婚姻家庭關系的鞏固,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穩定。
(五)將婚前醫學檢查納入社會福利化范疇,通過免費婚檢提高婚檢率。據調查,各地婚檢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收費問題,當人們還不那么富裕的情況下,婚檢收費對一部分家庭來說是有一定的困難。為此,政府應考慮這些實際困難,將婚姻檢查納入社會公共福利范疇,免費向公眾提供婚檢服務,以提高新婚夫婦的婚檢率。同時,滿足雙方當事人的健康狀況知情權,提高婚姻家庭的生活質量。
總之,我國的婚姻家庭制度在經歷了兩次大的變革后,廢除了舊的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新的婚姻制度,人們依法充分享有婚姻自由的權利,是了不起的歷史進步。但是,推進婚姻家庭制度的健康發展,維護公民的婚姻自由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只有共同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婚姻家庭道德體系,才能不斷地推進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和發展,依法維護公民享有的婚姻自由權利。
(作者單位:湖北省民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