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生物神經活動的產物,心理起源的研究主要從比較心理學(研究各生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心理學在前科學階段屬于哲學范疇,科學心理學的涎生是以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心理研究所為標志,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是這一學科成為科學的轉折點。其后的一百多年,心理學門派紛爭及高度發展,學科體系也進一步完善。
心理學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在于視角及立場,因為它本身具備兩者的特點。
心理的起源,尤其是人類高級心理過程,如思維、語言、情感、意志、高級心理特怔的產生,是神經基礎及人類社會化進程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以單純的生物學觀點來研究此命題。
縱向研究
longitudinal method,也叫追蹤研究,它是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對人的心理發展進行系統、定期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貝雷(N.Bayley)以61個初生嬰兒為對象,以智力發展為研究主題,從1929年開始長達36年的追蹤觀察研究,取得了人類智力發展方面的許多重要成果,即著名的柏克成長研究(Berkeley Growth Study),可謂歷時最長的縱向研究之一。
縱向研究在規定的時期內對同樣對象的心理活動及其特點進行反復測查,因而能詳盡地了解其發展、變化過程,具有很高的連續性。但周期較長,易受社會環境的變動影響,被試樣本也易減少,且測量的數據也易因反復測量而影響被試情緒,造成準確性下降。
橫向研究
cross-sectional method,也叫橫斷研究,它是在同一時間內對不同年齡組被試的心理發展進行測查并加以比較的研究。例如,要了解10-16歲兒童記憶發展的特點,可以同時對10歲、12歲、14歲、16歲四個年齡組個體進行測試,比較研究。這種研究類型省時間,但比較粗糙、不夠系統、不能全面反映問題。
縱橫研究
也有人稱之為“動態”研究,它是將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靈活地結合起來的一種研究。
心理學研究方法是研究心理學問題所采用的各種具體途徑和手段,包括儀器和工具的利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檔案法等。
觀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學儀器,對社會生活中人們行為的各種資料的搜集過程。
從觀察的時間上劃分,可以分為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從觀察的內容上劃分,可以分為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前者是觀察被試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的心理表現,后者是重點觀察被試某一方面的心理表現;從觀察者身份上劃分,可以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前者是觀察者主動參與被試活動,以被試身份進行觀察,后者是觀察者不參與被試活動,以旁觀者身份進行觀察;從觀察的場所上劃分,可分為自然場所的現場觀察和人為場所的情境觀察。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動的自然性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不足之處是觀察者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帶有被動型。另外,觀察法得到的結果有時可能是一種表面現象,不能精確地確定心理活動產生和變化的原因。為了克服觀察法的弱點,就出現了有控制的觀察,即實驗法。
1.實驗室實驗
這是指在實驗室內利用一定的設施,控制一定的條件,并借助專門的實驗儀器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探索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方法。實驗室實驗法,便于嚴格控制各種因素,并通過專門儀器進行測試和記錄實驗數據,一般具有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過程和某些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
2.自然實驗法
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和控制一定的條件來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自然實驗法比較接近人的生活實際,易于實施,又兼有實驗法和觀察法的優點,所以這種方法被廣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大量課程。[1]
描述心理事實
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科學界定,以建立和發展心理學中有關心理現象的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概念體系。這涉及到大至對整個心理現象、小至對某一具體心理現象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確定。
揭示心理規律
科學的心理學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實,而應從現象的描述過渡到現象的說明,即揭示某些現象所遵循的規律。
一方面,研究各種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相互聯系,以及表現出的特性和作用等。另一方面是研究心理現象所賴以發生和表現的機制。它包括心理機制和生理機制兩個層面上的研究。前者研究心理現象所涉及到的心理結構組成成分間相互關系的變化;后者研究心理現象背后所涉及到的生理或生化成分的相互關系和變化。
指導實踐應用
指導人們在實踐中如何了解、預測、控制和調節人的心理。例如,可以根據智力、性格、氣質、興趣、態度等各種心理現象表現的情況,研制各種測試量表,藉以了解人們的心理發展水平和特點,為因材施教和人職匹配提供依據。
心理咨詢師是指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心理健康尚屬正常范圍的來訪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界限雖有交叉,但不能混淆。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固然都能夠就家庭、婚姻、職業、青少年教育等方面進行輔導,然而心理咨詢師的療程更短、也沒有處方權。[2]
客觀性
指在心理學研究中必須尊重客觀事實。一起心理的各種刺激時客觀的,心理的各種行為表現如語言,表情和身體的動作,變化等也是客觀的。我們在觀察和實驗設計、收集各種數據材料、分析整理記錄和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比學堅持客觀性原則,不能主觀臆測, 不能暗示,不能虛構。[3]
發展性
心理現象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我們必須遵循發展性的原則,不僅要看當前的心理活動特點,還要看到心理發展變化的方向,絕對不能把心理看成是固定不變的。即使是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因各種因素長期影響而發生變化。
人的心理是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發展的。心理學研究,不僅需要在實驗室中進行,而且需要在各種實踐中進行;既要理論研究,也要注重應用的研究。
系統性
要求在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研究時,必須考慮各種內、外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和制約作用,應該把某一心理現象放在多層次、多因素和多維度的系統中進行分析。
倫理性
對心理現象和過程的研究應當符合社會和生命倫理的要求。心理學是關于人的科學,因此,任何心理學研究都不得為了獲得研究資料,而對被試施加對其身心健康和以后發展有不利影響的處理,也不得在未經被試允許的情況下,把被試的任何檔案資料公布或供給其他人使用。
從心理現象的發生的主題上看,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從心理現象產生的器官上看,人腦固有的自然屬性是在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下變化和發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與社會的同一;從心理現象的內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觀現實是社會存在和自然現實的同一;從心理現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會的產物,也是自然的產物,“心理是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一科學命題本身就蘊含了自然和社會的同一。
前蘇聯科學分類學家凱達洛夫院士把心理學定位于他們所繪制的“科學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個頂角分別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后來,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凱達洛夫時科學三角形做了補充。他在自然科學和哲學之間(更接近于自然科學)加了一個數學,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加了一個技術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共同構成了人文科學,數學和哲學共同構成了思維科學。
因此,心理學是在思維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合點上形成的一門具有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從心理學在整個科學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和與它們的關系來看,心理學是一門具有提供分享和解決問題獨特視角的綜合性基礎學科,它與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著緊密不可分割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