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老子》,很容易遭到各類“非議”?為何?
如讀《哈姆雷特》一般,一千個人有一千個視角,一千個以上的詮釋方式。
《老子》這本經典亦然,我就見過某微信群內,從“友好”組群談《老子》,進而“群情激憤談《老子》”,繼而“唯老子所談《老子》”最為正確,最后因談《老子》而自稱“老子”。
或退群,或牽五掛六的,對某人“群而攻之”而后快。不得已“友好”組建《老子》群不歡而散。
對中國經典文化的喜好,讓我也對《老子》情有獨鐘,自然有一點心得體會,雖言不盡意,也想“管中窺豹”。
大體淺談一下對老子的些許思考,或不免因文而觸怒某些熱愛《老子》之人。
如若如此,也算一種交流吧,如我所述通讀《資治通鑒》二十余遍一般,總有一些人認為我在夸張。
實則是人類往往處于“自病不覺”的狀態下,以自己偏見之視角衡量世界。
如清朝人無法相信“鐵物”(指飛機)如何上天一般?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勿以自己做不到,而妄加揣摩。
一. 同為講“道”,孔子老子有什么不同?
自古以來,諸子百家尚未分之,在戰國期間偶有區分,如:兵家,法家,儒家,墨家,縱橫家等。
一直到西漢末年,王莽新政之時,由大才子劉歆先生將諸子,做了初步分類,算起來不論哪一家,其總源頭都可以歸于《易經》。
按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略大于孔子,二人同遭遇周朝末年之時,恰逢無道之天下。
均以自己之思考解釋天下所亂之因,并提出解決之道。從此點看起來,二人并無不同。
不同之處在于老子強調“法自然”“簡刑罰”,提倡“治大國如烹小鮮”治理國家,頗有點行之自然,不加以人為干涉的自由主義。
老子之“自然無為”為后世帶來積極的響應,尤其在天下大亂之時,撥亂反正的往往都是道家人物。
例如:
“漢初三杰”,張良和陳平都是道家哲學的踐行者。
再如:
協助后趙石勒建立政權的張賓,輔助苻堅平定北方的王猛,幫助朱元璋定下基本戰略的劉伯溫。
協助永樂大帝的“黑衣宰相”姚廣孝等等,甚至直言敢諫的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都是道家哲學的踐行高手。
論此,即可知老子哲學不僅為形而上的“玄學”,乃是可在亂中取勝,和平取穩的大智慧。
再看看孔子思想,如何影響后世?乃至今天?
孔子一看到世道之亂,綱?;煦纾谑恰氨M人事,聽天命”“周游列國”“克己復禮”入世救世。
雖處處碰壁,一直是保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獻身姿態。
如若上升到大歷史周期觀之,孔子于維系中華一統性,功不可沒。
如若讀者對歷史有一般性認知,即可知秦始皇的偉大,在于其創建了一套“皇帝”機制。
后代中華兒女,甚至包括“南蠻”“北狄”“東夷”“西戎”之類,均受“帝王機制”和儒家文化的雙重影響。
最典型的代表為北魏,這個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權存在了148年時間。
從拓跋氏不斷遷徙的路線圖,從早期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到山西大同,而后到達中原腹地河南省洛陽市。
從拓跋氏的姓氏改為元姓,其民族之變化,其爭霸中原之決心受“帝王制度”影響極深,又為中華儒家文化緩慢滲透之結果。
要完成此圖霸中原之目標,就要想辦法吞滅每個想要獨立小集團,小團隊,拼命擴張土地。
如此幾千年過去,乃到滿人建立清政權,進入“康乾盛世”之時,中華土地面積幾乎達到了世界之最。
表面看是少數民族不斷侵犯漢人建立政權體。
實則用大視角看一下,不難發現是儒家文化完成了一重重的大整合,不知不覺之間,少數民族和漢民族形成天下一統的局面。
背后之功勞一個是秦始皇的“帝王制度”,另一個是孔子開創的儒學體系。
以上簡略的回顧老子和孔子在中華歷史進程中,在政治,社會,人文等領域的影響。
從中可見孔子老子,不僅為原創思想的哲學家,更是“知行合一”的高人,孔子和老子是“道體”之一體兩面罷了。
今人如若學孔,或學老,個人淺見上,不應顧此失彼,有所偏頗為好。
本質上,二家從根兒上未有分家,后人逐漸“分科別類”后,讓孔老似乎不大相容,其實不必如此。
一. 老子算不算是個史學家,而后進入“哲學”上的思考?
很多人以為,老子是道家創始人,其實大誤,不過為后人借著老子之名,行自己之實罷了。
查閱歷史資料,不難發現老子在周朝做一個小官,守藏室史的職務,老子翻閱的書籍,自然比孔子要多一些,甚至更古老一些。
而后,孔子拜老子為師的史實,有人信之,有人疑之。
閱讀司馬遷《史記》后,大部分人覺得司馬遷作為“實事求是”的記錄者,不會“信口雌黃”。
疑惑的人,大概讀了《莊子》之書,覺得莊子講話“不靠譜”,談到孔子拜訪老子問學之事,不一定為真。
且莊子在整篇整篇文章里,不乏“挖苦”孔子的言論,更是降低了可信度。
實則,按照《史記》的說法,孔子的確求教過老子,老子也“狠狠的”教育了一番孔子。
孔子被教育后,自述不如老子,為人云老子為“龍”。如此云云。
其實,大部分學者已經考證,孔老二人有交際,并且老子對孔子有一定思想影響。
甚至有人覺得《莊子》作者莊周先生,也是反面發揮了儒家思想,不論如何?孔子和老子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不過一個從“陰狠”角度談“謀略”,一個從“陽光”視角講“治世”。
不管是“謀略”還是“治世”,其本質都是要解決人的問題,社會問題,形成不同的政治觀和政治思想。
老子有一個孔子不具備的優勢,即可以在周朝圖書室,大量翻閱古籍,對歷史有深刻洞察,今天閱讀《道德經》之時,其語言精煉,簡潔,抽象,耐“咀嚼”,為什么?
老子本人以歷史思維觀察,及對周朝衰敗深刻哲思,形成結論式性語言,看上去沒有什么邏輯體系,實則句句切中要害。
有人認為,《老子》一書,有后人刪減痕跡,尤其根據“老子出關”說法,以及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增加不同版本老子,讓很多讀者無所適從。
其實不必煩惱,所謂“文以載道”,如若體會文字帶來的深邃思想,既可如《金剛經》所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談到此,可以探析到老子知識結構,或是智慧醞釀形成之關鍵。即:周朝大量古文集,尤其是歷史文集對老子思想形成,起到巨大作用。
亦或者說老子在觀察當下社會時事,結合更古歷史文集,提煉出較抽象的思考,即《道德經》一書。
或者,有人不一定認可這個說法,我也是翻閱不少解讀《老子》各類書籍中,有這個結論。
此點上,我傾向蕭公權先生推論,即老子首先是個歷史學家,而后是歷史性哲學思考者。
二. 老子的致用原則為何?反者道之動?
本文論述,不包含文本思辨,為什么?一本經典閱讀,應該追問經典的“誕生”“發展”“影響”“后續”幾個層次關系。
以這樣方式讀《老子》,跳出文本限制,以“他山之石”,回歸“可以攻玉”的本質,或許是一個不錯讀書方法。
有人將《老子》一書歸結為形而上哲學思考,探索宇宙之本體。
其中,不少人受西方哲學思想之沖擊,尤其黑格爾,康德等人哲學思辨影響,將研習《老子》的方向推進到“唯思想”的“玄辯”上。
如我在文章開頭的“建群說老子”一樣,思辨不同,視角相異,反而增加了思辨的“火藥味兒”。
如此學習《老子》,無可無不可,本人更喜歡將中華經典,尤其像《老子》這樣的經典。
審視其誕生之背景,形成之里路,影響之范圍,舉一反三,回歸當下的生活,在實際工作上踐行《老子》,而非“玄談”。
我讀《資治通鑒》,寫一些《資治通鑒》的文章,亦是此類思考,不以書籍堆砌“象牙塔”,而后“尋門走出”不可得。
老子五千言,有沒有一個核心思想呢?答案是有的。
即“反者,道之動”。
我簡略展開論述一下。
例如:
我們熟悉的《莊子》繼承老子之“遺志”。發揮老子之思想,在《莊子-天下》篇中,莊子簡要論述老子的思想,大概說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垢”。
此段話內,足見莊子在《老子》之文做了較好的發揮,“雌雄”“白黑”“先后”等相對性,是莊子在《老子》之思想上,明確提出“物生相反”的辯證觀點。
再例如《孫子兵法》中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云云,也是反向辯證思維。
均為站在事物相反的視角,觀察之,應對各類發生的問題。
所以有人說,不知《老子》而談《孫子兵法》,累死也枉然,這是對的。
也就是《莊子》《老子》《孫子》可以互相印證,都在主導一個核心原則:反者,道之動。
還有哪些例證,可以證明老子這個核心原則呢?
我自己習讀《道德經》若干年了,自己比較受益的有幾個關鍵,大體如下:
1. 柔弱:
如讀者認真讀過《資治通鑒》后,自然可以發現一個普遍規律,在官場上拼命爭搶的人,最后都沒啥好結果,推而廣之。
在商場,職場上亦復如是,如若一個人“汲汲營營”,“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試想:
我們會和這類人打交道嗎?恐怕是“敬而遠之”了。
漢朝大謀士張良懂得“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劉邦分封之時,讓張良隨便選封地,其實這是一個大考題,如果你是張良,會怎么選擇?
有的人恐怕馬上站起來,選擇最肥的地方,如果那樣,劉邦會不會放過你呢?
看看“假齊王”韓信,再看看跟劉邦打天下的那些功臣們,甚至包括蕭何這類人物,都差點為劉邦所害。
我們參考一下張良的做法,張良首先亮出態度,告訴劉邦江山社稷是天意,自己也沒什么功勞,如若要封,就選擇一個小地方就好,選擇陳留。
歷史稱張良為留侯,果然把命留下來了。
我們知道,張良刺殺秦始皇以后,受業于黃石公,而黃石公恰好是道家人物,張良的策略是什么?說出來大家會很失望,那就是沒有策略。
如若勉強為之,不過是“柔弱勝剛強”罷了,其實一部二十四史,那些爭奪功勞名位的人,都在正面或者反面的驗證老子提到的法則。
2. 謙退
老子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又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又云“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等等,老子大多數語句在表達一個原則。
關鍵風口處學會“謙退”,謙退不是為了退下去,而是為完成更大的目標。
例如: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爭”。又云“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說白了,老子就是告訴我們:最大的無私,就是最大的自私。
現在丟掉的,最后都會回到你身上,《老子》這一思想在《物理學》層面亦可得到驗證。
3. 容量:
一個人沒有容量,勢必“專斷”“獨斷”“武斷”甚至“偏執”“固執”“狂傲”甚至“咆哮”。
如:
大海的水靜靜流動,淺薄的水流動靜最大,且“咆哮”前行,因其河床容量不足,如若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類似特質,基本可斷定其人容量不足。
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又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不尚賢,使民不爭”等語,在傳遞一個君主如何將容量修煉的足夠大。
甚至說:“報怨以德”,而孔子則是“以直報怨”,兩者有很大區別,老子包容性更大,踐行老子智慧者,不可不知。
4. 知止:
歷史上,唐朝的李林甫不知足,自然不知止,楊國忠亦然。
楊廣,韓擒虎,楊素,年羹堯等人亦然,仔細盤點一下他們的命運,沒有他好的下場。
還可以在職場上觀察,某些人暫時得到了,某日就失掉了。
某些人暫時沒有得到,往往以后得到更多。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老子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等語。
在講述懂得“知止”的重要性,這點可參考曾國藩如何做到的?
我想曾國藩后半生趨勢掌握,都是受益老莊思想。
5. 察微:
有一個規律,暫且稱之為“物極必反”規律,最簡單驗證辦法就是站在空曠地面,向空中拋一枚硬幣,硬幣到達拋物線最高點,一定會迎頭向下。
《老子》曰“圖難于其易,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又云“為之于未有”,又云“治之于未亂”等語。
都是提示我們做到“察微知著”,從最小萌芽階段,能預料事物未來走向,這是需要修煉的。
例如:
易經談“履霜,堅冰至”,實則都是不同語言,而解釋同一至理罷了。
今天,算是簡要敘述了《老子》點滴心得,日后如若有時間,或多或少再談談《老子》的文本。
洪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