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435篇原創文章
全文3546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上篇文章從俄烏兩軍作戰樣式的改變,對比孫子兵法的指揮循環系統和博伊德循環系統,不知為什么有的平臺將其下線,于是進行了修改,但主體內容只添加了情報信息收集分類和內容,其他只做微調。
以下正文:
看到一些自媒體號在分析俄烏沖突中演變“小單位作戰樣式”時,提到了美軍的博伊德循環指揮系統,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收集到的情報,輸入到OODA循環系統(Observation,觀察;Orientation,調整;Decision,決策;Action 行動)中,就會形成對現場高效的指揮。
與OODA循環系統相似,孫子兵法也有這樣的閉環循環系統,將信息情報輸入這個閉環系統后,也可以實現具體的部署和兵力展開。
本文用孫子兵法的思想對戰場指揮系統做些推理和猜想,供大家參考。
一、“知彼知己”的信息情報主線
在孫子兵法思想中,強調“知彼知己”與“知天知地”,“知彼己”是博弈雙方的情報信息,它是動態的信息,會操作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知天地”是空間與天候環境的信息,它相對穩定(天氣、氣象條件盡管變化多,但有部分規律可循)。
孫子兵法中的情報信息主要從兩個版塊去分類和梳理,一個版塊是“五事”要素,另一個版塊是部署與奇正動態的形勢信息。
1、“五事”要素信息
關于“五事”之道天地將法要素的具體內涵這里不再贅述,可參考《孫子兵法戰術體系》,或到以前的文章中找找,重點講“五事”信息怎么收集和怎么用。
一般來講,戰前(平時)的“五事”信息主要通過“用間”組織來完成,我解讀“用間篇”時,將“五間俱起”的信息模型定義為“五事模型”,這樣就可以與“始計篇”有機結合起來。
“五事”要素的信息,在戰前主要用途是分析戰斗力特點和優勢,以及戰斗力優勢發揮的條件,這是雙方力量博弈的關鍵,如果只是簡單的評估五個方面22個要素的優劣,對具體作戰指導意義不大。
戰時同樣需要把握敵方“五事”要素的變化與動態,以把握其戰場上戰斗力的變化,這是“避開敵方戰斗力優勢,充分發揮己方戰斗力優勢”的先決條件,現代戰爭中戰場上把握這些信息,可以通過各種科技、信息手段收集,孫子兵法中提供的方法只能通過“相敵之法”來完成。
2、部署與奇正動態之形勢信息
兵力部署是孫子兵法“軍形篇”的內容,奇正兵力展開是“兵勢篇”的內容,戰場上必須掌握的就是雙方的兵力部署與奇正動向,我們常見的戰場形勢圖,體現的就是部署、奇正、兵力移動情況。
一般而言,形勢圖的箭頭根部是靜態兵力部署的情況,箭頭指向是奇正運動的方向和具體指向,至于哪個箭頭是奇,哪個箭頭是正,只有決策者知道,身邊的人可能都不清楚,因為孫子兵法要求“智者不能謀,深間不能窺”;箭頭的箭身體現的是兵力移動方式,通過地圖查看箭身所覆蓋的交通線可判斷其行軍或輸送方式。
兵力部署與空間地形密切相關,雙方都要充分借助地形之勢,既要與敵方針對有利地形展開爭奪,也要基于敵方的兵力部署到位情況而調整己方的部署。
奇正相生是高效使用力量和放大力量的方法,掌握敵方奇正兵力行動角色和任務是“應形于無窮”的關鍵。
掌握“形勢”(部署與奇正動向)信息的方法是:虛實探測四法(作之、策之、形之、角之)結合“相敵三十二法”來實現。
在我的理解中,虛實探測四法側重于察敵部署中的虛實,相敵三十二法側重于通過細微之征判斷奇正之角色和任務。
現場指揮主要通過大量收集上述兩個類別的信息,并將信息輸入到“指揮循環系統”中,做出相應的判斷,并給出針對性的指令,據說俄烏沖突中,北約有兩千多人提供信息收集、分析處理。
二、孫子兵法現場指揮循環系統
我們常講,孫子十三篇是完成的操作程序與方法,它的實操系統也是一個閉環的循環系統,非常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用我們自己的系統和套路,或許比套用美軍的系統更能打勝仗。
常看本號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們認為,孫子兵法的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五篇是一個閉環實操循環系統,作戰(預算)、謀攻(目標管理)是內部約束系統,行軍、地形、九地、火攻是外部的空間和天候影響因素。
其閉環實操循環系統,我依據篇義調整了順序形成循環,供大家參考:
1、虛實識勢
虛實篇,是孫子兵法所有操作的導向、目標,指揮戰爭、戰役或戰斗都要判斷其防御體系的薄弱環節,或者進攻體系中的漏洞,我認為這是“虛”的重點。
也可以說,這是孫子兵法“識勢”的內容,識什么勢?識的就是敵方兵力部署與奇正展開動向的勢,發現其中的薄弱環節或漏洞。
2、兵力部署
發現了敵方防御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或進攻體系中的漏洞后,要做針對性的兵力部署,為展開行動搶占有利先機,這才是“先勝”的重點。
其“先機”的核心在于地形、勞逸、武器裝備發揮等一系列有利條件的搶占,孫子兵法側重于“地”這個抓手的利用,故它給出的方法是“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今天可能要對“地”的內涵進行放大。
3、奇正展開
奇正是高效使用力量的基本方法,美軍在現代戰爭中也頻繁使用“奇正相生”的方法,盡管目前看到的戰例還比較“生澀”,但說明其已經不再用“蠻力”進行火力覆蓋了,但奇正絕不是一線部隊與預備隊的區分。
正,是吸引的兵力,是顯現的兵力,分散注意力的兵力,佯攻、誘敵皆為正。
奇,是打擊的兵力,是隱藏的兵力,預伏在關鍵點的位置上,或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某個位置上,適當時機發起打擊行動。
4、戰場兵力移動
軍爭篇一般理解為爭機或爭先,這都沒錯,但從操作上講是戰場兵力移動方式的選擇,涉及補給方式的選擇和行軍方式的選擇,實際上,戰場兵力移動包含輸送和行軍兩種,輸送有水運輸送、空運輸送、鐵路輸送、汽運輸送等,孫子兵法中沒提輸送的問題,主要講了行軍方式的選擇,即強行軍、急行軍、常行軍的風險評估與組合運用。
其實,戰場兵力移動的關鍵在于,規定的時間將適合的兵力移動到指定的位置上,部署需要軍爭的兵力移動,奇正相生也需要兵力移動,因此,沒有將軍爭放到循環系統中,只將其作為部署與奇正展開的實施工具,放在二者的外圍。
5、現場調整
九變篇是奇正行動后的調整,基于雙方的部署和奇正動向而有針對性的調整我方的部署和奇正展開方向。
綜上,虛實識勢→兵力部署→奇正展開→現場調整,這是一個循環系統,是以形(部署)勢(奇正展開)為核心的閉環操作系統,因為虛實之機的識勢需要從部署與奇正動向中去判斷,雙方的操作也要基于對方的部署和奇正動向而有針對性的去調整。
三、OODA循環系統參考
關于博伊德系統,我沒有深入的研究,利用常見的資料做些整理,與孫子兵法的現場指揮循環系統“虛實→軍形→兵勢→九變”有許多相通之處,扼要整理如下,僅供參考。
“博伊德循環系統”指“OODA循環”,即:
Observation,觀察;
Orientation,判斷;
Decision,決策;
Action,行動。
這個OODA循環系統是由美國空軍傳奇軍官約翰·博伊德創立的一套理論,后來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理論。
這個理論最初主要基于空戰中飛行員戰斗流程的描述:當時的空戰,主要依靠雙方飛行員對既定空域進行觀察(Observation),然后去發現目標,發現目標后再去判斷其位置、高度等情況,對其做基本判斷(Orientation),爾后依據判斷做出決策(Decision),明確攻擊方案,最后通過操縱戰機完成行動(Action);行動之后,再觀察具體情況,形成判斷,再做決策,完成行動,進入新的循環。
這個理論形成后,應用在指揮系統應該也做了不少改良,據說現在北約的指揮系統都是將各種技術手段收集到的信息輸入這個系統,得出結論,最終將指令發送到一線部隊的終端上。
當然,翻譯的也不完全相同,OODA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Observation 觀察、Orientation 調整、Decision 決策、Action 行動”中,將“Orientation”譯為“調整”而非“判斷”。
從流程上看,“Orientation”的“調整”不如“Orientation”的“判斷”更流暢,讓人很費解,只能進入循環以后才順暢,即行動以后,通過觀察行動的效果,然后進行調整,再做決策、明確方案,而后行動,如此循環下去。
在雙方博弈中,關鍵的動作就是要中斷這個循環,使其在某個環節斷掉,尤其在“觀察”的環節斷掉,才能改變戰場態勢。
(全文完)
《孫子兵法》實戰操盤好書,有方法、有工具
《孫子兵法戰術體系》
1、它以“形勢原理”貫穿前九篇和戰術體系部分(亦是操作體系)。“形勢原理”是《孫子兵法》的操作核心,為我們提供了兵力部署的功能、結構設計方法和工具,也為我們提供了奇正兵力展開造勢的方向。
☆可以運用“形勢原理”判斷戰局中的資源(兵力)所在位置、配置和狀態,以及資源(兵力)的奇正角色(任務)和走向。
2、以戰術為邏輯起點理解《孫子兵法》,更容易用于自己的工作中,也更容易讓《孫子兵法》思想落地,更容易掌握《孫子兵法》的操盤體系和手感,因為戰爭是放大了的戰術,戰術是戰爭中的細胞。
☆可以掌握項目操盤的程序、方法和工具,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培養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