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受其累,人不配財,必有所失。錢的運行之道是什么? 什么情況下錢追人呢? 首先的基礎條件是相配,當你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首先你得配得上他! 錢不是向外求,而是要從內修。求財不得,是德行不夠。有德才有財。德夠了,財來了就是福,德行厚重才能承載身上的財富;德不夠,財來了就是禍(德不配財招災禍)。 德不配位,即使有再多的金錢也守不住。 為什么守不住? 因為沒有德的基礎和駕馭金錢的能力,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很多,比如彩票中大獎、拆遷一夜暴富的很多后來又窮困潦倒,究其原因就是德行及駕馭金錢的能力匹配不上所擁有的金錢。 通俗說法就是:“他還不值那個錢”,價值還不夠,不配(擁有)。 金錢的反噬力非常大,一個沒有較高德行、智慧、能力的人很難扛得住這種反噬力。厚德載物,一個人擁有多大的德行,才能擔得起多大的財富,才配擁有多大的財富。 正如《了凡四訓》言:“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萬物有靈,錢也一樣,到來都有因緣。你的福德有多厚,你才能承載多大的財富。 有了“門當戶對”的基礎,錢就會主動追你嗎? 并不是,這只是基礎條件之一。古代的銅錢外面是圓形,里面是方形,代表著天圓地方。外圓內方的銅錢其實暗喻著錢財之道。 錢外面是圓的,代表“天”,《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指要努力。錢里面是方的,代表“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厚方能載物。 所以,外圓內方的銅錢暗喻“既要有努力,又要有厚德”才能得到它。努力提高自己的價值,給別人和社會帶來價值的同時也會帶來金錢。 金錢如同流水,順其道,有取,有放,才會和金錢的靈性和諧相處。 所以,在努力和厚德的基礎上,還要“有取,有放”。 何為“有取,有放”? “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一種氣度,這叫越舍越能得,為什么? 有舍的肚量,有這么大的肚量,有盛放的地方了,錢才會有不斷流入的地方,如果沒地方盛放,錢怎么流入呢。 所以,佛家講:財富來源于福報,而福報來源于利益眾生。布施是六度之首,是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錢的背后是人心,人心的背后是德行。德在于積累,善在于行動。越富有越應該懂得用財富去施以援手,幫助他人,為自己積攢福德。 獲得金錢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行,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心性、能力和價值的過程,最后獲得圓滿,自然錢也就追隨而來了。 # 修行修心 # 禪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