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本質是洞察和理解。
為了更加形象地解釋它,我們從人的成長過程來分析。
如上圖所示:
人生來是無知的,剛出生那會肯定啥都不知道,后來呢,在家庭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形成了經驗,逐漸的我們獲得了一些信息,信息是孤立的刺激,零散的事物,比如小孩子的五官就能看到、聽到、聞到一些東西,這些就是外界的刺激。
信息足夠多之后,和我們的生理條件建立聯系,信息之間有關聯,概念與概念之間有關系,慢慢形成了知識,比如用調羹吃飯,這個是爸爸,這個是媽媽,這些都是知識。我們現在看來是非常簡單,但實際上這個學習的過程還是需要一段時間。
再往后呢,隨著我們人生經歷和閱歷的增加,我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事,對于這些知識進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就形成了我們的認知。
我們吸取經驗教訓,把這些東西化為己用,并且為我所用,能夠靈活掌握,成竹于胸,這時候就慢慢變為智慧了。
我們在這整個過程中所接觸的人和事,看過的書,聽過的話,想過的問題,做過的事,所有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最終決定了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所以,為什么我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經驗的產物呢,要改變自己就要接觸不同的事情,結識不同的人群,輸入不同的觀點和信息。
注意區分幾個概念,見下圖:
第一個“信息”又叫“惰性信息”,一般是零散的、具體的,比如π=3.14159及你的名字等;
第二個“概念”,考慮的是抽象的,不是真的某一個事物,而是事物之間共同的要素或屬性,譬如“人”、“勝任素質模型”等;
第三個是“原理規則”,涉及不同概念之間的關系,譬如商品的價格和銷售量之間的關系等;
第四個是“問題解決策略”,需要綜合運用信息、概念、原理等來針對某個較復雜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比如構建基于勝任力的招聘方案,設計科學合理薪酬體系等;
來,我們看看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在這些方面有什么樣的特點。
信息:擁有高質量的信息,而不是只有娛樂八卦消息;
概念:能夠清晰地對概念進行準確界定,這樣才能擁有良好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原理: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
問題解決策略:擁有能夠指導我們工作與生活的系統化的問題解決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還要轉化為認知,并且經過實踐靈活運用,最終形成智慧。
知識和認知是不一樣的。知識是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你見或者不見,它都在那里靜靜地看著你,是吧。認知呢,是我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知識只有轉化為認知,才能產生作用。
當我們對于事物的原理和規律有系統認知,并且運用認知指導我們的實踐,而后逐漸提煉出智慧。
綜上:
智慧的本質就是基于實踐基礎上的認知與理解;
智慧需要以知識的輸入為基礎;
智慧需要不斷地思考反省和提煉;
智慧需要踐行和時間。
或許,“智慧”的構成詞根就很好地說明了吧,“知”(知識)、“日”(時間和實踐)、“心”(思考和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