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哲學三個答案:1,人生毫無意義。2,天道歸于知行合一。3,人類的意義是為了創造出終極人工智能。
沒有說為什么是這三個答案,又是怎么來的,所以這篇文章就專門說一說第一個答案。剩下的兩個就看我什么時候有興趣就寫出來吧。
1,人生毫無意義。
叔本華名言,:人生就是一團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欲望得到滿足就會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搖擺。
所以得出結論人生毫無意義。
作為叔本華的忠實粉絲尼采,認為人生毫無意義,所以痛不欲生,甚至最后抑郁自殺。但是叔本華本人卻是該吃吃,該喝喝,該找愛人找愛人,活的卻是有聲有色。
兩位大哲學家擁有著一樣的認識,人生的選擇卻是截然不同,這又是為什么呢?
尼采在人生和哲學上高度統一,認為沒有意義所以很痛苦,導致了他的郁郁而終。叔本華就把哲學和生活分開,既然人生反正沒有意義,那我為什么不生活的更好更開心一點兒呢?
當代哲學家周國平也是和叔本華一樣,或者我們東方大多數哲學家都是這種態度,我也是完全站在叔本華這邊:生活是生活,哲學是哲學。
由此,既然要生活的開心,那就可以得出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就是兩件事:1,和喜歡的人在一起。2,做喜歡的事。
只不過這兩件事都很難很難,找到喜歡的人很難,找到喜歡的事更難。
既然人生是一團欲望,那欲望到底有哪一些呢?
很幸運,馬斯洛給出了答案。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
人生就是一團欲望,現在這團欲望是如此的清晰。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基本上可以看出每個人的欲望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追求生存,追求安全和親情。有的人對上層的需求程度遠遠超越了下層的需求。
這五層需求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只是越底層的需求市場就越大。也有為了追求上層而放棄下層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寧愿餓死也要獲得尊重。
欲望貫穿每個人的人生,所以也可以用這個模型研究市場規律。滿足需求的范圍越大市場則越大。
想一下,游戲到底滿足的是什么需求?小小的游戲同時滿足了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實現這三種上層次需求。
游戲里面可以社交這簡單,可是游戲也可以小范圍獲得尊重與自我實現這就有很多人不清楚了。比如我帶贏隊友贏得勝利獲得隊友的尊重,我是王者段位所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可以即使享受的上層欲望對人類來說簡直太爽了。
在現實社會中,想要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難度實在太大太大了,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還是延時享受,非常痛苦,而且還不一定成功。當領導官員獲得尊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嗎?至于自我實現就是得諾貝爾獎之類的才算吧,或者帶領公司進入世界500強。
一個游戲同時滿足上層三個需求,所以市場需求特別大。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的人學習東西是三分鐘熱度,有的人明明很成功了卻還是很刻苦努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需求的強烈程度不同。
很顯然,當你要餓死吃不飽飯的時候,你就必須付出勞動獲得食物,不管這個勞動多苦多累你都能忍受。但是當你已經獲得了溫飽的時候,對于上層次的需求并沒有這么強烈,甚至可以通過游戲小范圍獲得,所以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動力。
有的人明明已經成功了,卻還在每天的讀書學習,刻苦訓練。那是因為這個人追求現實中的上層次需求。追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非常強烈,也就有這個動力去學習努力。
既然人生是一團欲望,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搖擺。那有沒有辦法擺脫這種境況呢?答案是當然有的,你只要斬斷欲望,就能成功。佛教的看破紅塵就是如此,得道高僧自己種一方土地,自己挑水吃,面對死亡毫不畏懼,因為他看破紅塵,沒有任何需求,自然無所畏懼。至此佛教的最高境界和叔本華的欲望理論得到了很好的統一。
當然,一般人是達不到這種程度的,不妨我們也能從中悟出,斬斷不切實際的欲望就可以活的很開心快樂。條件達不到你卻整天想著豪宅游艇,海天盛筵,你不痛苦誰痛苦呢??不切實際的欲望就是佛家說的虛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