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在預習、課堂教學、復習、評價檢測這一系列的復雜的教學活動環節中,教師們歷來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環節,而忽視預習、復習和評價檢測這些環節,尤其是預習,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這個環節重視不夠, 認為可有可無,平時布置預習任務也流于形式,過于籠統,或者只限于一些簡單的抄寫作業,時間一長,教師的態度又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也會逐漸覺得預習是一塊可有可無的雞肋,簡單應付了事。甚至有少數老師極端地認為預習根本就不需要,認為讓學生事先預習讀課文不僅使學生上課時對課文缺少了新鮮感而且浪費了學生大量課余的時間。而事實上預習是學習活動中極為關鍵的環節,精彩的教學活動應從預習時開始!
一、預習——教學活動的重要前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新舊知識經驗的雙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
提倡學生在課前開展預習正是順應了學生的這一認知發展規律,老師上課之前,學生自己先預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學生運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這樣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沖突,相互作用來主動實現意義建構,從而使得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更加高效、更加深入。因此,預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前奏,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預習活動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第一:預習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葉圣陶先生曾對預習做過這樣精辟的論述,他說:“預習的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應取什么方法,認定哪一些著眼點,教師自當測知他們所不及,給他們指點,只是實際下手得讓他們自己動天君。因為他們將來讀書必須自己動天君。”由此可見,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象、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更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的自學活動。因此可以說,預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已獲得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指導下,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要“運用自己的心力,去嘗試了解”新的學習對象。比如,要通讀或瀏覽課文,就得默讀或速讀,遇上生詞難字,就要親自動手去翻翻字詞典;對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嘗試著去查閱有關書籍獲取新知;對難解之處就要圈圈點點以存疑質疑;對體現段意和全文主旨的關鍵句、中心句則需標明畫出,對經過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處則要做些批注或摘錄;要縱觀全文,就要學著概括段意,編寫提綱。可見,這一學生自我求知的過程,就是良好讀書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自學能力培養的過程。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預習”這一環節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第二:預習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一篇課文,尤其是高年級的課文,長長的篇幅使得通讀一遍都要花上好幾分鐘,如果不預習,完全依賴在課堂上再來解決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解決生字詞等,那會浪費大量的寶貴時間,課堂效率可想而知,反之如果重視了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很多教學內容就可以放在了課前,在預習中解決,課堂上花少量時間檢查一下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就可以抓住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學生通過預習已掌握的教學時一帶而過,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課文學習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益。學生通過預習,初步進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學懂,什么地方還不會,心中有數,會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難于理解的知識上,從而使他們聽課的指向性更加明確。這樣,在學習中對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聽得更專心。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上課創造了有利的心理狀態,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變被動為主動,預習中獨自弄懂的內容,經過了積極思考,就難于遺忘。預習中沒有弄清的問題,經過了一番思考,聽課時豁然貫通,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印象經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聽課的質量。
第三:預習把課堂探究引向深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而探究學習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了課前的預習,學生課堂上的思考會更深入,會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內容,讓探究學習更深入、更有效。例如教學《三借芭蕉扇》一課時,因為課前讓學生預習了課文,了解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過程。在課堂交流中,學生就對是“三借”提出了疑問,認為按書上的描寫,應該是四借,第一次沒借到;第二次變作小蟲子鉆進鐵扇公主肚中;逼著她把扇子拿出來;第四次變成牛魔王騙取了芭蕉扇;第四次是帶領眾神去硬奪了芭蕉扇。另外還有同學對課題中的“借”提出了質疑,第一次才是真正地光明正大的去借,而第二、三次是用計謀騙來的,第四次分明就是搶來的,怎么能用“借”呢?這樣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哪來課堂上精彩的辯論?哪能明白作者用“借”的獨具匠心?哪能引發學生爭先閱讀原著的熱情?
二、方法指導——預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所在。
既然預習如此重要,那怎樣指導學生預習呢?
我認為可以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根據學習語文的特點,循序漸進地指導,逐步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具體來說:
低年段:教師完全可以先嘗試挪出部分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重視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預習方法一般讓學生先把課文讀讀通、讀讀熟練,把生字讀讀準。低年級識字教學是重點,要指導學生在預習時有意識地把要學的字和以前學過的字進行比較,找找它的好朋友(與哪些字相似),爭取自己想辦法把它記住,這樣學生會感到原來漢字這么有趣,這樣就會比較專心地預習。而在預習課文時,則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文。
如《小動物過冬》一類的童話類文章,則向學生提出注意故事的情節,故事中都有誰?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帶著問題讀,在閱讀中就明確了預習的目標。對課文的好詞好句或各種問題,鼓勵學生用筆畫下來,或用不同的記號標出來。讓學生逐步養成讀、畫、寫的習慣。
低年段要特別重視學生預習的興趣培養,要讓學生喜歡預習,只有有了興趣才能為學生持續預習和提高自學能力提供內因條件。教低年級的老師常常會有這樣的經歷,有的孩子看到老師教新課,會興奮地告訴老師,這課我會讀了,這個生字認識了。(他自己預先去讀了)到了課上,見別的小朋友不會自己會,他就特別起勁。老師表揚了就更開心,以后課前預習就更主動了。其他小朋友一看,也都會效仿他。這種預習的熱情低年段的老師要特別注意呵護,久而久之就能培養他們預習的習慣和能力。低年段適當做一些預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自信心,也可提高學習的效率。(低年級課文生字往往較多,學生讀書能力不強,有時單靠課上的時間來讀是不夠的。)
中年段:中年段要結合學生學習的特點、中年段“段”的教學重點以及向高年級語文學習過渡的需要,在低年段預習要求的基礎上做一些調整,在讀通讀正確課文的基礎上,能預習生字詞,借助工具書掌握生字的音形義,能有選擇地摘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嘗試畫出重點段落的中心句,能提出自己的學習疑問等。
如:《恐龍》一課的預習,我是這樣布置學生去預習的:一、把課文讀熟讀正確,標好小節。二、畫出生字詞,自學生字詞,掌握音形,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三、想想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嘗試口頭概括。四、摘抄文中描寫恐龍的好詞佳句(多少自愿)。五、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
高年段:我認為預習的要求應在中年段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提高,除了要求學生課前把課文讀熟,把生字詞解決(學生已經有這個能力了),能提出一些不懂的問題,另外在文章的主要內容上、布局謀篇上,寫作順序上作一些思考,一般課后的思考題會有這方面的滲透,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的重難點。預習中要讓學生關注這些思考題,讀后想一想,口頭做一做,另外高年級的學生應嘗試在書上空白處有針對性地寫寫自己的讀書心得,可以是針對某個詞、某句話、某段文字,或全文的感受,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從而逐步提高自己對語言文字的評價能力和鑒賞能力,這在新課標中對高年段的學生有相關要求。
如:《碧螺春》的預習作業可以這樣設計:一:把課文讀熟讀正確,標好小節。二、畫出生字詞,自學生字詞,掌握音形,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三、思考課后習題: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碧螺春的?文中還有哪些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四、文中哪些地方最讓你心動,簡要點評。五、收集有關碧螺春的資料。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為了方便教師指導學生預習,便于學生記憶,本人還就學語文預習的大致要求編了幾句順口溜,供大家參考:
學語文 得預習 方法好 分步行
第一步 讀課文 標小節 內容明
第二步 畫字詞 讀準音 記住形
第三步 勤思考 多質疑 會點評
第四步 查資料 廣積累 頭腦靈
兒歌中,第一、第二步側重于指導低年段學生預習,第三、第四步難度加大,可逐步向中、高年段學生提高預習要求。
三、反思——預習走向科學合理的根本保證。
如何布置預習真的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在預習指導中,作為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即時調整自己的指導策略,使預習更趨于科學化。以下問題在指導學生預習中要引起我們注意:
1、注意培養和保護學生預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預習,我們在乎的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的掌握,格式化的預習要求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我們是否可以在預習的方式和預習內容上動些腦筋,讓學生多點自主選擇預習的權利,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2、注意預習作業設計的科學與合理性。預習要求不能太高,過高的預習要求讓學生望而生畏,興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好生學習困難生預習要求最好是有所區別,比如說,有四項預習要求,那好生可要求全做,而困難生則量力而行,做最基礎的前兩項,多做給予表揚,這樣降低難度,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到預習中來,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要求也不能過多,不要過多過細的預習要求不斷會浪費學生的大量課余時間,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增加沉重的學習負擔。在預習中我們要多鼓勵,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自主發現大大表揚,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
3、注意預習效果的檢查與評比。
教師要對預習效果進行有效地檢查、評價,當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體會,光口頭布置的作業,而不實施檢查,這樣的作業等于沒布置,學生們十有八九都不會自覺完成。因此,課外完成的預習作業,教師進行有效地檢查、評價則必不可少。課前預習可分為書面預習和口頭預習兩種類型。書面預習作業,教師一定要收上來查看,但不需做細致批改,可蓋朵小紅花或寫個“好”字。到了高年級,可讓學生互查。口頭預習作業,如讀書,一靠家長監督簽字,二是課堂教學中檢查、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進行認真地考評,交流預習成果,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分享成果、表現自我、展示個性、體驗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悅的舞臺,讓學生的辛勤勞動得以展現。
總之,如何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根據教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預習,有層次性地設計預習作業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何能讓學生的預習輕負擔,高質量;能讓學生處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預習,真心喜歡預習,踏踏實實預習而不是應付,從而真正達到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里面很有文章可作,我們應該不斷探究,力爭使課前預習這種學習方法達到最優化,讓精彩的教學活動從預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