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農神廟
雅典衛城(akropoli),是希臘最杰出的古建筑群,阿克羅波利斯建造的神廟,是綜合行的公共建筑,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雅典衛城面積約有4平方千米,位于雅典市中心的衛城山丘上,始建于公元前580年。衛城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廟和其他宗教建筑。雅典衛城,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也稱為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希臘語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處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
衛城簡介
雅典衛城,是
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也稱為
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希臘語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處的城市”或“高丘上的
城邦”,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雅典衛城遺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此數據據中文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2004年8月號,另一資料為156米)的石灰巖山岡上,是祭祀雅典守護神
雅典娜的神圣地,建筑群建設的總負責人是雕刻家
菲迪亞斯。
衛城,原意是奴隸主統治者的圣地,古代在此建有
神廟,同時又是城市防衛要塞。公元前5世紀,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時期,雅典衛城遂成為國家的宗教活動中心,自希臘聯合各城邦戰勝波斯入侵后,更被視為國家的象征。每逢宗教節日或國家慶典,公民列隊上山進行祭神活動。
在希臘古代遺址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均建造于雅典黃金時期的雅典衛城。作為古希臘建筑的的代表作,雅典衛城達到了古希臘圣地建筑群、廟宇、
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這些古建筑無可非議的堪稱人類遺產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來的大量的珍貴遺跡,集中展示了希臘的古代文明。 1987年根據
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編號為545-003,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為:“文明、神話、宗教在希臘興盛了一千多年。阿克羅波利斯包含四個古
希臘藝術最大的杰作——
巴特農神廟、通廊、厄瑞克修姆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被認為是世界傳統觀念的象征。”
建設背景
公元前5世紀,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邦里,從平民中產生了工商奴隸主。他們代表著當時先進的生產方式。他們聯合了以小農和小手工業者為主體的平民群眾,進一步戰勝了經營農業的貴族奴隸主,建立了城邦范圍內的自由民民主制度。這時候奴隸制并沒有普及到生產的多數領域,小自耕農經濟與獨立手工業是古典社會全盛時期的經濟基礎。小農和小手工業者在這些城邦里獲得更加多的政治權利。
自由民民主制度促進了經濟的大繁榮與平民文化中健康、積極因素的進一步發展。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希臘人以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在一場生死攸關的艱險戰爭中(公元前500~前449年),打敗了實行專制制度的
波斯的侵略,進入了古典主義時期。民主政治、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光輝的高峰。希臘建筑也在這時結出了最完美的果實。作為全希臘的盟主,雅典城邦在古雅典全盛期領土面積約1600k㎡,有25萬人。而同時期的科林斯有9萬人,阿各斯(Argos)約45000人,有些城邦只有5000人或更少,雅典在戰后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城市類型豐富了許多,建造了元老院、議事廳、劇場、俱樂部、畫廊、旅館、商場、作坊、船埠、體育場等公共建筑物。而建設的重點是衛城。
建設目的
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第一,贊美雅典,紀念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第二,把衛城建設成為全希臘的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來,以繁榮雅典;第三,給各行各業的自由民工匠以就業的機會,建設中限定使用奴隸的數量不得超過工人總數的25%;第四,感謝守護神雅典娜保佑雅典在堅苦卓絕的反波斯入侵戰爭中贏得的輝煌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自由工匠的積極性很高。古羅馬的歷史學家普魯塔克(Pluttarch,約46~120年)寫到衛城建設時說:“大廈巍然聳立,宏偉卓越,輪廓秀麗,無與倫比,因為匠師各盡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競賽,不甘落后。
衛城布局
衛城坐落在雅典城中央一個不大的孤立的山岡上,山岡面積約為4平方千米,山頂石灰石裸露,大致平坦,高于四周平地70~80m。東西長約280m,南北最寬處130m。
古代希臘城市具有戰時市民避難之處的功能,是由堅固的防護墻壁拱衛著的山岡城市。堅固的城墻筑在四周。自然的山體使人們只能從西側登上衛城。高地東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懸崖絕壁,地形十分險峻。 公元前1500年,這里是王宮所在地,從公元前800年開始,人們在這里興建神廟等祭祀用的建筑物,使之成為雅典宗教活動的中心,并且逐漸于高地下形成城市。
雅典作為最民主的城邦國家,衛城發展了民間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潑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順應地勢。為了同時照顧山上山下的觀賞,主要建筑物貼近西、北、南三個邊沿。供奉雅典娜的大廟帕提農(Parthenon)從前在山頂中央,重建時移到南邊,人工墊高它的地坪。
波斯人曾在
希波戰爭中破壞了雅典衛城。人們在公元前5世紀后期希波戰爭結束之后,修筑了一條“長墻”,長65千米,連結雅典與比雷埃夫斯港。此外,衛城內的神廟也進行了重建。公元前4世紀以后,雅典人在山下建起了一整套建筑物,體現了雅典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如競技場、會堂、擴建的狄奧尼索斯露天劇場、大柱廊等。17世紀阿克羅波利斯遭受破壞,變成一片廢墟。1833年希臘建立王國后,逐漸進行修復。
整體印象
在人類歷史上,希臘是一段飄動的神話,這里曾是整個世界思考的中心:西方哲學、民主政治、奧林匹克、
《伊利亞特》、《荷馬史詩》每一個名詞都牽動著人類的靈魂深處。雅典的衛城,
希臘的眼睛,塵世間每一個旅行者精神與理想的棲息地。穿過布拉卡區(Plaka)的大片希臘特色民房,就到了著名的阿克羅波利斯山。它背向山下的平民住宅 ,向海的一面峭壁陡立。深吸一口氣,衛城就在面前,觸手可及。拾階而上的 腳步自然變得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做了惡客,驚擾了沉睡千年的眾神。很難描述第一眼看到衛城的復雜心情,昔日的壯觀華美,如今只余斷壁殘垣。巴特農神殿廟頂屋蓋無存,內里空空如也,女神像流落異邦,地面到處坑坑洼洼,墻根躺著坍塌的墻石殘柱。亂石嶙峋間惟有那幾根大理石柱依然擎天而立,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卻也盡是往日煙塵了。 奇怪的是,眼前的種種殘損破舊卻絲毫不帶凄涼之意,反倒讓人無端生出些許眷戀。坐在神殿的石柱下,日光從迤邐的云朵中照射下來,微風吹過廊柱,彷佛歡快的手指撥動著豎琴琴弦,懸崖下浩瀚的愛琴海一片澄藍,波光粼粼,衛城籠著幾分神秘安詳之美,讓人不由得閉上眼睛,與之開展一番心靈的對話。整個衛城最吸引人也最震撼人的正是這一份歷經苦難戰亂洗禮卻留存下來的最平靜的精神。那一根根屹立千年的石柱,摸去粗糙堅硬,叩之鏘然有聲,無言無語,卻自有靈魂在內里跳舞。這一種看淡世事的風骨也熏染著衛城的子民們。每天伴著世界上最豐厚的
遺產而居,雅典人卻不露半點驕橫之態,活得淡定閑散、從容不迫。大街小巷到處可以聽到悠揚的琴聲和深情的吟唱,海邊悠然伸著一排排釣魚竿,沒有收獲固然毫不在意,有魚兒上鉤也只是淡淡一笑,活脫脫應了那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和所有現代的城市一樣,雅典也面臨著傳統與發展之間的碰撞,雅典人的選擇是果斷明了的,他們從不會容忍現代化的腳步掩住古文明的風彩。為了把二百棵
橄欖樹林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雅典人可以改變城市建設的計劃。你不得不佩服,這就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后代,任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們自有理想國,踏海放歌,悠然在愛琴海的水天相接中經營著自由的心靈、睿智的精神和豐富的
文化。
夜深時,喧鬧的城市安靜下來,雅典已然入睡。遙望衛城,一根根白色大理石的廊柱在燈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火焰般明亮的光芒,在漫天繁星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典雅圣潔,有如一位女神手擎
火炬默默地守護著她的子民,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
主要建筑
雅典衛城是希臘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綜合性的公共建筑,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現存的主要建筑有衛城山門、
雅典娜女神廟、
帕提農神廟(雅典娜神廟)、
伊瑞克提翁神廟(伊瑞克先神廟)、勝利神廟等,另有一座現代建筑衛城博物館。
〖衛城山門(Propylea,Athens)〗
雅典衛城的山門譯名為普羅彼拉伊阿,建于公元前437~432年,建筑師穆尼西克里(Mnesicles),位于衛城西端陡坡上,是衛城的入口,為了因地制宜,做成不對稱形式。正面高18米,側面高13米。主體建筑為多立克柱式,當中一跨特別大,凈寬3.85米,突出了大門。屋頂由于地面傾斜分兩段處理,以使前后兩個立面造型一致。內部采用
愛奧尼柱式,裝飾華麗。外觀簡潔樸素、莊重。北翼是展覽室,南翼是敞廊。兩翼體量較小,使山門更加壯觀。從山門口就可以看到雅典衛城的中心-雅典娜女神銅像。另外,山門左側的畫廊內收藏著許多精美的繪畫。
〖帕提農神廟(Parthenon)〗
帕提農神廟(又稱雅典娜神廟)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筑,坐落山上的最高處,在雅典的任何一處都可望見,始建于公元前447年,前438年完工并完成圣堂中的雅典娜像,前431年完成山花雕刻,主要設計人是伊克底努(Iktinus),卡里克里特(Callicrates)也參加了設計,雕刻則由菲迪亞斯和他的弟子創作。其形制是希臘神廟中最典型的,即長方形平面的列柱圍廊式。它是古希臘
建筑藝術的紀念碑,代表了古希臘建筑藝術的最高成就,被稱為“神廟中的神廟”。
顧名思義,雅典娜神廟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廟,“雅典”之名即源于此。相傳希臘古時候,智慧女神雅典娜與海神為爭奪雅典的保護神地位,相持不下。后來,主神宙斯決定:誰能給人類一件有用的東西,城就歸誰。海神波賽東賜給人類一匹象征戰爭的壯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獻給人類一顆枝葉繁茂、果實累累、象征和平的油橄欖樹。人們渴望和平,不要戰爭,結果這座城歸了女神雅典娜。從此,她成了雅典的保護神,雅典因之得名。后來人們就把雅典視為“酷愛和平之城”。
帕提農神廟呈長方形,除屋頂用木外,全部用晶瑩潔白的大理石砌成,還用了大量鍍金飾件。建筑在一個三級臺基上,神廟基座長69.54米、寬30.89米(另一資料:長約69.49米,寬約30.78米),其建筑材料為石灰巖,外部由46根高10.43米、底徑1.905米的大理石柱環繞,巨大的圓柱在東、西各設置8根,南北各有17根。兩坡頂,東西兩端形成三角形山花,這種格式被認為是古典建筑風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圍的
多立克柱式被譽為此種柱式的典范。神廟里安放著雕刻家菲迪亞斯的作品—
雅典娜神像。神廟全部是用雕刻和浮雕裝飾起來的。從雅典各個方向都可以看到位于衛城頂端的神廟。該廟尺度合宜,飽滿挺拔,風格開朗,各部分比例勻稱,雕刻精致,并應用了視差校正手法以加強效果,即每根巨柱均向內微斜,被認為現存建筑最具均衡美感的偉大建筑。
有資料稱“帕提農神廟是紀念希波戰爭勝利、祭祀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的場所。”但希臘國家旅游局也稱“最近考古學家的發現完全推翻了這個說法”。
帕提農神廟是舉世聞名的古代七大奇觀之一,也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跡之一,有“希臘國寶”之譽,已有約4,000年歷史。神廟的內部分成兩個大廳,正廳又叫東廳,內有雙層疊柱式的三面回廊,加強了置放神像的空間的中央軸線感。廳內原本供奉著菲迪亞斯雕刻的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神像,神像據說高12米,由黃金、象牙制成,眼睛的瞳孔也寶石鑲成,在昏暗的廟中金光閃爍。古代末期,此雕像被羅馬皇帝帶往君士坦丁堡,從此下落不明。后面是國庫和檔案館,內有四根愛奧尼式柱子。幾經戰火的破壞和兩千多年風雨的侵蝕,現在的神廟遺址大多已是斷墻殘垣了,神廟中雅典娜的巨大金像也早已不知所蹤。這一藝術珍品只剩下西邊保留著的一些石柱和其他建筑了。
帕提農神廟相傳是諸神從奧林匹斯山游曳到雅典的聚會地。帕提農神廟位于雅典衛城的上首右側。人們從入口處看不見它的正面,只能在一旁的角落發現它。在這長70米,寬30米的空間里,46根環列圓柱構成的柱廊直挺向天,昭示著希臘文明的蓬勃向上永不凋謝。它是如此的殘缺又異常的華麗,那多立克式的圓柱,大理石的凹槽質感仍然冰涼高貴,那列柱逐漸細小,到達頂端時無任何裝飾的弧形柱更顯得優美均衡,歲月雖然令許多石柱倒塌,但那簡約莊嚴的美卻依然鮮活。
帕提農神廟的雕刻裝飾是由著名的建筑師和雕刻家菲迪亞斯承擔的。從神廟西山墻中央的人像到最引人注目的
排檔間飾上都可以領略大師的偉大。由92塊白色大理石飾板裝飾而成的中楣飾帶(另一資料的敘述為:柱間是92堵刻著各種神話故事的廟墻)。有描述
希臘神話內容的連環浮雕,浮雕所表現的緊張的搏斗,人與怪獸的撕扯生動逼真。天神們或威武或飄逸或閑散的姿態巧妙地貫穿在一起,那肌肉的彎曲、戰袍的飄揚、眼神的哀喜無不透露出雕刻者對美的熱愛和對生命理性的思索。
〖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ion)〗
伊瑞克提翁神廟位于埃雷赫修神廟的南面,傳說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東為爭做雅典保護神而斗智的地方,建于公元前421年~前405年之間,本為放置八圣徒遺骨的石殿,是雅典衛城建筑中愛奧尼亞樣式的典型代表,建在高低不平的高地上,建筑設計非常精巧。它是培里克里斯制訂的重建衛城計劃中最后完成的一座重要建筑。
神廟東區是傳統的6柱門面,向南采取虛廳形式。南端用6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頂起石頂,充分體現了建筑師的智慧,她們長裙束胸,輕盈飄忽,頭頂千斤,亭亭玉立。由于石頂的份量很重,而6位少女為了頂起沉重的石頂,頸部必須設計得足夠粗,但是這將影響其美觀。于是建筑師給每位少女頸后保留了一縷濃厚的秀發,再在頭頂加上花籃,成功地解決了建筑美學上的難題,因而舉世馳名。現在真品收藏于博物館,已用復制品頂替。廟中的雅典娜雕像直立戎裝,是所有雅典娜雕像所依據的形象。像前有金燈,一年只需加油一次,另有棕櫚樹形的煙囪和木雕神像。神廟建筑歷經滄桑,如今也只能依據這6根少女像柱想象當年的繁華了。
〖無翼的勝利女神廟(Temple of Nike Apteros)或雅典娜勝利女神廟、尼基神殿(Temple of Athena Nike)〗
勝利女神廟在山門右前方,全由蓬泰利克大理石(蓬泰利克大理石的產地就在雅典附近)建成,很小,臺基面積5.38m×8.15m(即18英尺長、12英尺寬)。神廟內有一個愛奧尼亞式門廳和一個約呈方形的內廟組成。一條飾以高凸浮雕、高43cm(即寬18英寸)的中楣飾帶,圍繞在建筑物外部檐壁,全長26米。神廟分前廟、正廟和后廟,在神廟東面有一個執盾的雅典娜神像浮雕。
神廟建于公元前449~前421年,前后各根柱子,大約是為了適合于它所奉的神靈,也為了和多立克的山門調和,柱子比較粗壯(1:7.68),是愛奧尼中少有的。檐壁上的浮雕和基墻上沿1m高的女兒墻外側的浮雕題材都取自反波斯侵略戰爭的場面。
勝利女神廟是波希戰爭后第一個著手設計的建筑物,它的命意、它的選址、它的構圖、它的裝飾都是為了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的主題,把這種紀念永恒的保存下去。
〖衛城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主要收藏了雅典衛城及附近挖掘的歷史文物,陳列品中以雅典鼎盛時期,即帕提農神廟建造時期的文物最多。雅典娜古神廟的遺物也多有保留,由此可見昔日雅典娜古神廟的英姿。
歷史局限
雅典衛城建筑群畢竟是在生產力相當低的奴隸制社會建造的,打著時代鮮明的烙印。它的成就主要在藝術和工藝上,而在功能和結構上十分幼稚,建筑物僅僅是雕刻品,建設資金的來源包括國有的奴隸礦場和作坊的收益,以及同盟國的歲貢。但為了建造那些建筑物,經濟上幾乎沒有限制。
所以,即使雅典衛城建筑群反映著自由民民主制度,表現了平民世界觀中先進的、積極健康的因素,它仍然體現著階級社會中建筑發展的片面性和矛盾。
雅典衛城從不允許各類明星進入拍照。但是在今年3月,好萊塢華人女星章子怡攜手時尚雜志《時尚芭莎》在此拍照取景。此舉創下了明星的頭一次。這是衛城歷史上首次開放給明星取景拍照,而章子怡榮膺。這標志著華人影星在國際影壇的影響力已經不容小視。
參觀指南
門票:12歐元。希臘學生、導游、新聞工作者、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等人員免費;超過65歲的歐盟國家老人、歐盟國家學生可享受半價優惠,票價為6歐元。
此外,國慶日、3月6日、4月18日、5月18日、6月5日、每年9月最后一個周末、除7、8、9月之外的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11月1日到3月31日間每個星期天,對全部游客免費開放。
開放時間:08:00~19:30,10月到3月變為08:30~14:30。
到達方式:可乘坐地鐵二號線,在Akropoli站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