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投身股市的人,都想把握住股市波動的規律。因為掌握規律就意味著掌握財富。那么股市是否有規律可循呢?結論當然是肯定的。股市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規律就是:好公司的股票能漲,而差公司的股票能跌。也許有人不屑于這樣的說法,因為這是傻瓜都能明白的事情,這也算是規律嗎?其實,智者和傻瓜的區別就在于:智者能夠看透,而傻瓜只能看明白。看得透便行得準,明白人卻常做糊涂事。
智者掌握股市規律的方法就是:先研判宏觀經濟處于什么狀態,能否保持快速增長;其次研判哪些部門和行業,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和約束瓶頸,最能分享經濟的成長;最后篩選出這些行業里哪些公司能獲得超越行業平均水平的成長,這些公司就是好公司,買股票只買這些公司的股票。
拿目前的情況來說,我國國民經濟經過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長,而且這種高速增長的勢頭還在保持著。這是此輪健康、深刻、持久牛市的根本原因。在這種健康、深刻、持久牛市的趨勢下,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大背景下,金融、地產、消費等朝陽產業都能分享經濟成長的成果,在這些朝陽產業里,那些龍頭公司一定會獲得超越行業平均水平、超越國民經濟平均增長水平的成長。這些公司的股票就是我們的首選。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其實,把握規律就這么簡單。
把握了規律,你還不一定能在市場上掙錢。因為這個市場太過復雜,人性的弱點往往會導致我們無法把持自我。特別是,人長了一個腦袋,閑著沒事,思考過度,都愛瞎預測,當然這很正常。預測對錯其實并不重要,只是用腦過度的消遣而已。重要的是,必須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在胡亂預測,對了,是運氣,錯了,哈哈一笑,都不必在意。千萬不能讓自己的預測來指導實際操作。否則那就根本不適合做股票。做股票,需要的不是預測能力,而是正確的投資方式。投資水平高低,決定能否持續盈利的關鍵,是把握基本面的能力。預測靠聰明,而把握基本面僅靠聰明還不夠,還需要智慧。小聰明只能賺小錢,甚至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只有智慧,才能化解風險,保你賺大錢。
堅持長線投資,不搞短線投機,必須克服頻繁操作、頻繁換股的毛病。頻繁操作和頻繁換股是投資大忌。無論自己的投資經歷,還是成功人士的經驗介紹,都可以證明這是一個適合于絕大多數投資者的致富“秘訣”。
不少投資者喜歡頻繁操作。他們把投資當做一種工作,似乎哪天不做一下操作,不買點什么,不賣點什么,就好像沒干什么事情似的。整天忙忙碌碌,看似為自己忙活,實際上是在為券商打工。幸虧現在沒有了T+0,否則這些人一定會累吐血!
為什么要頻繁換股?這種看似勤奮的“蜜蜂式”投資者,我覺得主要原因還在于"懶"的心理在作怪。因為懶,所以不做研究,不對目標公司進行跟蹤調研。不調研,還想抓黑馬,騎大牛,就會去尋找一些"捷徑"。比如聽一聽免費的股評,看看電視、報紙、網上所謂的專家是怎么看的,打探周圍的人都買些啥。稍稍"高級"一點的,還咬咬牙花錢買一兩份證券投資咨詢公司賣的傳真,每天收市了還坐在電腦前對著K線圖又畫又數的,以為看幾份傳真、畫幾條線、數幾個浪,就算是做研究了。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研究。真正的研究還是要靠自己去做,最起碼要自己用腦、自己用心去探究,而不是奢望從別人那里討到致富的“密鑰”。因為,那些股評、那些咨詢報告里的觀點,常常一天一變,甚至一天三變,有的無良人士還會充當“黑嘴”蒙事坑人。K線圖也是投機機構劃出來的,根本不聽話,忽上忽下變動不已。每天報紙上、電視上有很多分析預測大盤的觀點,其實,都是在“猜”。其實誰都會有猜一番的沖動。猜對了,是運氣;猜錯了,很正常。但是如果誰要把自己買賣的基礎建立在這個自己猜出來或別人猜出來的結果之上,就有點過于不負責任了。 特別是,如果自己不做研究,自己對行業、對目標公司不了解,投資建立在這些"輕浮常變"的理由甚至是“瞎猜”的虛幻感覺之上,買賣行為肯定會變得很隨意常變。換一只股票,僅僅是敲兩下鍵盤而已。買第一只股票很隨意,錯了,就趕快換股,對了,就更加覺得隨意買賣沒什么不對。后面的一系列買賣,于是就"隨意"起來。起點的隨意,決定了后面的無論改正還是堅持都是隨意的。
其實,行業和公司的基本面,在一段時間內是變化比較小的,趨勢的形成和扭轉都會有一個過程。只有把買賣股票的理由,建立在一定時間內變化不大的行業公司基本面之上,才能克服頻繁換股的壞習慣。買賣決定于行業和公司的基本面好壞,在股價沒有透支基本面之前,持股不動,基本面趨勢變了,或股價透支了就賣。當然如果覺得股價與基本面沒什么關系的話,非要認為股票就是一個"炒",那就只能繼續隨意下去了。
把做股票當作賭博娛樂的人,是不會按基本面操作的,那樣太枯燥乏味。而把做股票當成資本增值途徑的人,就不應該整天把精力放在電腦屏幕上面,而應走到股價曲線的背后,看報告做分析,安步當車,緊隨基本面趨勢,緩緩行走,順勢而為。我很欣賞林園先生的“烏龜戰術”。其的要點就是買入價格合理或者價值低估的股票,買入后“貓”在里面,等著上漲。這種等待的時間盡管非常難熬,但只要有非常堅韌的毅力,只要能拋棄市場的各種誘惑和恐嚇,你就會等來美好的結局。當然這種戰術的靈魂是長線投資,而長線投資的靈魂就是建立在充分研究之后的對公司市場價值的堅定信心。很難想象那些靠道聽途說買入股票的投資人,當他面對市場誘惑和市場恐嚇的時候,會像林園那樣堅持下去。相反,一有風吹草動,便作驚弓之鳥。
除了"頻繁換股"的惡習外,長期投資的另一個敵人就是"做波段"。談到做波段的問題,不少投資者都有切身體會。大家都知道,做股票最美妙的感覺就是高拋低吸,誰都想買在低點,賣在高點。可是誰能做到這點?如果真有這樣的神仙的話,股市只有關張了。我們不少投資者沒少買到好股票,投資組合里進進出出,甚至幾乎所有的牛股都搞過,但很少有從頭吃到尾的。在做波段中,在忙忙碌碌中牛股越來越少,有的甚至完全做丟。像貴州茅臺、王府井、萬科等等,我們有多少人買過?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到現在呢?做波段是很多投資人根深蒂固的毛病。做波段很累,既容易在稍有盈利的時候把大牛股賣掉,也容易在大衰股它還沒有漲,還沒有賺到波段的時候一直拿在手上。最終得不償失。發現好股票之后買入并長期持有,這在以前是愚蠢的,因為市場環境不適合。在大熊市里,玉石俱焚的事情常有。但現在市場環境變了,長期投資正逐步成為一種有效的盈利模式。一些業績出眾的機構,如易方達,就是死死捂著基本面優秀的好股票,捂出一堆強勢股,捂出凈值的連續增長。他們最令人嘆服的不是發現強勢股的能力,而是堅持的毅力。好股票其實大家都看得到,滿市場就那么少數一些,能守的住卻并不容易。短線熱點紛呈,別的股票漲得熱鬧,手頭股票雖好卻遲遲不動,能熬得住不出不換,那是相當相當的不易。
我們一定要控制做波段的欲望。如果實在手癢癢的話,只能拿出一小部分資金,權當是休閑娛樂,盈了虧了都別當回事。但是主要的資金、壓箱底的持倉還是要長期投資。
多年熊市,我們很多投資人已經變成驚弓之鳥,虧錢虧怕了,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是一下子能扭轉過來的。雖然懂得"價值投資、長期持有",但要形成這種新的投資習慣,還必須要假以時日。在大牛市里,對于好股票,要有"敢賺錢"的信心和膽量。當然這說起來簡單,但真的一只股票剛買就漲停,還是會有賣掉的沖動。這就要靠定力了。要知道,好股票是會一路漲下去的,一路換手。先漲一波,然后機構從散戶手里接過來,再漲一波。然后高水平的機構從低水平的機構手里接過來,再漲一波。然后QFII從高水平機構手里接過來,再漲一波。再高水平的機構選來選去,沒得買,只好再從QFII手里買過來,再來一輪反向循環。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反復,會有調整,但趨勢不會變,就像謝登科、羅杰斯、成思危他們的言論只能造成市場暫時波動一樣,短暫的波動不會改變長期向上的牛市格局。
大家想想去年四、五月份的萬科,從半年報的數據看,很多基金從里面出來了,但是后來更多的、更有眼光的、更有實力的機構進來了。這就是它的股價從7元多跌到5元多,再從5元多漲到近20元的幕后原因。那些想做波段的人,在股價近20元的時候,回過頭去想一想,7元到5元的差價有多大意義?把握不好,反倒容易被大資金清洗出去。在大家都忍無可忍的時候,很可能盤升的趨勢已經形成了。
有資深人士在總結投資經驗的時候說,年輕時每日一股,三十歲每周一股,四十歲每月一股,五十歲以后每年一股。而且愈來愈發覺賺錢不靠勤,在乎方向與耐性。我們應當銘記前輩的教導,時時提醒自己少安毋躁。
人性的弱點根深蒂固,很難克服,做股票的人總想預測市場、總想高拋低吸做波段。怎么辦?我的觀點是不要指望自己能夠有巴菲特那樣的境界,因為我們都是常人,常人要用常人的辦法。常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制度來約束自己。如果自己的執行力比較差的話,再退一步,給自己設定一條紀律:精選不超過十只股票,放自己的股票池里管起來,實在控制不住想換股的話,也只在這個池子里攪和,換來換去,只要不出圈就行。做波段也不要超過十分之一的資金。這樣你既能得到工作的充實感,又不會錯得太離譜。千萬記住,我們的最佳盈利模式是:大塊利潤來自持有,蠅頭小利來自交易。當自己又按捺不住想動一動的時候,就要提醒一下:費這個勁,就是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嗎?
當然這個市場有能夠做高拋低吸、做波段的。這就是手握重資、把持個股定價權的大機構。這些大機構喜歡震蕩,喜歡高拋低吸,而不喜歡單邊上漲。單邊上漲對他們沒有吸引力,那樣凈值增長跟中小投資者沒什么區別,他們會有失敗的感覺,很不爽。但如果股價反復震蕩,上下方向不明,而自己的凈值能夠超越甚至大幅度超越市場平均水平,如此他們的“專家理財”才有水平,那感覺才叫好!當然資金的利用率、準備后續資金等等原因,也是迫使大機構在市場上高拋低吸、不斷倒騰的原因。但是作為中小投資者,應該明白的是,這種游戲還是不參與為好。如果散戶都能這么做的話,那些大機構也就老實了,市場也許真就跟國際“接軌”了。
我們應該接受巴菲特們的投資理念,他們的理念、他們的思路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好股票就一個勁地買,買了之后拿著,輕輕松松就能賺個好幾倍。他們只認基本面,先是宏觀經濟的基本面,然后是個股的基本面。這種以基本面決定投資的方法,現在看來是行之有效的,也逐步為國內的投資者所推崇。
(1)長線投資者要忍受投資期間市場大幅波動時“乘電梯”的折磨,要忍受原本已經取得的帳面利潤被階段性縮減的痛苦;
(2)長線投資者在行情運行過程中要放棄其它許多自認為非常有把握的投資機會;必須要忍受其它個股輪番漲停的誘惑與刺激下的痛苦;
(3)長線投資者既必須時刻關注著各類市場信息動態,又必須長時間按耐不動。一年或者幾年時間里只有很少的幾次買賣時機,但時時經受著各種市場噪音;
(4)在局部時間里,當別的投資者享受著贏利樂趣的時候,長線投資者可能要經受階段性虧損的打擊,這種折磨足以使許多長線投資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5)在市場極度低迷或者狂熱的時期,長線投資者需要長時間保持著自身的冷靜與豁達的情緒,以及客觀和理性的思維,并且需要時刻堅守著既定的投資紀律。
所以,長線投資者每一次成功投資所取得的回報是令人向往的,但期間的艱辛與付出也是令人畏懼的。正因此,市場中有著太多不成功的“投機分子”,而成功的長線投資者總是出類拔萃的。用毛主席的話說“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頭腦簡單一點,心態平和一點,定力恒久一點。多研究,少操作,把功夫多用在市場之外,最后的成功肯定屬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