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漕”引發驚天大案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莊烈帝朱由檢在北京煤山自縊,接著,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建立了清王朝。明宗室于各方勢力擁護下在南方陸續成立了幾個小朝廷,包括南京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福建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廣東桂王朱由榔的永歷政權。 一年后,即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十四日,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逼近揚州城,四月二十四日,發起攻城戰役,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攻下了揚州城,并殘酷地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同年五月初十,清軍又發起了渡江戰役,弘光小朝廷在頃刻間土崩瓦解,飲馬長江后的清軍開始向江南攻城略地。在北方沒有遭到多少有效抵抗的清軍,卻在南方遭到了強有力的抵抗,最著名的是“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 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 剃發成為導火線 滿洲部落崛起于我國長白山附近,其文化深受遼、金的影響,但亦有其獨特性。滿洲部族除了辮發外,還有所謂剃發,即男子兩邊額角上劃一道直線,直線以外的頭發全部剃掉,然后把腦袋后面沒有剃掉的頭發分成幾股交織起來,編成一條長辮子。 滿洲部落在其軍事及政治發展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搶掠其附近地區的人口與明朝遼東一帶的漢人,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為了易于辨別順逆,無論是搶掠而去或在戰爭中的歸降的漢人官兵士民,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令其剃發,以示歸順。 清代剃頭攤子 順治元年(1644)五月一日,清軍占領通州時,攝政王多爾袞即諭令通州官兵士民一律剃發,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為了緩解矛盾,清廷以剃發“甚拂民愿”,乃于五月二十三日頒布暫緩剃發諭令:“自茲以后,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以其便。”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軍先后摧毀了大順、弘光政權,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使多爾袞等滿洲貴族陶醉于自身力量的強大,無視漢族人民的傳統心理和潛在力量。 攝政王多爾袞 六月初五日,多爾袞在接到清軍占領南京的捷報后,給清軍江南統帥多鐸下令:“各處文武官員,盡命剃發,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六月十五日,多爾袞又下達了最后一道嚴厲的剃發令,假借中國傳統儒家的綱常倫理曉諭軍民遵制剃發,其意謂“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辨,決不輕貸。”若“地方文武各官復為此事瀆進章奏者”,“殺無赦”。 弘光朝廷瓦解后,清廷委派官吏接管江南一些地方比較順利,但剃發令一下,卻激化了矛盾,東南一帶引發了風起云涌的抗清怒潮。 多爾袞下達剃發令后,各地方衙門不敢不嚴格執行。但漢族人民束發已久,相沿成習,故束發已代表傳統的民族性,關系著傳統的禮儀,與固有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而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 漢族人民對清廷的剃發令普遍存在反感,特別是文風很盛、知書達禮的江南一帶,抵制更為激烈,他們甚至為了護衛頭發而不惜犧牲生命,壯烈成仁。漢族人民護衛傳統文化的精神與氣慨,不是單憑武力所能征服的,真所謂“曩為斷其頭而順如羊者,今為斷其發而奮起如虎”。 順治二年(1645)五月十三日,被清軍威勢嚇破了膽的明嘉定知縣錢默第一次試圖乘著夜色逃跑,被嘉定民眾發覺后攔路阻擋,再三請他抗清保城,錢默礙于情面勉強留下。正在嘉定人民亟需主心骨之時,五月三十日,錢默再次不辭而別,悄悄溜回了浙江嘉善老家。 清政府委派的嘉定知縣張維熙在順治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到任,隨后在閏六月十二日下剃發令至全縣,“自遠近大嘩,始謀舉事矣”,“剃發令益急,人心益憤”(清·朱子素《嘉定乙酉紀事》),嘉定民間到處流傳“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民謠,一時之間,社會震驚,人心惶惶。加之占領嘉定后的清軍掠奪財富,奸淫婦女,濫殺無辜,更激起了人民的仇恨,波瀾壯闊的嘉定抗清斗爭揭開了序幕。 清 朱子素著《嘉定乙酉紀事》,又名《東塘日札》、《嘉定屠城慘史》 相關鏈接: 朱子素與《嘉定乙酉紀事》 朱子素(生卒年不詳),字九初,號湛庵,世居嘉定東城清鏡塘,明崇禎十三年(1642)諸生。抗清斗爭爆發時,目睹清軍的暴行,至清初,以紀實的手筆,撰寫了《嘉定乙酉紀事》(另名《東塘日札》、《嘉定屠城紀略》),全書約兩萬字。“乙酉”,即為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為嘉定抗清斗爭爆發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江蘇巡撫閔鶚元將此書與其他一些書籍奏請朝廷予以銷毀,故此書長期以手抄在民間流傳,在傳抄過程中,文字略有增減,形成多種版本。直至辛亥革命爆發后,才公開付梓。朱子素富于民族氣節,清代順治年間,謝絕不應貢生考試,在家鄉授徒著述,終身以遺民自居,終老于嘉定。
本文作者:陶繼明;配圖:陶繼明提供,部分來自網絡;編輯:郭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