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網絡
2022年即將成為歷史,就像已經過去的很多年一樣。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這一年,你會用哪個詞呢?
世事紛擾,變幻莫測,當西伯利亞的寒風跨過冰河,掠過草原,躍過秦嶺之后,肅殺的寒冬咄咄逼近了。
推薦今年我讀過的五本書,無關技能,有關內心。
希望在經歷了各種鬧心之后,你能從閱讀中找回內心的平靜。
種子
這本書的作者喬恩戈登是西點軍校的教練,也是一名暢銷書作家。
喬恩深諳故事的力量,用清新的語言帶我們走進喬西的世界。
喬西是故事的主人公,一名正處于職業迷茫期的銷售經理。從最初對事業充滿熱情,到突然間對一切都感到漠然。
不想上班,不想去辦公室,焦慮且迷茫。
這狀態是不是和你很像?
他覺得自己并不屬于這里,公司的事情也并不是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為了解除心病,老板給了他2周的假期,去尋找答案。
如果2周后依然想離開,老板也絕不挽留。
之后,喬西就開始了自己解惑之旅。
他帶著自己的愛犬-達摩去了很多地方,第一站就是闊別多年的鄉下老家。
在這里他遇到了一個神秘的老人,老人給了他一顆種子,并告訴他只要找到適合這顆種子生長的地方,就能得到答案。
之后他又回到原來的學校、見到曾經的老師,偶遇學校的學生,回到曾經兼職的餐廳,又幫忙兼職了幾天,甚至在此期間也接到了新工作的面試邀約。
輾轉兩周過去了,喬西從種子的寓意中獲得頓悟。
來自網絡
一個人從出生那天就開始走向死亡。既然人生的終點注定是死亡,那么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呢?
既然不論得到什么,終將一日要失去,包括自己,那么,每日忙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喬西頓悟的時候,答案也浮出水面。
你自己就是那顆種子。當種子被種在地下的時候,必須放棄自己的夢想和欲望。
一旦開始尋求讓他人過得更好的機會,你的人生意義就會開始呈現。而你生命中的果實,又會成為他人種下的種子,鼓勵他人追尋人生的意義。
如果你正處于人生的低谷,這本書一定能給你最好的啟示。
喬西最后去了哪里?
我不劇透,你自己去找答案哦~
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我就不多介紹了,《傳習錄》想必大家也都聽過。
關于傳習錄解讀的書有很多,這本書是目前我認為寫得最清晰、精彩的。
書的作者叫王覺仁,作家、影視編劇,也是傳統文化的研究者。
他在18歲開始參究心性、修學佛法,對《金剛經》等大乘佛學經典有深入的體悟。
如果你古文水平一般,讀這本書比直接讀《傳習錄》相對更容易。
為什么今天很多人開始關注王陽明?這是時代的需要。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也必然會有每個時代的解。
今天這個時代的問題是什么?
你一定能想到很多。
有學者說,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王陽明的心學的核心觀點就是心外無物,心即理。
因此,所有外界的現象,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換句話說,你想得到怎樣的生活,并不必從外求,因為我本具足。
這里的我,不是你的職位、角色,而是你的本來面目,即內心的良知。
世界的本質不在世界里,而在每個人的內心中。
如果你想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度己度人,這本書值得你細細品讀。
心流
這是一本很多人都聽過,但是未必讀過的書。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是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心流”理論的提出者。
這本書從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如何獲得幸福開始切入,區分了人和動物之間最大的差別。
即:他們(動物)的心靈只容納環境中確實存在的,并與它們切身相關、靠直覺判斷的資訊。
由此,動物無法像人一樣感受沮喪、焦慮和絕望等體驗,只要沒有顯現在眼前的外來沖突,它們就能時刻保持和諧,體驗到稱為心流的圓滿。
人,既放不下過去種種苦,又幻想著未來種種難,唯獨無法存在于當下。就這樣自作自受的折騰自己。
可人就這樣了,怎么辦呢?
在這本書里,米哈里提出一個觀點:幸福并不是人生主題,而是一個附帶現象。幸福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程度,并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的狀態。
這種狀態,就是心流。
那如何才能擁有這種狀態呢?
首先,能造就心流的活動,大多需要當事者自覺自愿,才能樂在其中。也就是說,那些受到某些外部激勵而去做的事情,必然無法讓你達到心流狀態。
其次,可造就心流的活動中必有挑戰,而且挑戰是動態的。當挑戰與你的技能相匹配時,就有了心流。挑戰太大,將產生焦慮;挑戰太小則會覺得厭倦。
第三,你需要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你自己希望達成的。同時達成這個目標的挑戰剛好能與你的技能匹配。
第四,即時反饋。任何階段性的成就都能給你帶來正面的反饋和激勵,這種激勵未必是物質上的,事實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激勵更有效。
最后,放眼整個人生,你需要有一個終極目標。無需懼怕這個目標的復雜性,因為這就是對人生意義的挑戰。在保持自我的同時,嘗試與身邊的人、周圍的世界相整合,當你最終能與宇宙心流相整合的時候,意義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于,作者并非只站在西方哲學、心理學的角度來闡述心流,而是引證了很多來自東方,包括中國、印度的思想。
這本書與王陽明的心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向內求。
書中引用了培根的一句話:喜歡獨居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
野獸受其本身的限制,無法關注過去和未來;而能夠獨居的人,則是因為有一套自己的心靈秩序,支撐其在獨處中獲取精神上的樂趣。
在居家的日子里,這本書或許是每個人必備的精神食糧。
當下的力量
這本書在本質上和《心流》其實說的是一件事。但這本書也有其自身特色。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哲學家,更沒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他只是個普通的研究員。
在他29歲時,一次意外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然后在之后的幾年里,他致力于解釋、整合和深化這種變化。
那到底是什么經歷呢?
作者29歲生日后的一個凌晨醒來,他已經多次這樣了,這次異常的強烈。他厭倦這個世界,并且由于各種生活苦難對人生產生懷疑。
他感覺家里一切都是模糊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充滿敵意的,他已經對繼續活下去失去了任何興趣。
他腦海里不停浮現一句話:我無法再忍受我自己了。
這時,他突然意識到這句話中的問題。即:我和自己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他覺得,其中一定有一個是真實的,那另一個就是假的。
這種想法讓他覺得震驚,而在此之后,他慢慢從精神的折磨中緩解過來,并體驗到了深深的寧靜和極樂。
然后,他又用了7年的時間,研究自己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并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真理,在你體內。
你想到了什么?對了,就是王陽明的心即理。
如果你覺得不好理解,那我可以用書中的一個案例來解釋:
假設A是引發你情緒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你對事件的詮釋,C就是你的負面情緒。
通常,當A發生之后,我們是直接感受到C的,于是我們都會去找A的麻煩,而卻悄悄跳過了B。
其實,B才是導致C的真正原因。
境由心生,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你認為的那個樣子。
這本書難能可貴之處是,它包含了大量的問答實錄。
在作者講學和組織研討的過程中,很多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為了他各種問題。
這些問題,或許是你也想問的。不如找時間好好看看這本書吧。
認知覺醒
這是一本你看了之后會覺得無比過癮的書。
以下問題你都會得到解答:
如何不用三分鐘熱度和打雞血的方式做事?
如何保持極度專注?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
如果說前面的幾本書都偏向于哲學、心理學,這本書則是地地道道的實戰方法論。
作者周嶺與上一本書的作者一樣,就是一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他在自己36歲那年突然覺醒,而在此之前一直過著渾渾噩噩、焦慮、低效、迷茫的生活,是一個“醒著睡著的人”。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極具實踐性的方法。比如:熔斷不讀書法。
就是,當你在讀書時一旦看到有啟發的內容,就觸發熔斷點,立刻停止讀書。然后,圍繞這個熔斷點,向自己提問。
為什么這個點讓我有啟發?
我能夠把這個啟發用在三個不同的事情上么?
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
同樣的,當你看一部電影的時候,也一定有某個讓你觸動的瞬間。這時候,一定要停下來,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就是高手的學習方法,也叫觸動學習法。
除此之外,還有包括元認知、意識和潛意識工作模式等等概念,足以幫你刷新一遍認知。
而認知覺醒的秘密,依然是找到那個藏在你身體里的你自己。
好,以上五本書我就介紹完了。
期待在2023年,無論世事多艱辛,你能找到你自己。
如果覺得有收獲,請轉發給更多朋友一起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