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丹尼爾·卡尼曼,是現代行為經濟學大師,被稱為自弗洛伊德之后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
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開創了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行為經濟學。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關于本書
思考,快與慢將會顛覆你對思考的看法,為我們在職場、個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參考性思考建議,以及運用不同的技巧來避免讓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誤區。
這是一本經典決策書,被譽為社會思想的“里程碑式著作”“有關人類思維的最偉大的、最富洞見性的書”,地位堪比《國富論》和《夢的解析》。
大腦的兩個操作系統
本章詳細說明了“系統1”的無意識運作和“系統2”受控制運作的區別,和啟動過程。
“系統1”和“系統2”
系統一是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系統,它是直覺系統,運行速度快,可稱之為快思考;
系統二是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專注的,理性的思考系統,它是理性系統,需要足夠專注,可稱為慢思考。
勤勞的“系統1”
“系統1”產生快思考,它對人類至關重要。比如迅速的確定及避開危險等等。還有一些像吃飯、刷牙、走路、開車等等習以為常的事,都是“系統1”在指揮,我們無需思考,這些能力都是“下意識”獲得的,絲毫不費力氣。
“勤奮”的系統1常常會關聯諸如啟動效應,認知放松,光環效應,框架效應等等,這些都非常容易讓我們產生一些比如替代錯覺、因果錯覺和可得性偏見等等的認知錯覺。
懶惰的“系統2”
“系統2”就是慢思考。當我們解答復雜的數學題時,需要集中注意力推理,就是慢系統在起作用?!跋到y2”會大量占據和消耗我們有限的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或者出現精力不濟的情況,“系統2”就會中斷。
思維系統的運作模式
一般情況下,“系統1”與“系統2”能夠有效配合,“系統1”把能夠處理的信息自行處理,把處理不了的信息轉交給“系統2”,這樣既節省資源又高效。但是由于“系統2”的懶惰,大腦把大多數任務交給了“系統1”。但快思考是存在偏差的。一個不善于、不愿意調動“系統2”的人,很容易相信一些沒有證據的結論,人云亦云,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要想成為一名善于思考、思維卓越的人,我們必須督促自己,付出認知努力,時時調動懶惰的系統2,及時識別和反思那些認知錯覺,這是我們提升思維層次,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
啟發法與偏見
本章總結了啟發法與偏見,闡述了啟發法帶來的好處,也說明了會導致嚴重的系統性的錯誤影響。
大數法則:
在隨機現象的大量重復試驗和觀察中,出現某種幾乎必然的規律性的一類定理的總稱。
小數定律:
人本能的就想要在小數據中找規律。例如:色子出了5把大,下一把出小的概率并沒有增大,其實還是50%。
錨定效應:
評估一個事物時,人們會受之前信息的影響,預估一個答案,然后在這個答案的基礎上做調整。促銷時商品價格的旁邊都會顯示一個劃掉的原價,就是商家在利用這個效應。
貝葉斯定理,
有兩點我們要銘記在心。第一,基礎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頭的案例已有證據的情況下依然如此;第二,通過分析證據得到的直觀印象通常都會被夸大。
少即是多:
在我們評估某套東西的價值時,系統1會取價值的平均值而不是累加值。價值低的物品則會拉低平均值。
“基礎比率”和“因果關系”
基礎比例是指某一事件所屬類別的事實總量,與單獨事件無關,當人們手頭有與該事件相關的具體信息時,很容易被我們忽略。
而因果關系則被視為個別事件的信息,會改變你對單獨事件的看法。人們很容易將這一比率與其他具體事件的信息結合起來考慮問題。
思維定式:
思維定式是指人們會(至少暫時會)將自己對某個團體的看法延伸到這個團體中的每個成員身上。例如中國人會功夫,外國人認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功夫。這就是一種思維定式。
思維定式帶來的有些錯誤甚至是致命的,負面的思維定式可能會產生可怕的后果,但這樣的心理學事實無法避免:不管是對是錯,思維定式都是我們對不同范疇事物的看法。
回歸現象:
所有的現象都會回歸平均值,第二次的表現通常與第一次并無因果關系,回歸平均值現象就如萬有引力一樣,無處不在,但很難被人們所察覺。
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
本章說明了大腦的局限: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知道的錯覺:
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了,我們卻最大限度的忽略自己的無知。很多人言語中使用的“知道”,其實更多是“直覺”和“預感”。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很重要!
有效性錯覺:
我們會依據一些過往經驗,對某件事或者某個人的未來進行預測,并認為這是行之有效的,但結果很有可能與之恰恰相反。
技能錯覺:
技能錯覺是指即把本應該歸因于運氣或偶然性帶來的預測成功,歸因于人的技能的作用。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即便是某一領域的知識權威,猜測的結果即便言之鑿鑿,但預測正確依然是偶然事件。
關于直覺:
培養有效直覺的方法,包括一個可預測,有足夠規律可循環;和一次通過長期訓練學習這些規律的機會。
減少決策錯誤的方法:
1、自我提醒,在做決策之前,先緩一緩,不要太快做決定;2、外部提醒,養成尋求外部意見的習慣;3、“事前驗尸”,先假設事情失敗,通過找到的失敗原因,重新做出更好的決策。
選擇與風險
本章討論了人們從理性角度出發做出決策的幾種方式。
框架效應:
本質含義一致,但因為表現同一含義的框架不同,就會導致人們的感受不同,認為它們有差別的現象,就是框架效應。比如以下兩種表達:“手術后一個月內的存活率為90%”“手術后一個月內的死亡率為10%”前者比后者讓人更覺安心。
損失厭惡:
我們會高估已經得到的東西或已經知道的事情,人們對虧損的反應比對盈余對反應大得多,
在得失都可能出現對賭局中,損失厭惡會產生極力規避風險的選擇。
稟賦效應:
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們經常對于已得到的東西有迷之執著而無法客觀判斷交換該物可獲得的利益,只有得到2塊錢的快樂才能抵消失去1塊錢的痛苦。
可能性效應和確定性效應:
我們高估那些出現可能性極低的結果發生的概率,是可行性效應;那些幾乎可以確定會出現的結果,受到的重視程度要小于其理應受到的重視程度,就是確定性效應。
寬框架和窄框架:
窄框架即分別思考兩個簡單的決策問題。寬框架即一個有四個選項的綜合決策問題。人們天生喜歡用窄框架,因為我們有限的大腦很難達到邏輯一致性的理想狀態,我們易受眼見為事實原則的影響,不愿動腦筋。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是我們用于組織和經營生活的賬戶,例如教育費用、應急費用、日常開銷,有利也有弊,是窄框架思考的一種,讓我們通過有限的大腦使所有事情得到掌控,易于管理。
處置效應:
如果必須要賣掉你手頭上的一些股票來換取現金,你是選擇賣掉正在盈利的股票,還是選擇賣掉正在虧損的,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這種偏見,就是處置效應。
偏好逆轉:
偏好逆轉現象的發生是由于綜合評估使人們關注特征的變化,只會發生在有著不同標準的選項中,比如單一評估是關注的是受試背景,而綜合評估時是對受傷程度這個特征進行評估。單一評估是窄框架,綜合評估是寬框架。
兩個自我
本章從大腦操作原理出發,講解了如何利用峰終效應,用經驗自我提升人生體驗。
體驗效用和決策效用:
體驗效用,是指我們所經歷的事件,帶來的痛苦或快樂的感受對我們即時的影響,它起到指導我們做出理性決策的作用。決策效用,是指某事物對我們決策行為的影響程度。
人們并不總是理性地依據真實經驗(體驗效用)進行客觀評估和決策,我們的決策常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從而導致決策呈非理性。
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
記憶自我會帶有更多主觀色彩,會放大一個事件中的典型部分,從而扭曲真相(整體感受)。經驗自我記錄著我們每時每刻的感受(當下感受),但無法把這些感受變成記憶長期儲存。大家都比較重視記憶自我,常常用記憶自我的視角來思考事情,而忽視經驗自我。
峰終定律
人們對一件事情的評價,有賴于該事件峰值時刻(高潮時刻)與結束時刻帶給自己的感受。這種評價會影響到他們的下一步決策。
聚焦繆誤:
聚焦繆誤的本質是眼見即為事實。對某一因素給予了過多的權重,卻忽略了其他影響因素。
關于幸福:
富有可能會提升某個人的生活滿意度,但總體來說卻不能提高經驗自我的幸福感。經驗自我的幸福感會隨著收入增加,但超過那個標準后,也就不會再提升。增加幸福感的最簡單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時間,抽出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見自己喜歡的人,降低社會U指數,減少不愉快的時間占比。
思維腦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