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時代被稱為最好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你足不出戶,就可以知天下事;但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知識秒速瘋長,海量的信息唾手可得,信息的海洋將我們包裹在其中,到底是我們在利用信息,還是信息已經綁架了我們?
在生物學的領域中,對生物的特征有這樣的一個定義:生物具有對刺激有反應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生物在大自然的淘汰過程中,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這種能力讓生物得以生存。
這種能力也是人類生存至今的本能,然而當本能用錯了地方的時候,或許就會成為一種傷害自身的利器。在深度思考面前,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這種本能展現了它的弊端:當我們需要一個信息的時候,在拿起手機進行搜索和先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這兩者之間,我們往往不自覺地選用了最簡單的那種——搜索。
選擇了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機械搜索,避開了需要進行思考的困難動作,長此以往只會讓我們的大腦越來越習慣于表面的現象,無法看到繁雜的表象之下隱藏的本質。
比如你愿意勤奮,起早貪黑地工作,加班,但是卻不愿意去思考:作為一個職場人士,你每天花了那么多時間做的事,到底有沒有給你帶來相應的收獲?你有沒有學到新技能?能不能升職加薪?如果沒有,只是數十年如一日地重復,意義到底在哪里?
這種情況不僅僅在工作,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學習、人生抉擇等等,如果你從來只是勤奮努力,卻沒有嘗試反思,深入問題的本質,那么或許你已經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你所想出來的解決方法往往只是治標不治本。
當世界越復雜,當我們接觸到的事物信息越多,我們更加需要一種能夠讓我們透過問題的表面現象,找到問題的中心本質的思考方法,讓我們能真正地解決問題。這就是平井孝志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從模型及動力機制來思考現象》一書中提出以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 “系統動力學”理論為基礎的“深度思考法”。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一書平井孝志結合其多年接觸的各種行業中的現象,介紹了以模型和動力機制為支撐點的深度思考法。作者從阻礙深度思考的9種思維定勢開始,詳細說明如何實現深度思考的4個步驟,最后提出了日常訓練提高深度思考力的6個方法,讓我們學會如何建立清晰的邏輯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平井孝志,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經營學系、國際經營學專業教授、博士(學術型),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商學院MBA、博士(學術型)。曾任職于貝恩、羅蘭貝格等咨詢公司,在制造業、商貿業多個領域開展咨詢服務,在經營戰略、市場營銷、邏輯思維等企業培訓方面經驗豐富。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這本書的具體內容:
我們先來看看關于深度思考的描述:深度思考是指不被收集到的繁雜信息以及表面的現象所迷惑,能夠進行與結果真正相關的思考,發現事情和問題背后的本質,并以此做出的決定的過程。
深度思考的關鍵點:不被表面現象和信息所迷惑,抓住事情背后的本質,你覺得你平時的思考真的有做到這兩點嗎?比如覺得累了的時候,你第一時間的思考是什么?是不是把累了等同于休息。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很可能陷入了自己錯誤的思維定勢之中。
錯誤的思維定勢會阻礙我們進行思考,盡管已經認真地思考了,但還是得不到條理清晰的答案。因此,要進行深度思考,首先要了解平時自己容易陷入哪種思維定式,才能更好地進行思考。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阻礙深度思考的9種思維定式:
1、初級思維定式
因果導致:簡單說就是把現象當成了原因,比如前面提到的累了=休息,真正的思考應該是先思考為什么累了?是身體層面的累還是心理層面的累,身體層面的是熬夜了,過度工作還是身體有疾病?心理層面的是失去目標,還是挫敗、或者情緒上的變動等等。
滿足于普通解:這個怎么理解呢?當你對一個問題思考得出了答案之后,把主語換成第三者,如果這個答案依然適用的話,那么這個答案就是對任何人都適用的普通解。比如對減肥失敗進行思考,如果得出的答案是要減少食物攝入和加強運動,那么這個答案其實是適用于所有人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真正的答案。
2、陷入兩難窘境的思維定式
依賴框架:是指我們學到了一個新工具之后,利用這個工具進行思考,然后就將得出的結果當作最后的答案,沒有進一步思考和確認。
范圍適應:將事物進行分類,然后在這個分類范圍內進行解釋,尋找原因。比如將性格和星座對應起來,認為某種性格就是因為他是某種星座的緣故。
思考止于關鍵詞:在找到一個概念去解釋問題的時候,沒有進一步去思考這個關鍵詞的含義以及真正的運用。
執著于初步假設:固執于原本思考得出的假設,不能跟隨信息的變化而更換設定,固化了。比如一個產品在美國使用的策略成功占領了市場,到中國開拓市場就使用同樣的戰略,并沒有去思考兩國的差異,從而導致失敗。
3、止步于思考大門的思維定式
忘卻思考的初衷:比如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最后卻變成以收集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為目的,忘記了只應該收集和問題相關的資料就可以。
偏重過程:錯把“執行過程”當作你的思考答案。比如上司問你“新市場開拓的事情怎樣了?”你說“下周還有一次訪問,那時我會在進行詳細的方案說明。”這是你接下來要做的是,卻不是上司問題的答案。應該這樣說“目前已經......(已完成的情況說明),接下來......(你的計劃)。”
失去獨立的思維:容易被別人的想法帶著走,別人說什么都覺得對,沒有進行自己思考。
錯誤的思考方式會將我們帶上錯誤的方向,所以分析自己的思維定式,不斷糾正自己的前進方向才是深度思考的起點。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提出的深度思考法以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 “系統動力學”理論為基礎,系統動力學是指通過隱藏于現象背后的“模型”及“動力機制”去捕捉本質的綜合學科。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模型”及“動力機制”,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模型是指產生某種現象的結構,包括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將沒用的細節去除,把主要的信息通過圓形或矩形展示構成要素,輔以箭頭表示相互關系。如下圖:
模型
A公司通過增加廣告費用,實現銷售額的增加;B公司在銷售額下降后也通過增加廣告費用,實現銷售額的增加;然后無限循環下去。
動力機制,是指引入時間軸,觀察模型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產生的結果。比如下圖:
AB廣告公司的動力機制
因此深度思考,就是通過研究一個事物的模型和動力機制,捕捉到事物本質的過程,本質”=“模型”ד動力機制”。本書介紹的深度思考法分為如下4個步驟:
步驟① 建立模型
那么模型要怎么建立呢?將模型的五個構成要素放進去,然后標注相互的因果關系。
其中5各要素分別為:
輸入源,簡單說就是模型所需要的資源,比如時間、金錢、技能等等;
輸出點,指模型產生的結果,比如工作報告,學習成績等等;
競爭關系,即競爭對手;
合作關系,互相合作或者給你提供幫助的對象,包括人和物;
影響者,指簡介會對模型整體產生重大影響的要素,比如上司、老板等
航空公司的5要素舉例
建立模型需要注意:
1、只用一張圖來展示圖形;
2、圖形要素之間是互為因果關系,而不是相互關系;
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
步驟② 解讀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的要點就是和時間相關,也就是說我們要帶著動態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發展,捕捉模型在時間軸上產生的結果。怎么捕捉呢?作者平井孝志在書中給出了三種方法:
1、拐點,簡單說就是臨界點,在事物發生變化的那個時間點。比如新員工入職,從一開始的了解公司的基本常識,到學習深入的工作技巧,就是一個拐點。
2、相變,即動力機制不再連續。比如水變成冰,就是一種相變。相變前后的事物完全不同,所需要的解決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了解相變的發生點。
3、深入探索本源動力,找到引發根本性相變的驅動力。比如水變成冰,是一種相變,那么背后的本源動力是什么?就是我們需要找的。
步驟③ 尋找改變模型的對策
從前面我們已經知道:改變現象,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真正解決問題就要從本質入手。從本質出發,就是要打破固有循環,改變這個模型。改變模型就需要找到能夠改變的支點,支點往往和本源動力相關。
比如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陪伴女朋友,一點爭吵就很容易導致分手。那么本源動力就是女朋友的不滿程度決定了是否分手,因此在兩人的模型中加入定期降低女友的不滿程度的要素循環。女友喜歡打球,那就設定一個每月固定的打球日,這個設定的打球日就是支點。
步驟④ 行動,從實踐中獲取反饋
這一步的要點就是“實踐”,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將思考的結果變成行動,在行動中去驗證前面的三個步驟,然后根據驗證的結果得到的反饋,進一步去完善思考的結果。
這一步也可以稱之為試錯,我們知道一個方法只有經過現實的檢驗,才能證明它是否正確,這就是第4步的意義。反復驗證1-3步的過程,讓我們的思考達到真正的深度思考。
6個訓練方法
1、從報紙雜志的報道標題開始聯想:看報紙雜志的時候,先不看內容,根據標題自己推測這篇文章的相關內容,然后再去跟報道的內容做對比。特別是報道的內容有你沒有想到的,你就要反省是不是推導過程缺少了什么,學習報道的新視角。
2、增加“思考的雛形”:簡單說就是模型,頭腦里的模型類別越多,在類比思考的時候就能夠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得出的結果也就能更接近本質。
3、讓思維可視化:將頭腦里面的想法用文字或圖形表達寫在紙上,能夠更直觀地看出不足,引導更深入的思考。
4、用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碰撞:不同的觀點碰撞能讓你的想法更深入、更進一步。
5、鍛煉歷史觀:讀史明智,從恢弘壯闊的歷史中去學習一種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強化深化思考的能力。
6、解決無解的問題:就是要學會挑戰一些難解的問題,比如思考一下“正義”、“文明”這一類的問題,嘗試去建立自己的邏輯思考,從和這些主題相關的經典書籍中去學習。
以上就是《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從模型及動力機制來思考現象》一書的主要內容,作者平井孝志在書中提出一個實用的方法論,利用系統動力學中的建立模型、尋找動力機制的方法去進行思維上的深度思考,給出了6種日常生活實用的鍛煉方法,讓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就可以不斷提升深度思考力。
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猶如海洋一般將我們包裹其中,在這片海洋中如何找到我們的方向,那就需要你不斷摒棄那些表面淺嘗輒止的信息,深入內部找到事物背后的本質規則。深度思考能幫我們找到清晰的邏輯,指引你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從工作到生活,讓所有問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