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這樣教育我:看到隔壁的王老五沒有?就是因為懶,不愛干活,結果家里很貧窮,什么都沒有。你從小就做一個勤勞的孩子,不然長大了,你的下場就和他一樣。就這樣,貧窮就等于懶惰這個觀念,就深深植入我的心里,直到這一天——2019年10月14日。
這一天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的日子。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公布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們是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與邁克爾·克雷默三人。
這三人又何德何能獲此殊榮呢?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委員托斯滕·佩爾森(Torsten Persson)說出了這三個人的獲獎原因:一是主題選得好,他們以如何減貧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這個主題真是很宏大,關乎整個人類命運;二是,找到了可靠的減貧解決方案,不僅包括貧困的根源是否被掩蓋,如何能夠找到更有效的減貧方法,更為難得是這些解決方案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取得了實際的效果。
他們的研究發現,貧窮并不是由懶惰造成的,發現處在貧窮狀態中的人和普通人在欲望、弱點以及理性的層面上,實則差別不大。他們之間真正的區別在于貧困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許多小錯誤,并產生惡性循環。
真是意想不到啊?懶惰不是造成貧窮的主要原因,而是因貧困境遇導致的錯誤行為的惡性循環。
而錯誤行為的惡性循環背后又是什么?
在印度進行疫苗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曾經困惑,為什么在疫苗能夠有效的防止傳染病的前提下,窮人的接種率只有5%左右。
是因為疫苗價格的原因,還是因為別的原因?
通過和當地村落的溝通,她后來發現,疫苗成本已經有效降低,但窮人仍不接種,往往是因為忙于其他事情,不覺得接種疫苗是個緊急的事情。
原來如此,接種疫苗是一個“功不在當世,而利在千秋”的事情,可是眼前不僅要耗費自己的時間、金錢,更重要的是短期內看不見什么好處。窮人在這些事的排序中將接種疫苗放在不重要的事情。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了疫苗接種率只有5%左右。
看來,錯誤的認知才真正是導致錯誤行為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貧窮的本質不在于懶惰,而在于認知。
當我們回到職場中,類似于印度不接種疫苗的事情是不是每天都在發生呢?你會發現,當HR工作了一定年限后,對自己目前工作不滿意的時候,通常在想換個企業或者行業是不是會有變化呢,于是乎就從這家跳到了那家。如果還不滿意的話,他就會會抱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的心態繼續跳槽。當跳了幾家之后,發現工資還和原來的水平差不多,難免會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伙瓣課堂60天晉級HRM實戰訓練營
回到認知循環,我們看一下這樣的人是否陷入了這樣惡性的認知循環:工作不滿意—工作環境不行—換個工作環境—工作不滿意——……。如果沿著這種錯誤認知的惡性循環繼續下去,這個人必定在職場上一無所獲,成為職場上的貧窮者。
那么,我們如何避免擺脫貧窮呢?
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給出了答案:只要抱著“萬事皆有可能”的態度,和一點兒援助(一條信息、一點兒推動),就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在思考工作不滿意的時候,他應該保持“萬事皆有可能”的態度,讓自己的思維里面有更多的選擇:想想是外部工作環境的原因,還是自己能力上存在不足。是否思考過這個認知循環:工作不滿意—我的能力不行—學習提升—勝任工作—工作不滿意……。這個循環更多地向內看,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來勝任崗位,最終實現個人價值的提升。
專注而開放,避免陷入單一角度的認知,才是我們“脫貧致富”的關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