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人宴請賓客,到開席時間了,還有一部分人沒有來。
他忍不住說:“該來的還沒有來!”
有一部分客人聽到了,心里想:“我是不是不該來的這一部分?”于是走了。
他千般挽留,客人還是走了,于是他又忍不住感嘆道:“不該走的又走了!”
于是,剩下的那部分心想:“我是不是該走的這部分?”于是也走了。
雖然這是一個笑話,但是,老師在跟我們講這個故事時,其實是想告訴我們,與人溝通時要想清楚的事:誰是我的聽眾,他們想聽什么,他們想怎樣聽?
“想清楚,說明白,知道說什么、怎么說”,這實質上是表達的邏輯問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希望達到的境界。
美國作家巴巴拉·明托,寫的《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就是一本極好的有關邏輯的訓練手冊,能指導人如何思考并如何表述思考結果。全書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表達的邏輯、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演示的邏輯,共約30萬字,中文版于2002年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這個版本的翻譯比較生動。
我們與人語言交流也好、寫作也好,說到底都是表達,一個是基于語言的,一個是基于文字的。
我們常說某個人的表達有邏輯,就是指這個人的語言重點突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在溝通交流時能解決問題。
如何才能做到這樣呢?
作者在書中建議,從表達與思考的內在邏輯入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1、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的具體做法是結論先行。這需要我們先理清想要表達的意思,明確做事的目的,然后我們所有的步驟都圍繞著目的而展開。
其實,我們小學的時候就學過這種表達方式,寫作文時所用的總-分-總的結構,先提出一個觀點,然后再通過1個或多個案例來進行分析,最后又回到主題。
如果不這么做,會有什么后果?作者在書中說,“由于受眾的知識背景和理解力千差萬別,所以很難對我們要表達的思想做出跟我們完全一樣的解讀”,這樣就會出現很大的偏差。
比如開頭提到的那個案例,主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是有部分客人還沒有來,因為他沒有提前梳理,說出來的意思就完全變了,而客人的理解也會跟他想要表達的意思產生了很嚴重的偏離。
他如何說才不會讓客人產生誤解呢,其實只用簡單一句話就可以了:“還有一些客人沒有到,我們再等等他們?!?/p>
2、 自下而上法
有時候,我們可能還沒想清楚,所以無法明確我們最終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這時候,就可以采用自下而上法。
這主要是指我們思考的過程。
比如我現在很迷茫,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好,就可以采用自下而上法進行思考,把我每個擅長的點都列出來,然后再找一下他們之間的邏輯,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我最終能從事的職業(或事業)。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說: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么,?一個人必須知道什么時候說,?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一個人必須知道怎么說。
“所有希望提高思考、講話、寫作、講課、管理下屬及解決問題邏輯性、條理性、效果和效率的人”,都可以來讀讀《金字塔原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