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中多次論述了“不爭”的道理,比如“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月不敢為天下先”,“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是謂不爭之德”,“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等,其中闡述的都是不爭思想。
《道德經(jīng)》的智慧核心是“無為”,“無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觀心思去妄為,一切順應(yīng)自然,這便是一種道的智慧。
人類只是一個小小的個體,但是人類卻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妄想去主導(dǎo)萬物,包括與人處事之中,凡事好出風(fēng)頭,更喜好凌駕于他人之上,這也是一種背道而馳,更會在無形之中給自己招致禍患。
“爭”未必能給自己帶來想要的結(jié)局,反而讓人生更糟糕,不爭順應(yīng)才是智慧。
《道德經(jīng)》說“上善若水”,世間萬物最接近與道的物體便是水,水居于萬物之下,甚至處在污穢之處,孕育萬物卻沒有與萬物爭奪,居萬千河流之下,容納萬千河流而成自身之博大,這便是道的一種智慧精華。
而這其中蘊含的就是“不爭”的智慧,當我們把無為的智慧引申到自己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之中時,自然也是“不爭”的處世態(tài)度。
《道德經(jīng)》有這樣一句話:以其不為大者,故能成其大。
真正的圣人從不認為自己偉大,反而能成就自己的大,正如道道孕育萬物之后,從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夠主宰萬物,無時無刻的不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所以能成就道的博大。
而人類的做法卻與道截然不同,我們總把自己當做萬物之長,以為自己擁有智慧和主觀思想,就可以創(chuàng)造萬物,甚至妄想主宰萬物,但是這樣自以為是的主觀意識,只會讓自己背道而行,讓人生越來越糟糕,在我們肆意蹂躪萬物,凌駕于萬物之上的時候,也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fù)。
比如說大量砍伐樹木,毀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結(jié)果就有了大地干旱,河流干枯,狂風(fēng)肆虐等自然災(zāi)害,這都是因為人的狂妄心理而導(dǎo)致的活法。
反觀人生,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企圖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主導(dǎo)萬物,一切順應(yīng),一切不爭,才是無為之道的智慧和內(nèi)涵。
在人生中,不管是我們對于自然還是與人處事的態(tài)度,都要有一種敬畏心,有一種順應(yīng)之智,以不爭的態(tài)度應(yīng)對人生,這樣自然也就免去了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