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學習印度經濟策略,高考數學成績從100分提升到了140分。
通過學習擊球選手的擊球技巧,成為世界上最牛的投資人。
通過對物理學定律的運用,帶領公司實現持續顛覆式成長。
……
看完這3句話,你是不是覺得我在開玩笑?
并沒有!
以上都是真實發生的事,第一個是國內知名思維導師艾菲的自身經歷,第二個是股神巴菲特,第三個則是喬布斯和他的蘋果公司!
你現在是不是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做到,用看著毫無關系的事,幫助自己實現目標,甚至創造奇跡,走上人生巔峰?說出來就是一句話:
當你能看透事物的本質,就可以用看似無關問題的解法,解開你當下的困局!
聽起來有沒有玄乎乎的感覺?
不要急,今天想介紹的《直擊本質》就仔細講述了,如何成為一個在半秒內看透問題本質,還能夠解決問題的人。
本書的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艾菲,她是國內知名的思維導師,也是ITT認證培和Gallup全球雙重認證的優勢培訓師,還是十萬讀者公眾號【艾菲的理想】的主理人,她根據自己多年的商業咨詢經驗,以及個人成長經歷,撰寫了這本《直擊本質》。
想要了解如何看透本質,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本質。
作者在書中提到,本質包括了3個方面,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的根源,以及現象背后的底層邏輯。光這么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借書中的例子稍微拓展一下。
1、事物的根本屬性。
以凳子為例,這是一個讓人可以坐下來的地方。了解了這一核心,設計師就不需要再糾結凳子是不是非要四條腿了。
廣告的本質,則是讓更多的人知道某樣東西以及它的用處。這樣一來,自然也能理解為什么神曲《拼多多》和腦白金才是最有效的廣告。
2、問題的根源。
我們考試,常常犯了粗心的毛病。
那粗心的根源是什么?是審題粗心了,還是計算的過程不仔細,亦或者是寫出來的內容和想的不同,忘了復查沒看到?
表面來看都是粗心,但每種粗心背后的根源卻截然不同。
3、現象背后的底層規律。
為什么不斷對別人好的人,最后反而得不到尊重?
為什么抖音、淘寶之類的軟件,可以讓人越刷越上癮?
究其根本,都是人性的貪嗔癡。
而人性的貪嗔癡就是所謂的底層規律。
事物的本質往往具有4個特點,抽象、簡潔、是動力的來源,以及具有極強的通用性。
得益于本質的通用性,遷移思考才得以實現,這一部分后文將會具體展開,我們先聊聊,為什么要去了解事物的本質。
你可能會覺得,是不是了解本質對于你的生活并沒有太大的影響,畢竟咱也不是天天需要高考,也不是有一個大公司等著我去運轉,就算不了解本質,又有什么關系呢?
但你發現沒有,我們的生活里總有一些痛苦和失敗存在——
被分手、被辭退、晉升失敗、費心寫出來的文案沒有人看……
面對這些挫折的時候,你想要干掉挫折,但是努力的結果是再次被挫折干掉,一輪又一輪的痛苦,讓你對生活產生了質疑。
其實,想要真正解決問題,就需要去了解問題的底層邏輯,因為事物之間的關系是復雜多樣的,只有通透思考底層邏輯,才能在困境中一次次看到問題的癥結,一次次去針對性提出解決辦法,也才能夠有機會真正戰勝挫折。
而這,正是了解本質的意義。
了解了什么是事物的本質,我們再來看看如何了解事物的本質?
書中給了8個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作者提到,我們可以使用5why提問法,結構性分析法和系統分析法對問題進行假設,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假設進行驗證。
1、5why提問法
5why提問法,指的是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度追問,繼而找到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我用書中的一個案例來介紹這個方法的具體使用。
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發現華盛頓的杰斐遜紀念館受酸雨影響損壞嚴重,于是請了一家咨詢公司來調查。
問:為什么杰斐遜紀念館受酸雨影響比別的建筑物更嚴重?(1Why)答:因為清潔工經常使用清洗劑進行全面清洗。
問:為什么經常清洗?(2Why)答:因為有許多鳥在此拉屎。
問:為什么會有許多鳥在此拉屎?(3Why)答:因為這里非常適宜蟲子繁殖,這些蟲子是鳥的美餐。
問:為什么這里非常適宜蟲子繁殖? (4Why)答:因為里面的人常年拉上窗簾,陽光照射不到里面,陽臺和窗臺上的塵埃非常適宜蟲子繁殖。
拉開窗簾,杰斐遜紀念館的問題就這么輕易解決了。
當然啊,這里的5是個概數,而不是準確數字,我們在實際使用的時候,需要聚焦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拘泥在到底是5個還是4個問題上。
5why提問法,更多適用于比較簡單的問題,但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往往會遇到多因一果的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結構性分析法。
2、結構性分析法
結構性分析法顧名思義就是對事物的結構進行條理性分析的方法,它使某個問題,從無序轉變到有序,從混沌轉變到清晰,也為后續的問題解決提高了可能性。
舉個例子來說,有人說自己工作能力差,那如果不知道到底是溝通能力差、還是業務不熟悉、亦或者是不擅長使用辦公軟件……改善就無從談起,所以面對復雜問題,就要進行結構性分析,繼而層層剖析找到問題的根源。
要層層剖析,自然離不開金字塔原理,我先簡單介紹下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滿足以下3大特征
1、任何一層內容都是下一層內容的總結。
比如,水果是蘋果、梨、桃子之類的總結,筆是鋼筆、鉛筆、圓珠筆之類的總結。
2、同一層內容的特征是相同的。
3、同一層內容的排列順序是按照某一種邏輯。
第二、第三兩條原則的意義在于讓每一層的內容都窮盡、且相互獨立的列舉。
舉個例子,我們在對人進行分類的時候,可以分成男人和女人,這就是滿足窮盡且相互獨立原則的,但如果我們將人分為男人、老人和小孩,那很顯然男人和老人,男人和小孩都是存在交叉的,因此就不能將內容有邏輯地列出來,后續分析時,自然也就變得非常混亂。
結構性分析法具體使用場景,我同樣是借書中一個例子來和大家說明。
作者曾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常常早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做了一次結構性分析,她將問題分為內因和外因,又針對內因和外因做了深入分析,繼而找到了早醒的多重原因。
在結構性分析之外,還有更為縝密的系統性分析。與結構性分析的針對靜態分析不同,系統性分析是針對動態的系統進行思考和剖析,具體的分析方式相對繁雜,本文篇幅有限我就不介紹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到書中查看。
當我們假設出問題的本質后,需要進一步通過實驗或者生活,對【假設】進行驗證。
驗證的過程也是探究本質的重要環節,如果假設無法得到驗證,也無法真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探究本質就失去了意義。
我們已經聊完了什么是本質,又聊到了如何探究本質,現在來到了全書的重中之重,看到本質之后,如何才能解決問題。
就像前文說到的,本質的4的特點,抽象、簡潔、是動力的來源,以及具有極強的通用性,得益于本質的通用性,在A類事件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本質相同的事件中就有可能提供解決方法。
這種對于解題思路的挪用,被作者稱為“遷徙思考”。
查理芒格曾說,一個人只要掌握80到90個思維模型,就能夠解決90%的問題,而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
對于思維模型的解題思路的挪用,就是遷徙思考的基本功。
遷徙思考的實現只有3個步驟,就和把冰箱塞進大象一樣簡單。
第一步、將我們腦子里的思維模型的本質抽出來。
第二步、與眼前的問題進行類比,確認是否表面不同,本質相似。
第三步、本質相似,就把之前問題的解決方式挪到現在的問題上來
我用開篇提到的作者艾菲用印度經濟增長策略提升她數學成績的思路,具體展開聊聊遷徙思考的使用方法。
艾菲在高中上歷史課時學到,印度的重工業和輕工業都急需發展,但印度國家資源有限,于是他們決定先發展相對更容易發展的輕工業,再將金錢和精力投入到重工業中,這一思路創造性地提升了印度的國家經濟。
艾菲發現,印度這一不均衡發展策略,本質是在時間有限、資源有限、目標多元的情況下,為了高質量完成多項任務,使整體解最優,應集中所有資源去實現相對容易的目標,然后再將資源聚焦在相對難的目標上。
她聯想到了她的數學,目前的分數偏低,而她在前面的選擇題上容易失分,最后一個大題也在失分,她該如何才能更快在高考時拿到好成績?
她套用了不均衡發展策略,先將精力集中在前面的填空、選擇題上,等確保了前面的正確率,再花時間攻克大題。
就是憑借這樣的思路,艾菲在高考時數學拿到了140的高分。
還是學生,或者目前正在面臨職場考試的讀者,不妨也可以借鑒這個思路,先解決簡單的問題后處理困難的問題,盡快整體提升你的整體成績。
可以這樣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思維模型,艾菲在書中還提到了2個:
一個是企業競爭戰略模型,競爭戰略模型一共分為3種:總成本領先戰略、專一化戰略和差異化戰略。
在激烈的廝殺中,如何讓自己活下來或者脫穎而出,不可以在不同的戰略間猶豫不決。
另一個則是“甜蜜區”模型,引用的是美國擊球手泰德·威廉斯《擊打的科學》,核心就是只做自己最擅長的,并把最擅長的做到最好。
甜蜜區模型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能力的邊界。
開篇例子里說到的巴菲特投資,走得就是甜蜜區模型,他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是多年至交,但是他從來沒有投資過蓋茨的公司,因為他對電腦科技并不了解,所以也絕對不做投資。
我用我自己的經歷補充一個例子,我之前是一個網絡小說編輯,我很清楚,我的甜蜜區只有“網絡小說中的女頻”,一旦超出這個范圍就不是我可以鑒定的內容了,當我清晰自己的能力邊界后,我不會貿然簽下其他類型的小說,同時也在我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可能提高鑒別能力,最后簽約到了全網爆款,成為公司當年營收的第一。
遷徙思考除了可以用在思維模型上,同樣可以用在底層邏輯上。
這里補充一個概念,什么是底層邏輯?
人性的貪嗔癡,數學定律、物理學定律……這些世界運轉的規則就是底層邏輯。
在物理學定律里有一個叫做熵增的概念,意思是,孤立系統總是趨向于熵增,最終達到熵最大的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
光這么說忒抽象,我打個比方。
人體就是一個系統,如果我們不吃不喝,就相當于一個完全孤立的系統。
人不吃不喝會咋?
死。
死,就是人體熵最大的狀態。
但你可能會想,咱這不是活得好好的?
那是因為我們日常在吃東西,和外界有能量輸入輸出的過程,這就類似在系統里做“熵減行為”。
個人成長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系統,如果希望這個系統得以發展,就需要保持“熵減行為”,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
作者在書里提到了3個實用思維幫助個人成長實現熵減:
(1)用成長型思維代替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傾向于我們出生時帶有固定量的才智和能力采用固定型思維的人傾向于回避調整和失敗,自然也是缺體驗和學習的機會。
而成長型則認為人的智力是可塑的,它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人類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專注于成長的過程,他們不害怕失敗,也知道如何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從而走向成功,可以說,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2)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
一個人只有在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后,才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擁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流量思維,相反則是存量思維。
當年死在智能革命中的柯達膠卷和諾基亞手機都是典型的存量思維者。
死守存量,無視流量,注定會出現“當下很好,未來很糟”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往往是悲劇的。
想要擁有流量思維,就需要謹記多為自己的學習投資,去和優秀的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將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書推薦出去,比如你看到我這篇文章,覺得有用就點贊回復轉發給你的朋友。
(3)用終身學習代替臨時學習,用終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關于終身學習已經是老生常談,我就不做贅述了。
物理學中,對抗熵增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主動遠離平衡態。
對于個人成長而言,想要遠離平衡態,有兩個辦法。
第一,主動走出舒適區。
我們工作生活中,舒適區令我們充滿安全感,但是舒適區也意味著平衡態,這個時候你學到的東西最少,進步緩慢,缺乏挑戰和流動性。
古語有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在當今這個變化多端的時代,如果不能及時適應社會,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唯有走入學習區,甚至是恐慌區,才能夠取得快速進步。
第二,顛覆式成長
個人成長遵循的是S形曲線,剛開始很慢,然后會影響火箭般的驟然上升,并最終在高位保持平穩,但這并不是所謂的顛覆式成長,我們只有在完成一次S形曲線的增長后,再進入第二條S形曲線,重新來過,不斷顛覆自我,才能稱為顛覆式成長。
開篇提到的喬布斯和蘋果公司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2007年時,ipod系列產品銷售額已經占據了蘋果公司的一半,正常人都會繼續好好經營,但喬布斯的做法是親手顛覆了這個產品又做了iphone,到2012年時,iphone的收入占了蘋果公司的58%,這就是屬于喬布斯和蘋果公司的顛覆式成長,他用一條新的S形曲線顛覆了之前的。
國內微信就是騰訊用來顛覆QQ的第二條S形曲線,誠如馬化騰所說,沒有微信,也不會存在如今的騰訊。
到這里,書中關于遷徙思考的介紹已經基本結束,作者在后文中有借幾何原理提出升維思考,借數學中的逆向思維提出人生的逆向解答方案,也都十分精彩,對內容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移步原著一探究竟。
對于本質的探究不應該隨著本文的結束而結束,因為只有了解我們遇到問題的本質,才能夠更好的駕馭問題,而非被問題凌駕。
最后,我想借《教父》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尾,“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