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bee 于 2015-5-5 08:57 編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最后談到了服小青龍湯后的誤治,從氣機角度淺作分析,供大家參考。
原文36: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小青龍治外有表邪未解而里有飲邪之外寒內飲證,故其組方既有外散表邪之麻桂,又有溫化里飲之半夏細辛干姜。其功為表里兼治。此人服小青龍湯,或見有外感表證,或以此人有身體浮腫,當汗出而不汗出之溢飲之征。而人身氣機之復雜,見其外而不得察其內,其內有氣機不調飲邪偏甚,青龍湯恐發其外而治里之力不足,故服青龍湯后宣發上焦陽氣過度,使得上焦氣血驟空,海水倒灌,發為奔豚之狀。
多唾口燥,為里飲未去,阻礙氣機,津液分布失常之兆。寸脈沉,即里有飲邪阻滯。尺脈微,下焦氣血不足,更易浮越。氣從小腹上沖咽喉,似奔豚之狀,津液不得營其四肢則手足痹,沖氣上逆則翕熱如醉狀,沖脈者上至咽喉下灌陰股,其氣逆亂則上下通竄。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桂枝茯苓,一者釋壓一者通利,因勢利導治其沖氣,五味子酸斂其表氣,以青龍湯發之太過故也。甘草調和諸藥。
原文37: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沖氣既低,其在里之飲邪未除,導致肺氣不利而作咳。以沖氣已發時邪未顯現,而沖氣平后飲邪復動而致矣。用苓甘五味姜辛湯,此沖氣已平,無須再用桂枝導其壓力,但加干姜細辛,溫肺化飲,此方力度更專,辛溫專解在里之飲。而本草經又言茯苓治“胸脅逆氣...寒熱煩滿咳逆”以此藥為光明正大的好人,起占位作用,又有分利水飲之功,其性甘淡平,故去桂而留茯苓也。
或問,傷寒用苓桂術甘湯,以其有沖氣,苓桂同用可解。蓋金匱用苓桂術甘湯,單治其飲停心下胃脘間,去桂可乎?蓋金匱言“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以其目眩為清陽不升,濁陰上泛,桂枝此可通陽,溫通開路也。再者,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此溫藥,亦動藥也。若去桂枝,則白術,甘草,茯苓三味藥均為靜藥,不能鼓動氣機,痰飲必不去。師言,開方宜剛而不猛,柔而不懦,濁而不凝,通而不暴,陰陽搭配是也。
原文38: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老,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辛溫傷及上焦心肺之陽,故再次引發沖氣,此處未給方藥,但若其已復渴,飲已去也,實邪已去,雖正氣尚未復,但已無大礙,可飲粥糜調養,以待正氣來復,津液得復,則病自愈。若服藥仍渴,飲未去也,實邪復在,上泛頭面,則有冒及嘔。用半夏,不但能擴充中上焦,導其上泛之水飲下行以治其嘔冒,蓋半夏辛燥,更能增其化飲之功也。
原文39: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水去嘔止,在里之實邪已去,而正氣尚未復,氣團鼓動無力,內經言:“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此即上焦不能宣發,津液不得收攝,宣發肅降失調。此為病程后期,病人已虛,四肢不得營血充盈,不得再用麻黃發其表也,恐津液再傷,復引發奔豚耳。蓋用杏仁,取其溫發上焦肺氣之力,意在振奮氣團,鼓動上焦陽氣,其性苦溫又帶油潤,不至于辛溫傷表。
原文40: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氣團已振,中焦氣機尚未復,邪熱留繞,胃氣以降為順,今反不能通降,則協熱上泛,此熱非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之翕熱也,其病在中焦,下其胃熱則愈。蓋大黃取其通降之力,又苦寒以泄熱。其病得愈。
此處大黃不后下,大黃附子湯,厚樸七物湯,厚樸大黃湯之大黃亦不后下。后下與不后下何異也?后下者,其性生,其氣清,其氣不與藥氣完全和合,故湯藥入于胃,其性較獨立于眾藥而先行,更發揮其導下積滯之功。而與眾藥同煮者,其藥力與眾藥化合,其性熟,其氣緩,不獨先走,但微取其通下解熱之力也。故后下與不后下,責之于病積滯與熱結之深與否也。
結語:此病人氣機復雜,非以一證而能概括。治其表而里不和,治其里而表不和。發其表則動其沖氣,安其里則表氣不愈。今人情志壓力倍于古人,里氣不和尚多,若復感外邪,則外內相引發病亦如此。蓋表里之治,原非一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可概括!藥力若不專,力度不達,則非但不能轉病情于頃刻,亦可轉為壞病。學醫之人不可不細心體察,惕之惕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