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地然后才會有萬物,有萬物然后人分成男女,有男女然后才能匹配夫婦。有夫婦然后才產生父子關系。有父子關系然后才有君臣(之別),有君臣(之別)然后才有上下(等級名分),有上下(等級名分)然后禮儀才有所設置。夫婦之間的感情不可以不長久,故(《咸》之后)繼之以《恒》。恒為長久。萬物不可以長久居于一個地方,所以繼之以《遯》。遯,為隱退。萬物不可以長久隱退,所以繼之以《大壯》。萬物不可以長久盛壯,所以繼之以《晉》。晉,為上進。上進必遭傷害,所以繼之以《明夷》。夷,傷,在外遭受傷害必返回家內,所以繼之以《家人》。家道窮困必定會發生乖異,所以繼之以《睽》。睽,為乖異。乖異必定帶來險難,所以繼之以《蹇》。蹇,是險難。萬物不可以始終有險難,所以繼之以《解》。解,為緩解。緩解必定會有所損失,所以繼之以《損》。不停損失必能轉向增益,所以繼之以《益》。不斷增益充盈必會決去,所以繼之以《夬》。夬,是決去。決去必定有所交遇,所以繼之以《姤》。姤,為交遇。萬物相遇之后而相聚會,所以繼之以《萃》。萃,為聚會。聚會之后共同上進叫做升,所以繼之以《升》。進升不停必定陷入困境,所以繼之以《困》。窮困于上必定會返于下,所以繼之以《井》。井水之道不可不變革,所以繼之以《革》。變革諸物(化涼為熱、化生為熟)莫過于鼎器,所以繼之以《鼎》。主管鼎器(的人)莫過于長子,所以繼之以《震》。震,為動。事物不可能永久動,使它停止,所以繼之以《艮》。艮,為止。事物不可永久停止,所以繼之以《漸》。漸,漸進。漸進要有所歸宿,所以繼之以《歸妹》。能得到歸宿的必定盛大(富有),所以繼之以《豐》。豐,是盛大。盛大窮極必定會失其居所,所以繼之以《旅》。旅行而無處容身,所以繼之以《巽》。巽,為入。入而后(安定)歡悅,歡悅后(其情)擴散,所以繼之以《渙》。渙,離散。萬物不可以長久離散,所以繼之以《節》。能節制而又有誠信,所以繼之以《中孚》。有誠信必然行動,所以繼之以《小過》。有超越事物能力者必能成功,所以繼之以《既濟》。事物永遠不會窮盡,所以繼之以《未濟》。(六十四卦在《未濟》中)結束。
八卦,卦是懸掛的意思,就是懸掛八種象征自然之物的符號,以示于人。
八卦有八個卦形,每個卦形由“——”和“——”符號組成,“—”是陽爻,“— —”是陰爻。爻,今讀yáo,它是組成每一個卦的長短橫道。每個卦由三個爻組成,陽爻和陰爻可排列組合成八個卦形。每個卦都有卦名,卦名是對卦形的稱呼。每個卦還有卦象,卦象指卦形所象征的自然現象。人們為了便于記憶,根據卦形編出了口訣。即:乾三連、兌上缺、離中虛、震仰盂、巽下斷、艮覆碗、坎中滿、坤六段。
先哲是根據什么創造了八卦卦形呢?
《易·系辭下》回答:“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這個回答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為它并沒有講清天地之象與八卦卦形的關系,
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解釋:“古圣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兩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這就是說陰爻、陽爻象征陰氣與陽氣。
宋代邵雍,朱熹認為八卦是古人對數和理的悟會,到底是怎樣悟會的,說不清楚。
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提出,八卦像男女性器官,“八卦的根柢,我們很鮮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畫——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古人數字的觀念以三為最多,三為最神秘。由一陰一陽的一畫錯綜重疊而成三,剛好可以得出八種不同形式”。
后來,郭沫若又認為八卦與文字有關。其實,宋代的楊萬里和明代的黃宗炎就提出過這樣的看法。近人范文瀾也曾提出八卦可能是我國文字的雛形。與范不同的是,郭認為不是八卦導致了文字,而是文字導致了八卦,八卦的大部分是由既成文字誘導出來的。
于省吾在《周易尚氏學·序言》中認為八卦與八索有關:“易卦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巫術占驗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稱繩為索,八索即八條繩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系用牛毛繩八條,擲諸地上以占吉兇。《易·系辭》稱庖羲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左傳》《國語》。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繼續和發展。”這種觀點可追溯到漢代,《左傳·昭公十二年疏》引漢孔安國《尚書序》云:“八索乃八卦之說,九丘為九州之志。”
屈萬里在《易卦源于龜卜考》一文中認為八卦是由龜卜兆紋所演化。商人根據龜殼上的裂紋(兆)斷定吉兇,八卦是對兆的模仿。
張政娘不同意屈萬里的觀點,認為卜與筮是有區別的。筮是利用蓍策,按照一定的規則數數,求得幾個數字以斷定吉兇八卦是古人對于數已有了奇偶分類觀念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數理方面的一種抽象概念的產生和應用的實錄。高亨在《周易雜論》對這種觀點有過闡述:“筮字從竹。竹棍有兩種:一種是一節,用來象征陽性,——像一節竹之形;一種是兩節,用來象征陰性,——像兩節竹之形,這和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概念是分不開的。三個竹棍擺成一個經卦,六個竹棍擺成一個別卦,爻和象都是像竹棍之形。”
張政娘晚年對八卦的起源作了深入研究,他注意到甲骨文中有些奇字,這些奇字是由數字組成的。他根據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傳統說法,以陰陽爻畫取代數字,發現三個數字組成的殷周時期的八卦原形。八卦原形是用一、五、六、七、八、九等三個或六個相同或不同的數字組成。為什么不用二、三、四呢?因為二、三、四是積畫為之,寫在一起不易分辨是幾個字。筮者運用奇偶觀念,把二、四寫成六、三寫成一,所以一和六用得最多。張政娘的觀點得到許多學者的贊同,一致認為這是對八卦起源的有益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成就。
此外,還有些學者從民族學角度研究八卦,通過少數民族殘存的原始宗教儀式尋找證據。汪寧生在《考古》1976年第四期撰文,介紹涼山彝族有一種“雷夫孜”的占卜方法,由巫師數手上的細竹或草稈,看是奇數還是偶數,如此進行三次,就可得到有關奇偶(陰陽)的三個數字,答案有八個,可推出八卦卦形。
卦形是個有趣的謎,學者們正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深入研究。相信不久的將來,真正的謎底一定會被揭示出來。
6、卦序之奇
卦的排列稱為卦序。
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怎樣排列的呢?自古以來有多種方案。傳說周代太卜掌有三《易》,《連山》以艮卦為首,《歸藏》以坤卦為首,《周易》以乾為首。現在可知的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京房易傳》;北周衛元蒿的《元包》,北宋邵雍的《先天次序》,通行本《周易》次序,它們的排列都很奇特。
帛書的卦序較為古老,其八卦的次序是:鍵(乾)、根(艮)、贛(坎)、辰(震)、川(坤)、奪(兌)、羅(離)、筭(巽),這是按照前四卦為陽、后四卦為陰的順序排列。這八卦又各自領銜組成一組,每組所領七卦的上體皆為所領之卦,下體則按乾、坤、艮、兌、坎、離、震、巽的次序與領卦相配。
《京房易傳》中的卦序是依據各卦爻位的關系排列,借以說明因爻位變化而隨之發生的變化。這種排列已不再是簡單的重卦過程,它體現出量變到質變的思想。
《元包》的卦序與京房的卦序有些相似,只是把京房的八宮次序乾、震、坎、艮、坤、巽、離、兌改為坤、乾、兌、艮、離、坎、巽、震。
邵雍作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其中的方圖有八排八行,共六十四卦。從方圖的右下角至左上角,依次是乾、兌、離、巽、坎、艮、坤,與八卦太極圖的方位正好一致。方圖中,每橫排的下體,由下而上依次是乾、兌、離、巽、坎、艮、坤;每橫排的上體,由左而右依次是坤、艮、坎、巽、震、離、兌、乾。知道了這種排列,就便于記憶了。如果將這個方圖的坤卦至姤卦按從右至左的方向排成弧形,將復卦至坤卦由左向右排列成弧形,兩個弧形正好組成一個大圓圖。這個大圓圖,從乾至復,按太極曲線逆轉向姤,姤至坤,正好體現了《周易》中“數往者順,知來者逆”的原則,它合乎易數的內在邏輯。在這種排列中,反映了邵雍的杰出數學思想。據說,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茲就是看了這幅圖而受到啟發,發明了二進制。
現在通行本《周易》的次序,始于乾,終于未濟。前人為了便于記憶,編成了卦序歌。為什么要這樣排列卦序呢?有兩種回答:
一種回答是宇宙生成有內部的規定性,因此,六十四卦凡相鄰的卦都必須保持生存依賴關系。乾為天,坤為地,天地相交生萬物,故乾坤兩卦居于六十四卦之首。其次是屯卦,屯有萬物始生之意。再次是蒙卦,表示萬物蒙生,處于幼稚階段。又再次是需卦,表示等待,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待于時間的演進。最后是既濟和未濟兩卦,表示事物是無邊、無盡、無限的。這種排列反映了先民的有序思維。《周易·序卦》對此有全面的敘述。
另一種回答是孔穎達在《周易本義》中介紹的:六十四卦的排列是“二二相偶”,每兩卦為一對,每對不是復就是變。所謂復,指卦象顛倒,如屯,蒙,需,訟,師,比等。所謂變,指卦象相反,如乾,坤,坎,離,大過,頤等。這種排列簡易樸實,容易記憶。它突出了卦象中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
以上幾種卦序,哪中最優?各有什么深邃的內涵?先秦時期《易經》的卦序到底是怎樣排列的?我們有沒有必要再創造一種卦序?怎樣排列卦虛最好?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