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抽象的概念,常人看來,云里霧里,總有些虛空的味道。這一章一開始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不舉出許多實際事例,人們根本無法理解和掌握。然而例子是舉不完的。道的動與用,反與弱,體現在宇宙中一切世界一切事物中。因此,老子才緊接著講“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一個生字,概括了反與弱的結果動與用。正是這種相反相成、這種由弱變強的規律性,才決定了天下萬物生于有,進而決定了有生于無。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偉大的道。
前半句,天下萬物生于有。就我們看得見的太陽系說吧,這是宇宙中的細微弱小的物質在聚集過程中產生的,地球與月亮很可能就是太陽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離心力摔出去的物質凝固而成的。就說有生命的物質吧,總是由無生命的物質構成的。就說生命物的生滅吧,總是由上一代的有形的物質形態或者分裂產生、或者由親本的生殖細胞結合產生,沒有一樣是憑空發生產生的。連神話故事中女媧造人也是用土和水作材料才可以造成。就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而言,也實際上都是有其產生的先前必然的有形的物質基礎。天下萬物的產生,無不是在已經有的基礎上,在道反與道弱的支配下,也就是在對立統一規律和質量互變規律的支配下產生的。
道德經不會在原始社會產生,只能產生于戰國時代,產生于老子那樣的思想家頭腦里。我的學習理解,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和個人人生經驗的因素。沒有前人的探索,我也不會憑空寫出這個道德經丁口論。
老子之所以是大思想家哲學家,因為他喜歡追根究底。他不滿足于天下萬物產生于有的實際描述,他又自問自答:有是如何產生的?答,有是由無產生的,由道產生的。
第一,這里的有指最初的有。就宇宙中的狀態而言,最初的狀態可能就相當于現在人們講的真空一樣,里面好像什么也沒有、實際上存在著、似乎沒有形體的微小如無的根本不可見不可把握的物質,處于無的狀態。正是這種狀態中產生了相反的一點點特別弱小的不平衡、產生了一點點弱小因位移產生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形成了弱小物質如無的物質狀態產生了聚集運動和疏遠運動,一發不可收拾,最后才形成了整個宇宙現在的狀態。在這里,最初的有就是最初的無,是最初的宇宙中有與無的統一,說有生于無也行,說無生于有也行,處于一種有無相生的狀態。老子特別強調最初的無形物質中產生了最初的有形的物質變化。又在第一章就指明了有無相生。如有形的水可以變化為無形的氣體一樣。實際上物質不滅仍然存在。
第二,就地球上的生命而言,本來處于無的狀態。然而地球上含碳無機物,在年月日周期中,在天體氣象變化中,在自身存在的熱漲冷縮中,產生了聚集和分裂,在億萬年過程中,變成了有機物,而后又不斷變化分化,才產生了整個生命世界。也可以說是無中生有啊。實際上從另一方面講,也是實實在在的有中生有。
有中生有也罷,無中生有也罷,這種生的變化過程無不受到反者道之動與弱者道之用的制約。無不將道的規律性、反與弱完美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