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第二,黃帝問,人患呃逆證是什么原因?歧伯講,食物進入胃中以后,胃里的陽氣就會上注于肺部和肺經,因為各種原因,寒氣如果與谷食之氣,都進入胃中,這樣,新入的谷食與先前進入的寒氣,就會相互混亂,真氣與邪氣就會相攻,這兩種氣一并向上逆行,從胃中出來,就形成了呃逆證,又稱噦。
對付呃逆證,應該補手太陰肺經的穴位,瀉足少陰腎經的穴位。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第三,黃帝問,人經常發生唏噱抽咽的聲音,是什么原因?
歧伯講,這是人體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的原因,陰氣旺盛而疾速,陽氣虛弱而徐緩,陰氣旺盛而陽氣絕少時,人就會發出唏噓之聲。
針對人的唏噓聲,針剌足太陽膀胱經用補法,針剌足少陰腎經用瀉法。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于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栗,補諸陽。
第四,黃帝問,人有時會發生振寒、顫栗,牙齒碰撞的現象,是什么原因?
歧伯講,寒氣客留于皮膚,陰氣旺盛,陽氣虛,人就會發生振寒寒栗,除保暖外,用針剌補各陽經穴位即可。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第五,黃帝問,人有時會打嗝,發出噫聲,是什么原因?
歧伯講,這是寒氣侵入了胃中,擾亂了解胃氣,胃氣不能和降而向上逆行,就形成了噫氣癥。治療時應該補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還可以針剌補眉根部的攢竹穴。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于心,出于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
第六,黃帝問,人有時會打噴嚏,這是什么原因?
歧伯講,陽氣和利通暢時,充滿心胸,會出于鼻孔,形成打嚏現象。
治療時應該補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通谷,同時針剌眉根部的攢竹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